少数民族舞蹈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2019-10-09 02:03杨苑磊
艺术大观 2019年16期
关键词:舞蹈文化少数民族

杨苑磊

摘要:中国少数民族的舞蹈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标记, 是我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云南是中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民族文化多姿多彩。然而少数民族舞蹈文化在当今各国潮流影响下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少数民族舞蹈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已经迫在眉睫。本文从少数民族舞蹈文化功能作为切入点,分析当前少数民族舞蹈的发展现状,并结合实际提出促进少数民族舞蹈文化传承和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少数民族;舞蹈文化;传承和发展

“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 习近平总书记主持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为繁荣发展文艺事业明确了任务、指明了方向。少数民族舞蹈历史悠久,舞蹈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少数民族舞蹈世代相传到今天,向世人传递着民族的文化。

一、少数民族舞蹈文化传承和发展的意义

文化是一个民族存在的基础。文化的发达程度代表了民族的发展程度。没有了文化,民族就会灭亡。文化造就舞蹈。舞蹈是人类用自身的形体动作和思想表达出来的文化艺术。人类在舞蹈中表达思想,传递情谊,表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舞蹈生动地体现了人们的生活思想。

云南是中国世居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是一个世界上少有的多民族群体、多文化形态共生带。云南也是歌的海洋、舞的世界,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歌舞艺术。一些地区甚至流行着这样一句话 :会说话的就会唱歌,会走路的就会跳舞。云南有二十六个少数民族。每个民族的生活习惯,居住环境都不一样,信仰也各有自己的特点。舞蹈与音乐一样,没有国界,没有语言的阻碍,是国际通用“语言”,经民族艺术舞蹈研究普查认定,云南共有1095个舞种,6718个舞蹈套路。

(一)实现文化传承

我国少数民族舞蹈己有上千年的历史,它是由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集体创造和传衍而不断积累发展形成的,具有鲜明的地区特色和民族特色。他们通过民族舞蹈来表现民族迁徙史,传授生产技能、生育知识,传播宗教信仰等等,以此抒发情感且相沿至今,这些舞蹈所特有的民族气息和时代精神,是前人为我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

(二)促进文化积淀

经过几千年的历史演变和发展,遍布大江南北的各少数民族逐渐确立了自己的文化体系,沉淀了独具一格的文化风韵和特点,也创造了极具特色的民族舞蹈。在长期的交往中,各民族相互学习和交融,同时又强调各自民族的文化特征,将少数民族舞蹈纳入民族舞蹈体系,比如《跳云南》的编导们对大量的基础材料加以分类组合、精心加工,将云南各个民族的生活习俗,如婚恋、嫁娶、庆丰收、丧葬、战争等,通过舞蹈,生动、形象、有序地展现在观众面前,打开了观众的眼界,大大增进了人们对于云南各少数民族的了解。

(三)加强文化交流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注重文化在一个国家中的地位和作用。少数民族舞蹈作为文化“软实力” 之一,以其特有的地位与价值促进中外少数民族舞蹈文化间的交流。自古以来少数民族多居住在边疆地区,这些地区是中华民族对外进行经济和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为中外舞蹈文化的交流和传播发挥了独特作用。地处我国西南边境的云南省,聚居着二十多个民族,各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生活方式、性格特征,由于生活在各个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被人类学、社会学家视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博物馆”。

(四)激发文化创新

一切事物的发展和进步都离不开创新。《云南印象》红遍全国,正因为编导杨丽萍大胆地对云南少数民族舞蹈文化加以创新,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又有所发展,才创作出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舞蹈作品。这个舞蹈的最大成功就是创新,创新使大家了解云南的文化,从而传播了云南文化。这个例子让我们明白了民族舞蹈的发展离不开创新,然而创新不单指表现新的主题、运用新潮的动作,而重在拓展。同样,民族舞蹈的现代化也不是抛弃和改造民族性,而是强化和发展。

(五)促进民族团结

在我国,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都非常重视舞蹈的宣传教育作用。早在原始社会,所谓“百兽率舞”,就是先民在进行了成功的狩猎,获得了大量猎物之后,高兴地聚集在一起,围着篝火,烤着猎物,边吃边喝,欢快地交谈着白天围猎的情况,当欢谈尚不能尽兴时,不觉于之舞之足之蹈之,一方面重温猎兽的快感,一方面也是将如何捕获野兽的过程和经验形象地表演给大家观看,这种场面既是团结劳作、捕猎丰收后喜悦心情的表露,同时又是族群里传授生存技能和经验的教育过程。体现了团结协作,凝聚共识,各民族繁荣发展。

二、对普洱市少数民族舞蹈文化传承和发展的思考

(一)普洱市少数民族舞蹈文化历史渊源及特点

云南普洱市是云南省国土面积最大的州(市),总人口数为257万,少数民族有36 个,世代居住在这里的有14 个,少数民族人口达 144 万,占 61%。普洱市屹立着新中国民族团结第一碑,民族团结誓词碑;有反映傣族历史文化的孟连宣抚司署:还有《婚誓》《阿佤人民唱新歌》等一批脍炙人口的民族歌舞。原生态民族文化和民风民俗原始而神秘、古朴而奇异:佤族木鼓节、拉祜族葫芦节、彝族火把节、傣族泼水节等民族传统节日传承千年,其中普洱市有代表性的几个民族,他们的舞蹈文化独具特色。

1.傣族

普洱市的傣族主要分布在景谷和孟连。傣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文化传统的民族,创造了本民族的文字和乐舞艺术。明朝初年成書的李思聪、钱古训所做的《百夷传》,描述了500多年前傣族的先人——百夷的乐舞活动。傣族同胞喜爱美丽的孔雀。傣族民间还流传着民族史诗《召树屯与楠木诺娜》,咏唱着孔雀公主的故事。傣族同胞很久以前就创造了优美的《孔雀舞》。明朝嘉靖年间己有关于《孔雀舞》的记载。这种舞蹈现在已名扬中外。傣族民间还流传着《马鹿舞》等富有民族特色的舞蹈。

2.彝族

彝族是一种居住在西南地区的古老民族。彝族的婚丧仪式以及祭祀活动中都有舞蹈。学者们按其形式和功能分为10 种:

有请神治病用的皮鼓舞“苏尼且”,有丧事用的“孜额且”,丧事用的“锅多”,丧事用的“扑火舞”,婚礼用的披毡舞“ 喜希苏且”,火把节时的女子集体舞“都火”,自娱的对脚舞“达踢”,自娱的跳跺脚“谷追”,表现征战的铁叉舞“舍解且”,表现农作的养子舞“格子且”。普洱市的彝族主要分布在景东、景谷、镇沅、宁洱、江城、澜沧、墨江、普洱等地。彝族民歌音乐按其体裁,表现内容及演唱形式可分为跳歌、小曲、山歌三大类。普洱地区的彝族以眺望,亦称跳歌、打歌的舞蹈最为丰富,约有 100 余套路,全区各县均流行的有:闪闪歌、 顺攒歌、小倒攒、大倒攒、直歌、猴子车磨、合脚歌、鸡勘歌、羊撕打、马四蹄、三跺脚、羊皮舞、三弦舞。江城县流行烟盒舞、七姑娘、嘟哩勒果勒、叶尼渴、四弦舞、拍拍手、阿由色、 跳神等。彝族舞蹈的特点是欢快、热闹。

3.拉祜族

拉祜族能歌善舞,特别是逢年过节,歌舞是他们必备的节目。他们的舞蹈动作往往与生产紧密结合,有芦笙舞、摆舞、跳歌等。芦笙舞是拉祜族人民欢度节日时跳的一种大型的集体舞,据统计有136个民间组合套路,主要分布在澜沧、西盟、孟连、勐海、双江、临沧、沧源等县的拉祜族聚居区。摆舞共81个套路,主要是澜沧和孟连两县拉祜族跳的一种舞蹈。从舞蹈内容看,既有反映生产、生活的,也有模拟动物动作的,还有不少是反映祭祀礼仪的,如《祈祷舞》《扫地出门》《拜年》《讨福》等。拉祜族民间舞蹈种类很多,与生产、生活内容有关,富有很浓的生活气息。有表现动物动作的白鹇舞、小米雀舞、鸡喝水舞、青蛙舞;有表现生产活动的栽秧舞、打谷舞、丰收舞、伐木舞;也有表现生活情趣的老人舞、手巾舞、 三脚歌、抬脚歌等。

班利摆舞流传于澜沧县的班利、糯福、勤宾和孟连县的部分地区。表演者多为女性,着拉祜纳女装。该舞属“摆手型”。手上动作丰富,模拟性强,无表演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多在喜庆节口时进行。动作轻快,情绪活泼,身体上下自然起伏。舞蹈的基本节奏与《坝卡乃摆舞》相同。

芦笙舞是拉祜族具有代表性的民间舞蹈。在节日集会或有的祭祀活动时,均跳此舞。拉祜族与同属氐羌族群的彝族一样,崇拜葫芦,把葫芦视作祖先诞生的母体的象征。芦笙舞的动作,除有少数为祭祀活动时的特有动作外,绝大部分是表现生产生活和模拟动物生活的,其过程非常详尽。男的吹笙,女的于拉手围成圆圈其舞为芦笙舞的基本舞蹈形式。芦笙舞是特点突出的拉祜族代表性舞蹈。

木筒鼓舞是云南镇沅县拉祜族的传统男子舞蹈,拉祜语称“敌独夺”。木筒鼓舞属祭祀性舞蹈。据镇沅县者东乡学堂村拉祜族老艺人王开应(1914 年左右生)讲,木筒鼓舞是 专为驱邪赶鬼,祈求山寨和人畜清吉平安时跳的舞蹈。木筒鼓从制作开始,便具有了比较浓厚、神秘的原始宗教色彩。

木筒鼓舞均为成年人或老人跳,虽男女不限,但以男性长者为多。跳时三人一组,每人两手各拿一根长约一市尺左右的鼓棒,一人坐在鼓的一端敲击,另二人站于鼓的另一端,边跳边敲。因运动量大,一般是轮流起舞,一组下去,另一组紧跟而上,其余的人围观。

三脚歌是澜沧县拉祜族跳歌中的一种,也是当地彝族、 汉族所喜爱的舞蹈形式,每逢年节或喜庆之日,拉祜族男女老幼往往通宵达旦地跳三脚歌。舞蹈没有固定的表演场地,人数不限,动作简单易学,因此,具有广泛的群众性。三脚歌由领舞者(俗称“弦匠”)自弹小三弦伴奏。舞蹈时,舞者围困,领舞者位于中间。舞蹈情感纯朴,节奏时快时慢,灵活多变,气氛热烈,舞者配合默契,很有特点。

4.佤族

佤族,主要分布于云南省西南部的西盟、沧源、孟连等地,是我国人口较少的民族之一。

舂碓舞是在佤族中流传最广、最为普及、几乎每个村寨都会跳的舞蹈。新中国成立后,《舂碓舞》经加工、整理后己搬上了艺术舞台、上银幕、电视。

敲木鼓舞是广泛流传在低族村寨中最古老、最有代表性的民间舞蹈之一。当工匠把木鼓制作好后试敲满意了,就把抬入木鼓房上架,接着大家就迫不及待地挥槌敲打,狂欢起舞。

大鼓舞低语称“根本塔”,历史悠久。“贺新房” 是指盖好房子后,庆贺时跳的一种群众性舞蹈。并以此祝愿主人家平安幸福,五谷丰收,免除灾难。

甩发舞是广泛流传在佤族妇女中的一种舞蹈。《甩发舞》 的产生年代很久,是属佤族祖传。佤族妇女酷爱长发,以长发为美,并从小习惯长发披肩。每当妇女在水竹槽下用水洗凈头发后,就要低头梳妆,甩发晾干、整形;后经人们整理提高而成为《甩发舞》。

(二)普洱市少数民族歌舞传承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工业化生产的推进,近些年来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生产及经济发展方式发生改变,交通日渐发展外出务工人员增多,与较发达地区物质和文化交流的逐渐增多,经济全球化导致消费文化的传播使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的居住环境、生活消费方式有了很大的变化,民间歌舞赖于生存地环境发生改变,具体表现在:

1.民间歌舞等艺人逐渐老化,年轻人很多都出外打工,没有时间和心情向老一辈学习,有些打工的少数民族年轻人受到强势消费文化的影响,对民族民间文化甚至产生了自卑感,认为是落后的东西,歌不会唱或不再去唱,舞也不会跳,渐渐地便完全抛弃了传统的民族歌舞,致民族歌舞后继乏人,面临失传。少数民族歌舞等难以传承。

2.少数民族地区的中小学教育对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视度还不够。对与升学率无关的民族民间文化的教育不重视,没有把传承民族文化列入学校教育的目标,缺少对这方面人才的培养。

3.政府对少数民族舞蹈文化的保护还需加强。我国政府很重视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从各个方面帮助少数民族发展文化事业,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政府在民族舞蹈文化保护的经费投入上;二是,在加强立法上还需完善:三是对少数民族地方政府官员的考评要把保护少数民族文化列入考核项。

三、普洱市民族舞蹈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的突破口

随着社会的进步,我国的少数民族舞蹈文化日新月异,要传承和发展就必须从思想上和意识上围绕继承性、民族性、时代性、创新性去传承和发展。

(一)继承性。所谓继承,首先要去深刻感悟不同民族的传统舞蹈动作之中或背后所蕴藏着的文化属性、价值观念、审美 标准、道德规范等核心理念。每个民族都有各自不同的传统文化因子。有了继承性的雄厚扎实基础,才能在“ 原汁原昧”的基础上大踏步地进行艺术创新。使我们的少数民族舞蹈文化创新更加光彩夺目,显示出民族民间舞蹈无穷的魅力 。

围绕“生态立市、绿色发展” 这一主旋律,注重文艺人才培养,以作品为支撑 ,以创新为动力,以结合市场为关键,围绕创新与现实、 群众文化与精品艺术、文化产业与旅游、民族文化资源与艺术创作等方面,坚持走出去与请进来、包容性与独特性、文化与媒体、人才与培养等结合 ,以宣扬民族特色文化、茶文化、边地文化等文化为己任,立足普洱,走向云南,走向世界,近年来,普洱市以服务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以创新为动力,以效益为目标,在改革、发展和管理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近几年创作演出了 《悠悠古道情》《梦回普洱》《腊景迈》等文艺节目。

(二)加强对外交流,加强与东西方之间的文化合作,相互取长补短。不管是什么舞种,它们都是相通的,更是不分国界的。只有多向别人学习好的东西,才能让自己发展更快。目前少数民族舞蹈的创作必须紧跟时代的步伐,给观众奉献更多更好的高品格的民族民间舞蹈作品。应当强调深入火热的生活和深刻地表现当代各民族的精神风貌。当今社会,少数民族舞蹈独特的文化价值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人们对少数民族舞蹈的保存和发展倾注了很多心血。但目前,传统舞蹈文化更多的是作为一种极为保守的“博物馆”式文化予以保存,其艺术价值不仅得不到有效的传承,更会让它落入“原始”“落后”的境地。保护的责任确实重大,但只有创新我们才能真正保护发展少数民族文化艺术。而这创新的根本是来自少数民族自己独有的民风、民俗、民情、民昧、民神和民族语言。

(三)保持少數民族传统节日以使民族民间舞蹈得到必要的保存传统节日是一个民族文化形态、民族精神、心理素质、历史发展、社会形态、生产力水平等多种因素的集中反映,是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形成的。传统节日,是这些民间舞蹈得以 保存的重要载体,因此,保持各少数民族传统节日,过好传统节日,保留这些传统习俗,是边疆各少数民族民间舞蹈必要的保存方式。

(四)学校尤其是职业技术学校应承担起保护、抢救、传 承、发展少数民族舞蹈遗产的重任,不仅仅培养出更多的精英 舞蹈艺术教育专门人才,而且还要培养能够保护、继承、发展 草根舞蹈文化、乡土舞蹈文化的接班人,使少数民族民间舞蹈 为一代代习舞者所掌握,从而达到保存的目的。

猜你喜欢
舞蹈文化少数民族
Jiao Ayi| 《娇阿依》
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谢雱绥宁少数民族村落油画写生作品选
少数民族的服装
当代少数民族文学定义的新思考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文化传承规律与发展趋势探析
白马人舞蹈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研究
舞蹈真人秀对舞蹈文化的影响
广西宁明花山岩画的舞蹈文化解读
民间舞蹈文化传承规律与发展趋势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