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岩
摘要:在人类历史的长河里,纸质文物承担着“社会记忆”的重任,是人类重要的文化遗产,保护文物“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在让文物“说话”的陈列展览中,如何做好脆弱的纸质文物的保护是我们值得探讨和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陈列展览;纸质文物;保护
造纸术不仅让中国成为世界上最早拥有纸张的国家,也对人类社会的文明和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中国自西汉以来遗留和保存的纸质文物数量众多、涉及广泛,如书籍、字画、契约以及往来书信等等。它们真实的记录和传递了历史的演绎与文明的传播,是人们了解过去历史和文化的原始资料,也是我们国家极其宝贵的文化遗产。
纸质文物是指以纸张为载体,同写印材料及结合剂等材料共同构成为纸质文物,泛指古代书籍、文献档案和字画等,根据形式和功能的不同,可分为书画、书籍、档案、碑帖、拓片、纸币、地契、经卷、手稿、信件、地图、文书、邮票、图书、报刊等等。从馆藏分类、表现形式和保护方法来说,要以书画、古籍图书、档案、碑帖拓本等此四大类最具特色,保护方法各有侧重,其他类别的纸质文物使用地收藏和保护通常以这几类为参考。而文中所探讨的纸质文物的保护主要是指近现代纸质文物,它是指近代以来产生的拥有一定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纸质文物,主要特点是大多数以机械纸为载体,种类多样,数量庞大。它包括近现代以来的书画、碑刻拓本、档案资料、图书图片和书写信件等,对研究和了解近现代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文物保护研究等方面都有着参考价值和意义。
“搞历史博物展览,为的是见证历史、以史鉴今、启迪后人。”文物的展览可大致分为基本陈列和临时展览,无论哪种都存在文物保护的问题。不同的是,基本陈列涉及的位置比较固定,距离文物库房近,陈列环境、自然环境因素(主要是温湿度)相对可控,安全保障措施容易到位,展览队伍相对稳定,这些都對文物保护提供了便利。但临时展览、巡回展览等这种具有流动性质的展览变量多,搬运、环境、场地、气候,特别是人工等因素对文物保护带来了许多的困难。本文根据近现代纸质文物在博物馆藏品中的特性,以基本陈列改陈及陈展时间较长的临时展览(临展时间至少保持在1年的展览)中的现代化纸质文物保护谈些简单的见解。
一、纸质文物保护存在的问题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也随之提高,历史文化的研究和交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特别是国家实施博物馆免费开放政策以来,参观群众越来越多,馆藏文物的利用率越来越高,对外文化交流的日渐增多。而城市建设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大量废气和污染的加重,也使藏品的保护环境越来越差,藏品的保护难度也越来越大。其中,纸质文物在各级各类博物馆的收藏门类中都属于重点收藏,具有数量大、种类多、脆弱性和易损的特点。岁月流逝,环境变迁都会造成纸张的变质及损坏,给我们的文化传承带来无法挽回的损失。
纸质文物的受损情况主要包括:一是纸张本身的病害,即变色、污渍、褶皱、折痕、断裂、残缺、水渍、变形、微生物损害、动物损害、烟熏、碳化、絮化、糟朽、锈蚀、断线、书脊开裂;二是写印色料病害,即写印色料脱落、褪色、晕色、字迹模糊、字迹扩散、字迹残缺;三是复合病害。纸质文物对于环境的温湿度十分敏感,它决定了纸质和书写文字图画颜料的稳定性,也对环境中微生物等这些危害文物品质的因素有着较大影响。因此,纸质保管区域要有恒湿恒温的系统,降低纸张的机械强度,避免纸张出现变脆、断裂、老化、破损等无法挽回的现象。在经济发达的省份及地区,博物馆的文物保护意识较强,资金投入较大,拥有独立的先进的文物库房及保管设备,文物的保管措施得当,文物大多都得到了很好的修复和保管,在展览的过程中也有一套严格的流程和监管制度执行,确保让文物“平安回家”。但在一些县级博物馆或者级别较低的博物馆的文物保护状态则差距各异。如纸质文物库房环境对温湿度、光照、微生物等影响文物保存状况的因素管控没有到位;没有足够的储藏空间;相应的文物保管工作更新不及时;有的甚至用档案袋、报纸等封存;文物保管队伍缺乏先进的文物修复工作和技术指导,专业能力有待提高。许多经济条件不发达,财政投入资金较少的博物馆存在这样的情况。
相比于其他尺寸大、来历显著、展示效果好、具体性强,更能吸引观众驻足的文物,纸质文物相对来说缺乏吸引力,但它的重要性也不容忽视。纸质文物修复保管工作的滞后,管理制度的不完善,相关人才的缺乏,预防性保护难以完成和落实,都会导致纸质文物修复不及时、修复效果差,最后“香消玉殒”。所以要注意每一个工作环节,掌握每一种文物的自身特性,切实把馆藏文物,尤其是纸质文物的保护工作落到实处。
二、陈列展览中影响纸质文物受损和保护的因素
根据纸张本身的特性,在陈列展览中,纸质文物会因为环境的变化、运输等不稳定因素带来老化速度加快,长久难以保存,减少使用寿命的问题。而根据纸张受损的情况类别来看,在陈列展览中影响纸质文物的受损及保护的因素主要分为内部因素、自然环境和人为制约这三方面。
(一)内部因素是纸质文物受损的根本
首先,纸张原材料决定了纸张的稳定性。早在1800多年前,造纸术的发明家蔡伦使用树肤(即树皮)、麻头(麻屑)、敞布(破布)、破渔网等为原料制成“蔡侯纸”,纸张开始进入人类的生活。随着几千年以来的不断改良、更新,纸张也有了不同的变化,但它的主要原料——植物纤维一直是“主心骨”。植物纤维的主要化学成分是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三大成分,此外还含有少量果胶、脂肪、色素等次要成分。我国古代的手工纸,由于纤维素钝,纤维长,纸张的保存时间也比较长。但近现代的纸张中含有较多的木质素,木质素的化学性质比较活跃,容易发生磺化反应,造成纸张氧化脆弱发黄,所以近现代的纸张极易变脆发黄,不易长期保存。再加上果胶、脂肪等成分,纸张自身的原材料就给纸张的危害埋下了潜在的危险。
其次,生产的过程影响纸张的经久性。纸张能够保存多久,除了原料,与生产的工艺也有很大的关系。19世纪以前我国的纸张生产均是手工制作为主,简单的工具加以辅助完成,要经过蒸煮、漂白、打浆、抄纸四个阶段。这种造纸方法进度缓慢,生产过程细致,拉长了纸张中的植物纤维,减少了木质素和其他有害化学元素,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纸张的柔韧度、坚固度和耐磨性。
近现代造纸方法引进了机器造纸。其中最主要的程序——机械法打纸浆,不如传统手工制作的那么细致,无法去除容易造成纸张氧化的木质素,且纤维短而粗。同时,很多化学原料的加入也使纸张残留了许多酸、碱、漂白粉等有害化学物质,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纤维素,使纸张容易变质。
最后,写印材料影响了墨迹的持久及纸张的观阅。我国古代的书写用的是毛笔、研磨,主要原料是动物胶、碳墨烟等,耐性强,褪色慢,适合长期保存。近现代书写中使用钢笔、墨水加入了鞣酸、草酸、甲醛等化学成分,对环境中的温湿度很敏感,会导致墨迹晕染、褪色,字迹模糊。为了适应墨水的特性而制作的纸张,厚度、粗糙感都比以前不同,环境的变化也会加速纸张的酸化,不利于纸质文物的保护。
(二)自然环境是纸质文物受损的条件
影響纸质文物保护的温湿度、光照、空气灰尘、微生物等因素就是自然环境带来的。简单来说,温湿度适宜的环境可以延缓纸质文物的老化,减少自然环境带来的对纸质文物的损害物质,有利于纸质文物的保管;反之,则会不利于纸质文物的保管,加速纸质文物的老化,给文化的传承带来不可挽回的损失。
所以在陈列展览中,对于场地要先有一定的了解。幅员辽阔的中华大地,南北差异较大,各地文物保护都需要考虑地方的环境、土壤、温湿度的不同与变化。在陈列展览开始之前需考察当地的气候条件以及在陈展期间的气候条件,做好对纸质文物的保护措施。湿度过大会导致纸质受潮起霉;温度过高会造成职务纤维快速进行造成纸张脆化;阳光的直射会使纸质文物内容褪色分解,降低纸张的抗张强度;灯光的照明程度和灯光光源的把控也会影响纸张的老化速度。露天展览除非有单独展柜不然不可将纸质文物置于露天环境,一般都是使用复印件。虽然在室内纸质文物在室内展览时放置于展柜中,恒温恒湿环境可控,但我国大气污染严重,纸质文物难逃其害。加上观看展览人数多时会带来空气流通不畅等问题,所以,有条件的博物馆展厅有安装室内空气净化设备,没有条件的博物馆或者老旧展馆需要做好空气流通。
(三)人为制约是纸质文物保护的关键
纸质文物是人类活动长期作用、人们曾经使用的历史文化遗存,它的流传和保存也受到了人类行为的多方影响。许多纸质文物流传至今因为历史变迁等原因已经遭受到了损坏和损失。但在现代,纸质文物在库房保管有足够的条件,但为了展览在移动过程中可能就会出现不可抗力。人们在拿取纸质文物时不戴手套,留下汗渍、油渍污染;有的在修复、装裱时用了不合适的材料;有的因翻阅力道等问题,造成书记断线、中缝开裂等现象。最后,人们对文物鉴定不及时,没有很好地将纸质文物进行分类加以妥善处理,占用了有限的文物保护资源,对文物纸质保护是一种潜在的隐患。管理者不当的保存、拿取、错误的展览方式这些人为行为,都大大减少了纸质文物的使用寿命。
三、陈列展览中如何做好纸质文物的保护
(一)做好陈列展览前的展览环境的清理工作
首先是对展览环境的考察,天气、温湿度、周围交通以及人流,这决定了在之后的文物布展过程中对于纸质文物的陈列是否有新增的,额外需要注意的问题,以做好对纸质文物的预防性保护方案和措施。其次是展柜的清理。展柜是文物展示过程中免受外界环境侵扰的一道重要屏障,对纸质文物微环境的营造起到的非常重要的作用;展柜的里灰尘会对纸质文物的表面形成一层相对湿度较高的灰尘层,吸附空气中的有害气体和成分,造成纸张的发黄、褪色、脆化等破坏作用。最后是卫生和环境的预调节。无论是纸质文物或是其他文物,环境的转变都对它会带来一些或轻或重的影响,而如何将影响减少到最低程度,取决于文物工作人员对于新的文物展览地环境的预调节。假设外部环境的湿度是60%,而陈展的地方湿度在40%。那么,文物就需要在一个40%——60%的湿度环境中度过一段时间,这样就可以避免文物进入新的环境后引发的急剧变化。
(二)做好陈列展览时纸质文物的布展工作
首先,纸质文物提取交接。文物包装要先进行简单包装,注意包装材料不可对纸张表面造成污染;配备专业的安检人员,对文物包装认真检查;要做好一物一提,一个提取,一人接收,一人做好记录;交接人员的动作也要十分细致,采取如双手平摊等手势拿取。其次,在纸质文物运输过程中,过低或者过高的天气下都不宜文物运输。运输过程中配备保卫人员,运输过程要采取合理的防震动防颠簸的措施。最后在文物摆放的时候,工作人员一定要有安全意识,纸质文物接手的时候戴好口罩和手套,这既是对文物的保护,也是对与纸质文物接触的人的保护;摆放人员如果对文物状态把握不准则需要寻求专业的工作人员的帮助。
(三)做好陈列展览中的纸质文物的跟踪工作
展览开始后不代表工作已经结束。文中多次强调的环境中温湿度对纸质文物的影响,所以即使在展览开始后也需要密切关注纸质文物在新的环境中是否产生了变化,是否有新的问题,确保每一份纸质文物都能平稳度过环境适应的过程。文物工作人员要建立专门的定期巡查制度、设备检查制度,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将纸质文物可能面临的各种危险灭杀在萌芽状态。
文物是历史的遗存。通过举办各种陈列展览等方式展示和传播文物的价值,让文物“活起来”,让文物“说话”,是我们新时代文物工作者的使命,而做好文物的保护和传承是我们文物工作者的初心。无论是基本陈列还是流动展览,无论是纸质文物还是其他性质的文物,文保工作不需要多么“高精尖”的技术,它需要的是我们每一位文物工作者的细心、细致、细节把控。它要求我们,时刻以文物为中心,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概念,多思多想,帮助文物平稳过渡,让每一位参观展览的群众能够感受到历史的魅力,学习到过去的历史,了解文物“说”的每一个故事,实现文物保护与利用的完美结合。
参考文献:
[1]杨春燕.浅谈纸质文物的保护[J].学理论,2010(10):146-147.
[2]丘仕康.探析纸质文物的保护[J].办公室业务,2012(2S):122.
[3]刘静贤.院藏近现代纸质文物的管理和保养——以吉林省博物院现今院藏近现代纸质文物为例[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12(8):97-98.
[4]荆海燕.纸质文物脱酸与揭取的方法应用研究[J].长沙大学学报,2012(5):4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