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美国彩色画报兴起的背景和流传

2019-10-09 02:13江哲
艺术大观 2019年16期
关键词:流传背景

江哲

摘要:十九世纪的《顽童雜志》和《马蜂杂志》作为一份外国画报,以其独特的视觉立场生动直观地呈现了清末的中国和中国人,这对人们了解当时的社会形态、军事进展、生活环境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十九世纪末动荡的政治和军事环境对当时的画报的人物形象、叙事环境、政治立场的影响是密切相连的。本文的研究资料是建立在十九世纪末和清国有关联的美国画报图像上,研究的关注点在画报的起源与流传、政治事件与画报立场的相互关系上。

关键词:彩色画报;背景;流传

一、美国彩色画报兴起的背景

十九世纪是个风起云涌的大时代,全球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在发生着剧烈的变化和交融。此时离大航海时代已过去几百年,国家与国家之间的联系和认识早已经不在于对新物种和资源的发现。而是对彼此的国家制度,社会情况,民族习性,地理环境等方面需要有进一步的了解。而在这个时候的美国坚持门户开放的政策,它需要去打开清国的城市门户,需要清国广袤的市场环境,需要大量关于清国的信息。另外由于美国和清国的建交,有相当一部分的清国人到美国谋生,从事底层的劳动密集型工作,并和当地的美国人产生了生活资源使用上的矛盾。而在这个时候兴起的纸质传媒刚好满足了这种信息需求和政治宣传。

纸质传媒传递了大量有关于清国的地理环境和民俗风情,很多美国人一开始就是通过纸媒上简单的纪实性图像对清国有一个模糊的印象。这种纪实性图像并不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大部分还是画者带着猎奇的心态选取的异国风情的内容。所以在起初阶段,美国人从画报图像上获取的信息是有限的。而当美国和清国日益频繁的政治经济交流,美国人需要对清国人的民族性,社会结构,政治制度等方面有更进一步的了解和立场,这里面也包括在美华工的生存状态问题。而彩色画报的出现刚好能对这些要求进行补充。彩色画报夸张的人物造型、主观性的色彩体系和隐喻等手法的运用,能让观者对画面表达内容能一目了然,特别是要在表达某种政治立场和诉求的时候。

二、美国彩色画报的流传

本文研究的美国彩色画报主要是《顽童画报》和《马蜂杂志》。《顽童杂志》由约瑟夫·费迪南德·开普勒(Joseph Ferdinand Keppler)①于1871年创办于圣路易斯,最初为德文,而后在1876年在纽约开始出版英文版,于1918年停刊。它是美国第一家成功的讽刺幽默杂志,也是美国第一家成功采用彩色石版画②的周刊。它在四十余年的出版历史中对清国和清国人的事情时有报道。

而《马蜂杂志》是科贝尔三兄弟在1876年创办于旧金山,马蜂之命(WASP)来自白人盎格鲁-撒克逊新教徒四个英文字母(White Anglo-Saxon Protestant)的缩写,原指美国的新教上流社会,此群体拥有庞大的经济、政治势力,构成美国中上阶层的绝大部分。

纸质传媒在美国有着发布范围广,群众基础大的特征。美国的新闻自由,是北美殖民地18世纪与大不列颠的限制政策冲突所产生的结果。报纸在革命过程中的积极作用,由于《人权法案》对自由的保证而达到顶峰。而十九世纪快速发展的生产技术也使纸质传媒不断地推陈出新。例如在霍乱流行期间,人们需要的是更廉价的读物,而这就是得益于报纸生产和造纸技术的进步。而廉价的纸质传媒它需要大量的读者具备一定的知识结构。而当时的实际情况是大量的中下层美国人文化水平有限,所以画报这个图文并茂的纸媒便横空出世,并且发行深入全国各地。画报的文字相对其他类型的报纸要少很多,文字扼要简略。而图画往往生动而引人入目,不仅在形式和色彩上有审美上的功能,而且通过形体的夸张变形和隐喻等手法突出自己的政治立场。既生动形象,又能让读者对自己所表达的政见一目了然。特别是电报的出现,摧毁了新闻的垄断,它能使出版单位更加快速地得到新闻。而在另一方面美国虽然人口众多,但语言单一,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新闻传播的效率。

所以,美国彩色画报《顽童杂志》和《马蜂杂志》的流传是社会发展的需求,更是符合当时广大的中下层读者的阅读水准,报社的政治立场和倾向也正是通过画报里边简单的图像传递出来。

参考文献:

[1][英]彼得·伯克著.图像证史[M].杨豫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2](加拿大)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M].何道宽译.译林出版社,2011.

[3](加)伊尼斯.传播的偏向[M].何道宽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4](美)献著.美国画报上的中国1840-1911[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

[5]沈弘.遗失在西方的中国史:(伦敦新闻画报)记录的晚清1842-1873[M].北京时代华文书局有限公司,2014.

[6]郑建丽.晚清画报的图像新闻学研究(1884—1912)——以<点石斋画报>为中心[M].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7]蒋廷黻.中国近代史[M].中国华侨出版社,2016.

[8]张施娟.裨治文与早期中美文化交流[M].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

[9](美)罗威廉著.哈佛中国史·最后的中华帝国:大清[M].李仁渊,张远译.中信出版社,2016.

[10](法)阿兰.佩雷菲特著.停滞的帝国:两个世界的撞击[M].王国卿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

[11]方激编译.帝国的回忆——<泰晤士报>晚清改革观察记[M].重庆出版社,2014.

猜你喜欢
流传背景
等腰直角三角形背景下的旋转相似
比大小,想背景,悟本质
高祥杰
跟踪导练(一)5
迎额头崩出的字
硕宝成长语录(二十一)
漫画
药王孙思邈
基于Modelica的高炉顶压控制仿真
你是谁的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