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贝多芬、欧洲古典时期的代表之一,是世界音乐史上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贝多芬被称为“乐圣”“交响乐之王”,他一生创作题材广泛,对古典音乐的重大贡献,对奏鸣曲式和交响曲套曲结构的发展和创新。贝多芬钢琴奏鸣曲op31no2又名“暴风雨”,是贝多芬中最重要的代表成熟的时期的作品,他这首奏鸣曲内容鲜明,充满活力和重,表达了热爱生活、崇尚理想的良好意愿,完美表现了成熟性音乐风格。
关键词:暴风雨;音乐演奏分析;奏鸣曲
一、贝多芬的生平及《暴风雨》奏鸣曲创作背景
贝多芬在创作《暴风雨》奏鸣曲时正处于贝多芬最困苦的时候。在这一时期,贝多芬的耳疾加重,个人的精神状况也不是很好,在身心和身体的双重困扰下,他几乎想要写下遗言死去,但最终凭借着坚定的意志,仍然重拾信心,坚韧的与命运做抗争。回首过往自己的理想和信念,那段时间心中饱含了万般的感慨,从而促成了这首作品丰富的情感。贝多芬的奏鸣曲op31no2也被称为《暴风雨》,但这个名字不是作者本人取得,因为这首作品的灵感来源于于莎士比亚的著作《暴风雨》,在贝多芬读这本书的时候,正是他陷入困境的时候。在莎士比亚的《暴风雨》中,这位英雄与他一样与曲折的命运抗争,追求美好的未来,因此而得名。但這首作品却不单单是《暴风雨》音译,而是这首作品的情感的确达到了暴风雨来临之际的那种激烈,同时也表达了他在困苦的境遇中依旧热爱生活的美好愿望。
二、贝多芬钢琴奏鸣曲Op31No2第一乐章曲式分析
这一乐章充满了丰富的感情变化和强烈的戏剧性。乐曲的开头由一个缓慢的琵琶音引奏,紧接着是带有踏板的快板,营造出暴风雨即将来临的那种激动的心情。呈示部的主题1—21小节是全曲的核心,乐章的开头和以往的开头方式不同,没有直接地进入d小调上,而是定位在一个属调上。在这一乐句里有三种演奏速度,在力量的相互比较里,形成乐章的对比原则。第一主题运用了连续的三连音以及高低音的连接,使音乐的戏剧性不断增强。紧接着21—41小节是一个插入了一个连接部分,连接的是第二主题,这一主题是一个a小调,它呈现的是逐渐激动的情绪。到展开部分时是对呈示部的发展,旋律产生了强烈的对比性和冲突性,他通过题材的冲突和画面的对比,强化了主题的戏剧化,从而促成了这场运动的高潮。再现部又是展开部的结果,从第147小节开始,音乐逐渐变缓,具有一定的歌唱性,最后十小节踏板的使用让人身临其境地感觉到雷声似乎渐行渐远,用独特的方式表现出紧张、压迫的情绪。
三、贝多芬钢琴奏鸣曲Op31No2第一乐章的演奏难点分析
贝多芬的《暴风雨》第一小节的琵琶音就给人一种庄严雄厚的感觉。主题部分前六个小节就运用了广板、快板、柔板三种不同的速度,奠定了这一乐章主题的思想彩。乐章的第二小节用了一个延长号,随即出现快速的两个八分音符,与前面悠远渴望的感觉形成强烈的对比,给人一种暴风雨即将来临的紧迫感,从一开始的P(弱)—cresc(渐强)—sf(很强)给人一种激动的情绪,最后以一个柔板落在了d小调的属音上结束。从第八小节的最后一拍往后的12个小节采用了大量的二连音节奏,在演奏此部分的时候,应用“落”“滚”的方式进行,弹奏的感觉要清晰、连贯,用手腕带动手指的运作。
从第21小节开始,是一个d小调的主题旋律。连续的三连音,预示着暴风雨,越来越戏剧化。演奏时左手的重音要突出,彰显出暴风雨来临时雷鸣的声响,左右手分弹要连贯、清晰,速度均匀,表达了哀怨的情感。
从第41小节开始副主题,这一主题是一个a小调,以弱奏的方式演奏,却表现出活跃气氛的乐句,右手演奏出两乐符为一组的奏法,左手要均匀,流畅。第55小节的和弦要充满力量,体现出坚硬不屈的英雄气质。
在奏鸣曲中贝多芬展示了它的力度改革,将以前的强结尾改成了弱结尾。这样的处理不仅减轻了终止的惯性,而且也起到了下一段音乐铺垫的作用。确定快板的速度是演奏整个乐章的关键。
贝多芬在这一乐章中的力量对比,戏剧性的高潮,突然的弱拍,爆发的重音和低音的不同变化。激情的情感冲突、焦虑和危机感,都表现出复杂的冲突,表现出一种僵化、紧张的戏剧冲突。最后,在极端悲伤的情绪中消失结束,留下了令人深刻的记忆。
四、结束语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op31no2”不仅继承了过去的奏鸣曲式,创造了一个新的浪漫主义风格,把古典音乐带进音乐新的境界,这首乐曲的韵意也得以升华。贝多芬的暴风雨不是对莎士比亚著作的音乐解释,而是真正地体现出来暴风雨的激烈和热情,是贝多芬创作的里程碑。
参考文献:
[1]贝多芬.贝多芬钢琴奏鸣曲集[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
[2]林逸聪.音乐圣经上、下[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8.
作者简介:姜帆,男,汉族,湖北省武汉人,湖北艺术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舞蹈钢琴伴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