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贝多芬奏鸣曲OP.31 NO.3第一乐章演奏版本对比分析

2019-10-09 02:03邓炼石
艺术大观 2019年16期
关键词:钢琴奏鸣曲贝多芬

邓炼石

摘要:演奏版本的对比与分析是任何音乐表演者学习音乐的重要一环。在分析的过程中回顾历史、提升自我。本文将以贝多芬钢琴奏鸣曲OP.31NO.3第一乐章为例,以四位钢琴演奏家的演奏版本为范例来研究这一作品,用以给到当下钢琴演奏者在学习过程中借鉴讨论。

关键词: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演奏版本对比;演奏方法

一、作品梗概

此首作品是贝多芬中期前半期创作中最为成熟的作品,同时也是他大胆革新的一部作品,即全曲结构回归到四个乐章,全曲之中并没有慢乐章的出现随之取代的是诙谐曲(第二乐章)以及贝多芬很久没有采用的小步舞曲(第三乐章)同时并用,第四乐章则是带有塔兰泰拉风格的含有回旋曲因素的特殊奏鸣曲式结构。该曲目创作于1802年春夏之际,贝多芬在创作此作品时面临着精神与肉体的双重折磨的时刻。但反观这首奏鸣曲,乐思自由,洋溢着明朗的气息,活泼及充满生命的跃动,充满了贝多芬式的幽默。

二、演奏版本对比

(一)作品的呈示部(1-86),以二级七和弦伴以附点节奏开始,主部主题(1-17)建立在模糊调性之上充满了疑问的句型,与之后的乐句构成了问答的形式并不断地发展。第10小节处立刻出现了对主部主题的展开,原本严肃的主题形象立刻转变为具有谐谑性的音乐风格。施纳贝尔的演奏严谨却又不失生动,严肃却又不沉闷无味,主部主题的“落提”处理充分体现了犹疑及不安的疑问感,对于渐慢的速度把控也恰到好处,使得乐句始终保有流动性,极大的还原了谱面。肯普夫的诠释则有着明显的差异,从主题动机的演奏中就能体现出来。若前者的演奏是缓缓而来,后者则明显更具有积极性及戏剧的张力。如在第二小节的细节处理上,通过些许的渐慢处理使得时值“加长”使得语气被强调,第三小节原有ritard标记,但这里音乐却做了紧缩处理后立即渐慢,使得音乐充满了矛盾与紧张感。第十四小节的渐强递进更为激进,SF的强调处理无论从情感上还是音色上也更加的深刻,乐句的层次感更为明显一些。第25小节开始两句重复乐句上虽然谱面标记为P,但是此时肯普夫做了音色的处理,第27小节相较前者更为暗淡一些,音色上的处理给乐句带来了新鲜感。布伦德尔所诠释的此首作品在颤音上的处理上就有所不同,频率上更快,更为轻巧。吉列尔斯的诠释首先在速度的选择上就与前三位大师有着不同的处理。

(二)副部主题(45-64)的出现使得音乐发展到另一形象,F音以强奏出现似乎驱赶了一切烦恼及痛苦,阿尔贝蒂型的伴奏织体衬托着旋律显得尤为活泼开朗,对于技术上也有着较高的要求。施纳贝尔在第45小节处,将F音与降B音做了几乎与联奏的处理,使其在具有良好的倾向性,左手的阿尔贝蒂音型处理的十分高级,并非过分清晰却又具有颗粒感,浓厚和声感在快速跑动中形成了良好的烘托。第53小节的近似于华彩片段中的表现也尤为抢眼,干净且集中的触键体现了低调的华丽。肯普夫在第45小节的处理上采用了断奏的处理方式,使得副部主题的活跃性立刻呈现在大家面前,第52小节左手隐伏旋律的出现也给音乐带来焕然一新的惊喜感。布伦德尔在副部主题的处理上更为注重左手的隐伏旋律,相对于肯普夫的处理,音乐线条更为清晰明确,与右手的旋律相辅相成相互呼应,在层次上空间上扩充了听觉上的感受。第72小节的分解和弦上行几乎采用non legato的方式处理,使得更具有古典主义时期特征。吉列尔斯在副部主题的处理上也有着独到之处,相较于其他演奏者而言更为内敛,音色上也相对柔和一些,尤其在第57小节降B音的处理上,他反其道而行将力度弱化,利用些许指腹的触键使声音听起来更为柔和,反而起到了意想不到的强调作用。

(三)展开部(89-136)以主部主题动机为基础,由此展开。以十六分音符为主,左右手交替的演奏技巧考验着演奏者对于音符、节奏的准确度以及音色的控制能力。施纳贝尔演奏的整个发展部给人感觉非常的紧凑,充满了紧张感,第109小节的左手在音色上的处理完美地将“对话”感体现出来。肯普夫则更为注重声部性的体现,第101小节开始,左手中声部的旋律被处理的更加明显,仿佛听到了弦乐重奏般的音响效果,第105小节的左手重音处理的也别具一格。做出了谱面上并没有的强调感,使得音色更加的具有冲击性。布伦德尔的处理就大不相同了,他在速度上更加的稳定,第109小节同样是左手的对比乐句,语气处理更加细腻且具有戏剧冲突感,低音区的肯定与高音区的疑问语气形成了反差,随着和声的变化持续增强,使得层次感更加丰满。吉列尔斯在发展部的诠释上跟布伦德尔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速度上的稳定同样形成了乐句应有的张力,良好地推动了音乐的发展与走向,细腻的触键使得无论在音响的对比还是在音色的对比上,都有着贝多芬式特色。

(四)再现部(137-253)将副主题以降E大调再现,以主要动机主题构成的结尾用各种华丽的动机陈述。四位大师延续了各自的特点,在这里因为篇幅原因就不再赘述。

三、各版本特色

通过上述的音频对比研究不难发现,每位钢琴家对同一首曲目的理解及处理不尽相同。施纳贝尔作为车尔尼的再传弟子,尤其力图忠实再现贝多芬的精神。他的演奏更忠實于谱面,内敛、沉静,乍听之下略为平淡,但细品之下却藏有无尽的深意,浑厚的音色配上大气的音乐处理,所营造的气氛庄严肃穆,贝多芬式的精神始终贯穿在施纳贝尔的演奏中,即使偶尔的失误都可以忽略不计。美中不足的是对于细节的处理不够细腻,表情上有欠丰富,稍显平淡。肯普夫以近乎对每个音的精雕细琢的处理方式演奏的贝多芬,既平易近人又富有诗意,丰富的音色变化给听众带来足够的想象空间。但是肯普夫的演奏属于平和典正一路,缺乏了一些激动人心的力量。布伦德尔在演奏上吸收了前辈演奏家如施纳贝尔、肯普夫等特点,但更为细腻,具有丰富的层次感,总能在精读谱面的基础上找到更为隐藏的旋律线条,组织出不同的和声效果,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略有遗憾的是他的演奏中对于谱面稍有一些改动,带入了不同的力度或速度上的处理,是否完全的忠于原作就见仁见智了。吉列尔斯的演奏气势恢宏,细节表现丰富,对于速度的诠释上往往与他人不同,往往选择了更慢的速度去演奏,因而在音乐的流动上会稍有逊色。

四、结语

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对于版本的分析与比较是学习的必经之路。通过对比同一作曲家的不同演奏版本可以更加全面的帮助我们演奏者理解音乐作品的相同与迥异,并产生思考,此过程也是钢琴演奏者了解作品理解作品的重要过程,但在聆听大师们作品的同时切忌不要一味地模仿与借鉴,我们需品出不同演奏版本的精华把其转化为自身对于音乐的理解。演奏者实际作为二次创作者承担了如何在保留作曲家原有意图的同时并加以自己的理解将其完美地融合并最终形成一部完整的作品。我们要知道版本分析与比较也只是艺术创作过程的要素之一,最终的目的是让演奏者自身对于音乐的理解得到升华。

参考文献:

[1]邹彦,刘莉.贝多芬《~bE大调钢琴奏鸣曲》(Op.31-3)的隐性叙事[J].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14(04):11-25.

[2]郑兴三.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研究[M].厦门大学出版社,2003.

[3]范乃信.贝多芬:密码贝多芬《三十二首钢琴奏鸣曲》结构分析[M].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13.

猜你喜欢
钢琴奏鸣曲贝多芬
贝多芬只有一个
“没良心”的贝多芬
米亚斯科夫斯基钢琴奏鸣曲的半音化思维
海顿与莫扎特钢琴奏鸣曲演奏风格比较
莫扎特与的钢琴奏鸣曲与演奏技巧
贝多芬《降E大调奏鸣曲第一乐章.op.31 Nr.3》创作与演奏分析
肖邦钢琴奏鸣曲的演奏技法分析
贝多芬的故事(下)
贝多芬《第六交响曲(田园)》赏析
相见恨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