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文化符号传承下的传统村落旅游开发策略探究

2019-10-09 10:02董元平
艺术大观 2019年17期
关键词:传统村落旅游开发文化价值

董元平

摘要:传统村落承载了历史的脉络,有着较高的文化价值。但随着经济的发展,村落的历史痕迹正在被抹去,这不仅严重损害了我们的文化遗产和历史研究,也影响了新时代年轻人對传统文化的解读。石洞沟村作为此次的研究对象,其发展面临着产业结构单一,当地产业无发展动力,村内老龄化空心化严重等问题。本文是在对石洞沟村文化符号解读的基础上,以傅说文化及其思想内涵为载体,建立分区块旅游系统,吸引游客进行学习体验。使其在保护性开发中尽可能的维护村落传统风貌,促进产业升级,鼓励村民参与,维护村民利益,保证村落长久发展,打造石洞沟文化旅游品牌。

关键词:传统村落;文化价值;旅游开发;乡村复兴

一、课题研究背景与现状综述

(一)传统村落旅游发展现状

传统村落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它传承着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智慧,具有很强的民族地域特色。现如今村落保护发展却存在种种矛盾:一是传统建筑因为结构和材质,普遍存在的照明、隔音等问题,村落中卫生设施和公共空间缺乏,一些传统村落的修复也因为资金问题导致进度缓慢,甚至还在改造的过程中对传统的建筑造成了破坏;二是千篇一律的发展,大部分传统村落的保护多以同模式旅游开发和农家乐为主要形式,以至于失去了原有的乡村面貌和特色;三是缺乏了文化的传承,到一个村落里面,很难了解属于这个村落的历史记忆、民俗文化。

历史是根,文化是魂。如何保护才是科学和有效的?关键在于“活态”一词。文化是村落的灵魂。通过活态传承村落的文化,对村落文化进行活化再造和活力创造,使村落在保护传承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发展。

(二)文化符号的界定

著名的德国哲学家和历史学家恩斯特-卡西尔,在其著作“符号形式哲学”和“人类理论”中,以“人是创造符号的动物”为基本出发点。全面的概述了人类发展的整体结构和人类文化所创造的历史、语言、艺术、宗教等。文化符号包含了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传统村落的文化符号更有着多样性的存在,我们要以发展的眼光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提升村落文化软实力。

二、研究现状综述

隋春花,李贵清(2018)根据洛特曼文化符号类型,从古村落文化符号的挖掘生产、营销传播和消费传承三个方面提出石塘村落旅游开发建议;周燕(2018)提出建立多渠道招商引资机制、加大旅游产品开发力度,实现产业链本土化三个方面,进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游的开发模式规划;刘超,胡宝贵(2018)提出在遗产活化理论指导下的古村落旅游规划思路,合理确定长峪城古村落旅游的“一条旅游线路、两个重要节点、三大功能分区、四个主题观光园”的发展布局。[1]

在对以上研究成果进行分析后,本文以石洞沟村作为设计的研究对象,探讨其面临的问题和挑战,研究其承载的文化特色与遗产内涵,探寻出石洞沟村旅游发展的本土模式。

三、研究对象及问题提出

(一)石洞沟村概况

石洞沟村位于河南省荥阳市西部,属于豫中典型的传统村落,距郑州约50公里,此处三面环山,村庄选址讲究、格局独特,建筑遗产丰富,历史脉络悠久,是一座以明清古建筑群为主的传统村落。

但随着石洞沟村入选“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来参观、旅游的人数增多,如何保存村落的原生态机制,进而体现村落的完整性和原真性,石洞沟村的保护与旅游开发的矛盾又怎么样解决?是石洞沟村在进行旅游发展前需要关注的问题。[2]

(二)石洞沟村文化符号解读

第一,宗祠文化是乡愁的特定符号。宗祠是宗族人供奉祖先和祭祀的重要场所,祠堂内的一砖一瓦一处牌匾,都承载着整个家族历史和曾经的辉煌。祠堂也是一个展现家族凝聚团结力的场所,从古至今,无论游子身处何方,都会寻根祭祖。宗祠,就是这样的乡愁之根。

石洞沟村有文字记载的有600多年历史,现如今村里傅姓人达到约75%。商相祠是村内的重要的物质文化符号,它坐落在村子北偏东处,先祖傅说就供奉在堂内,商相祠据宋初傅氏家谱记载:傅说辅佐武丁中兴,建殷商帝王霸业,商王武丁之子商王祖庚下旨在傅说祖居地傅岩里建造商相祠,同时赐金匾“良弼家风”悬祠堂大门上方。每年到清明、寒食等特殊时节,便会有数千傅氏族人到达石洞沟村,来此祭拜,以追念先祖贤良之德,继而传为后人,场面非常壮观。独特的宗祠文化既是石洞沟村居民间的凝聚力也是其发展特有的文化符号。

第二,建筑文化是历史的脉络符号。建筑是一个传统村落特征最外在也是最直接的呈现,建筑评价是很多传统村落评级认定的重要指标。石洞沟村位于中原地区,所处属丘陵山地,村民依山就势,将河床中的丰富石材作为建筑材料,例如利用红色鹅卵石修葺房屋的现象就非常普遍。现在石洞沟村保存完整的明清古建筑群有三处,除了商相祠、古庙,村内有大片的明清古民居建筑群,还有特色的窑洞民居。因为石头房冬暖夏凉,所以现在还有许多村民一直住在这些房子里,这些建筑很多虽经百年,却依然很好的留存了下来。

石洞沟村建筑年代跨越明清、民国、1949—1980 年,以及1980 年代以后。宅院布局主要为一进合院形式的建筑布局形式,仅有一座二进合院。村内的焕文阁古碑刻“创建焕文阁记”有翔实的记述,此建筑唐、明风格兼有,工艺独特,河南省罕见。特色的建筑文化成为石洞沟村的历史的见证者。[3]

第三,民俗文化是人文的精神符号。传统村落经过当地居民一代代的历史沉淀,具有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资源。石洞沟村每年有三次集会,分别是:正月初十的火神节、七月十五日的青苗土地会、十月十日的马王会,每逢这时方圆百里的村民都会前来赶会,有演戏、做买卖的,也有带乐器来酬神、舞狮的,还有一些踩高跷、旱船表演等技艺,村民们为求神祈雨、祈祷风调雨顺。时至今日,依然有村民自发组织的文艺娱乐活动,村内设置奖励,鼓励村民参加。使特色文化活动得以保存继承。这些特色的习俗和傅说文化及其《崇俭约》的思想成为村内宝贵的人文精神资源。

三、石洞沟村保护与旅游发展共赢的优化策略

对石洞沟村现有问题进行归纳梳理,建立分区块旅游系统,通过四条线路策略归纳,对石洞沟村的保护与发展提出建议。

(一)发挥村落上层文化在旅游开发中的作用,是激发石洞沟村旅游活力的根本

继续发挥物质文化符号在游客心理上对村落文化产生的强烈认同感。开展历史文化旅游线路,通过故事讲述串联,让旅游者参观商相祠、古庙、古树等文化节点,将明清建筑街巷打造成为一个包含传统古建、特色民居等为一体的古巷,通过地面铺装进行路线指引,使游客可以漫步其中。将版筑术、传统编织、榫卯结构等建筑构件进行技艺及构造展示,既满足游客学习需求,又为村民提供了参与和工作的机会。在此基础上开展特色游客创作体验工坊,引入了游客自主的创意理念,又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保护传承与创新。最后通过游客在村落中的所见所感,可售卖一些由村民制作的一些特色产品,如:小的编织制品,特色鹅卵石做成的工艺品,小型房屋建筑结构,家训相关书签、明信片等。[4]

(二)促进产业发展的同时形成风景秀丽的乡村农业景观,丰富旅游路线多样性

依据石洞沟村的地势进行开展种植小麦、玉米、棉花等农作物、石榴、灰柿等经济作物。开展自然生态景观体验路线,进行山水田园景观恢复,既能满足游客体验农业山水景观,又可以提升村落整体风貌,同时为村民创造优美的生活环境。传统农具、农产品等是村民的日常用品,也是村内原生态农耕文化的标志与象征。可以在村中开展传统农具、生活用具的展示活动等。开发农作物种植、收割,果园水果采摘,水产品养殖垂钓等体验项目,游客通过参与农事活动、体验乡村生活来摆脱城市的日常工作与生活的各种压力,在这里获得了轻松,得到了休整。在此基礎上进行特色农产品种植养殖,农产特色餐饮服务,既满足旅游需要,又带动产业发展。[5]

(三)搭建乡村与城市的生活交流平台,进行多元村落生活体验之旅

让旅游者融入其中,体验石洞沟民俗民情之丰富也带动当地产业的发展吸引游客在此停留,以傅说文化为依托,具备傅说纪念馆、展厅、等使用功能,供参观学习体验,与现有的物质文化相联系,建立傅说文化馆。在文化馆附近开设文化广场,既是村落旅游节点的休息区,又满足村民交往娱乐休闲的需要。将旧的民居赋予新的功能,开展特色民宿,保存当地建筑特色,使游客融入乡村生活,更好的体验当地的风土人情。同时带动产业发展。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设置浅滩亲水区和休闲步道,增加村落景观的趣味性,也丰富了游客的体验,吸引更多游客驻足。作为生态系统,也起到了保护环境的作用。

(四)通过特色活动的开展,让游客从各方面深入地解读村落旅游文化

依据不同时间段和不同的节目活动,提高游客到村内的重游机率,发挥口碑效应。让原本对于村内文化认知感没那么强烈的村民也可以积极投身于村落文化保护、传承与创新中去。将村内原有废弃工厂改造成为尚风堂,不同的展馆开设主题课堂,依托于石洞沟村的宗族文化,如:家谱《傅说家谱》、祭祀祖宗为载体,其特点表现为:“良弼家风”的家族修养。可以吸引青少年学习、国学爱好者的参与,在商相祠旁开设特色表演区,串联几个重要节点,每天定时表演节目,吸引游客观看,增加游客在村内停留时间。[6]

五、结束语

传统村落具有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随着城市的进程,包括在当地生活的居民都对其“文化的解构”越来越淡薄,文化符号正面临边缘化。在石洞沟村旅游开发的过程中,将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有机结合,让游客与村落文化符号产生互动,达到契合。通过对石洞沟村文化符号的解读,探索其保护与旅游发展之路,为同样性质的传统村落旅游发展规划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宋瑞.2009年中国旅游发展分析与预测(第一版)[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2]郑文东.文化符号域理论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3]郑哲.文化旅游的符号建构[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5).

[4]冯聚才.文化符号与文化软实力[J].开封大学学报,2012(3).

[5]杨丽婷,曾祯.古村落保护与开发综合价值评价研究——以浙江省磐安县为例[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3(4).

[6]胡燕,陈晟,曹玮.传统村落的概念和文化内涵[J].城市发展研究,2014(1).

猜你喜欢
传统村落旅游开发文化价值
民族地区传统村落文化安全建设的新视角
不同类型旅游景区管理模式的对比分析
庆阳红色旅游资源的开发路径分析
武当山道教文化资源旅游开发研究
群众文化的社会功能和文化价值浅析
中国古建筑的历史文化价值分析
承德外八庙的文化价值与保护策略探析
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利用方式初探
旅游开发对纳孔村布依族传统文化的影响研究
从“传统村落”项目申报看古村落的保护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