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恩格斯生态自然观及当代启示

2019-10-09 06:53宋苗苗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9年7期
关键词:人与自然

宋苗苗

[摘  要]近年来,人与自然的矛盾日益凸显,严峻的环境问题不得使人类开始反思人与自然的相处方式并且不断寻求解决生态危机的良方。在此形势下,研究马克思恩格斯生态自然观是极具现实意义的。以此为出发点,详细阐述了马克思恩格斯生态自然观的理论内涵及其当代启示,以期为缓解生态危机提供理论指导,为破解生态难题寻找新的思路。

[关键词]马克思恩格斯、生态自然观、人与自然

[中图分类号]B17[文献标识码]A

1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自然观的主要内容

1.1 人对自然具有根本依赖性

马克思恩格斯在自然科学的基础上指出,人源于自然并属于自然,无论人如何进化,都改变不了这一事实,人对自然界具有根本的依赖性。第一,自然界是先于人类而不依赖于人类的客观存在,人在自然规律面前,只能顺应,而无法消灭和改变;第二,人的生产实践只有在自然物质存在的条件下才能完成,不仅仅是生产实践,人类的一切实践、一切活动都必须在自然界这个大的前提下才能进行;第三,人类是自然的产物,并且人处在自然中同自然一起发展,等等这些观点足以证明自然对于人的优先地位、人对自然的根本依赖性。恩格斯首次提出了“劳动创造了人本身。”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劳动使人类具有了属于人的特质,例如创造劳动工具、进行生产活动等,但这些行为的发生必须以自然界的存在为前提,因此,劳动创造了人类自身,人离不开劳动;而自然界为人类劳动的产生创造物质条件,人更离不开自然界。

1.2 自然对人类具有制约性

人的活动受到自然界的制约和限定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自然先于人而存在。由于自然界不依赖于人而先天存在的优势和人无法脱离自然界的现实,才致使自然界对人具有制约性。其次,人对自然具有依赖性。人的衣食住行皆源于自然界,人类离开了自然界就无法生存;人的劳动活动只能改变物质的形态,而无法凭空创造物质本身,劳动离开了自然界就失去依托,所以说,人的活动无法离开自然界即人对自然的依赖性造就了自然对人的制约性。最后,自然对人的制约性,也就是说必须要遵循自然规律,在大自然允许的范围内活动,而为所欲为地滥用自己的能动力量,逾越人类改造自然的最高上限,甚至对自然施加非人性的破坏等等,这些行为只会招致大自然的严惩,严重的还会使人类走向灭亡。

1.3 人与自然的统一性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自然观中人与自然的统一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其一,人与自然在实践中实现统一。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无论是人作用于自然的主体客体化过程,还是自然反作用于人的客体主体化过程都离不开劳动实践。其二,人与自然是矛盾的统一体。一方面人与自然是同一的,因为只有保证自然肌体的健康,才能真正实现人类自身的健康。另一方面人与自然又是矛盾的,为了自身的生存,人类总是想方设法地去改造自然,而自然为了阻止人类的肆意改造,不断向人类示威、报复。在这方面人与自然是相互斗争、相互排斥的。所以说只有协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化解两者之间的矛盾才能达到内在的统一。

2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自然观的当代启示

2.1 转变思维方式,摆正人类的位置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与自然共生共荣,绝不可能脱离自然而单独存活。而当代生态文明问题频发的原因,主要是我们没有看清人与自然的真正关系,犯了主客二元分立的致命错误。他们自认为,人是大自然的主宰者,而自然只是人类的附属品,是人类纯粹的有用物,离开了人类,就会失去它自身的价值。因此,在这种意识的支配下,人类划清了自身与自然界之间的界限,错误地把自己摆在自然界之外,更以充足的理由大肆地剥夺自然,致使自然遍体鳞伤,人类陷入生存困境。由此可见,那些把人置于一切存在物之上的极端人类中心主义,是坚决要不得的。马克思恩格斯生态自然观的字里行间都在告诫人们,必须先摆正自己的位置,不断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摒除人类中心主义的错误思维方式,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生态理念,这是解决生态问题的根本出路,也是人与自然友好相处的根本保障。

2.2 协调“两种生产”,缓解自然压力

恩格斯指出,“生产本身具有两种,一种是生活资料的生产,另一种是人自身的生产。”协调这两种生产,是缓和人与自然矛盾的依托,是人类社会延续和发展的关键。只注重人的生产,就会导致社会人口增长与物质资料增长的比例失调,人类生活资料短缺,地球承载人口的能力减弱,这不仅给社会的经济和生态环境带来沉重的负担,更进一步加重了人与自然资源的矛盾;只注重物的生产,就会引起盲目地、不平衡、不可持续的发展,这必然会加剧人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和消耗,最终使人类社会的发展难以为继。因此,我们一定要控制物的生产在自然资源允许的范围内,同时协调人的生产同自然资源承载力两者的关系,时刻保持人口增长与自然资源的动态平衡;再者就是要不断发掘、创新绿色技术,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协调推进“两种生产”,缓和人与自然的矛盾,从而促进生态平衡。

2.3 合理利用科技,树立循环理念

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于环境保护来说,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具体来说,一方面,先进的科学技术可以有效地减轻环境污染。另一方面,科学技术的提高也会加剧人对自然资源的掠夺,导致生态系统失衡;因此,我们应该对科学技术持有扬弃的态度,利用它的优点,避开它的短板,正确合理地利用科技,让它真正地为社会造福。马克思指出,科学技术的进步为废物的再循環利用创造了条件,特别是化学的进步,发现了那些废物的有用性。人类利用科学技术对废料再加工,不仅能变废为宝,节约自然资源,还能减少废弃物对自然造成的污染,为缓解生态危机提供新的视角。因此,我们在应对日益严峻的生态危机时,应该创新绿色科技,从源头上遏制科技污染。在生产方面,运用高新技术,使废料成为新的生产要素,再回到生产循环的中去,同时不断进行技术改造实现废物利用的最大化。在生活方面,学会掌握生活节约小窍门,变废为宝,实现生活资料的二次利用。只有将循环理念贯彻到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才能真正实现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走出能源短缺的现实困境。

2.4 实现“两个和解”,构建和谐社会

恩格斯提出,实现“两个和解”它所指的就是:“其一,人与自然的和解。其二,人类本身的和解。”在马克思看来,人是一种社会性动物,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不单单是一种自然行为,本质上更是一种社会行为;生态问题不仅仅是单纯的环境问题,更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的问题是治理环境的“标”,解决人与人之间的问题才是根治环境的“本”,治标不治本的疗法只会导致环境污染问题周而复始,只有标本兼治才能彻底治好生态污染这个顽固疾病,才能真正实现“两个和解”,构建出人与人、人与自然共同发展的和谐社会。

3 结语

生态危机的频频爆发,关键在于大多数人的认识水平相对有限,人们往往在遭到大自然报复后才彻底醒悟。所以对于当今社会来说,保护生态资源,不仅要有尊重自然规律的自觉意识,更要有以环保为中心的制度来规约,只有从生态伦理、生态法律的双重层面来制约人类,才能从根源上减少污染、缓解生态危机。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思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 《马克思思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3] 《马克思思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猜你喜欢
人与自然
浅析宫崎骏动画作品中的环保主义色彩
环境美学在中国:东西方的对话
讨论林业建设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重要性
切实做好防沙治沙 努力建设生态文明
罗伯特?弗罗斯特田园诗中人与自然的对话
马克思的解放思想研究
从文学伦理学角度分析《青草在歌唱》中人与自然的关系
文化哲学中人类基本的文化关系的论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