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统编教材理念的小学古诗读音教学探究

2019-10-09 13:44沈佳音
语文世界(教师版) 2019年9期
关键词:平仄读音古诗

沈佳音

统编教材新理念强调语文课程要体现国家意志,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古诗文的大量引入和一些字的读音改变都是这一目标的体现。教师如何在新教材理念的指导下,正确应对古诗教学中存在的改变,作出相应的教学转变,成为值得探究的话题。

一、统编语文教材下小学古诗读音教学探究的原因

在统编版教材实施背景下,社会和网络掀起了一场关于是否保留诗词古音的热烈讨论。一篇《请注意,这些字词的拼音被改了!》的网络文章引起了教育界和文学界的广泛关注。文章中提出“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的“斜”原本读音为“xiá”,现改为“xié”,“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中的“骑”由“jì”改为“qí”……对于这样的改变,很多人表示难以接受。针对上述问题,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汉字拼音研究室回应称:一些古汉语生僻音确有调整,但还没有正式发布,还需要经过审音委、标准委的审议才能正式发布,目前还应以原来的读音为准。在这样的社会热议背后,引发的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利用教材进行古诗文读音教学的问題。在现行的一、二年级统编教材中,古诗教学尚未存在引起较大争论性的读音,但在其他文本中,已经出现引发教师思考和讨论的话题。

二、统编教材编写理念对小学古诗读音教学的指导意义

统编教材的编写在内容上要求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而语文教材的编写理念一是要体现国家意志,二是要符合语文学科的基本规律。教师在进行古诗读音的教学时,也应从这两方面来考量。

从国家意志层面来讲,统编版语文教材的编写紧密结合语文学科特点体现核心价值观,既要做到“有机渗透”,又要做到“润物无声”。小学语文中体现出来的国家意志主要存在于汉字文化、古代蒙学读物、古代文学作品、历史名人故事、文化艺术和文化常识中。可以说,古诗是统编版语文教材中传统文化的代表体现。古诗当中所存在的传统文化不仅仅表现在诗歌创作的背景、内容和表达情感上,同样体现在诗词的韵律和节奏上。诗词中的某字读音都是诗人在创作时根据一定的诗歌创作原则,符合古诗平仄和音韵。小学语文教学虽然不要求给学生讲解平仄和音韵,但是一旦诗词的平仄更改,那么朗读起来就会丧失诗歌韵味。在朗读教学中,无法体现诗歌特点,学生在感受中国传统诗歌魅力上就会大打折扣。如上文所提及的“一骑红尘妃子笑”,该句的平仄为“仄仄平平平仄仄”,当“骑”读“qí”音后,诗歌的平仄改变,粘对不合规律,中国传统诗词之美荡然无存。

从语文学科的基本规律来看,部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努力建构符合语文学习的基本规律,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语文能力发展体系,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所谓的“语文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积极主动的语言实践活动中构建起来,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个体言语经验和言语品质。它是学生在学习中获得的语言知识和语言能力、思维方法和思维品质,是基于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审美情趣和文化感受能力的综合体现。 而语文核心素养中,“语言”素养居于首位。小学生在古诗学习过程中,由于年龄特征和识字水平限制,理解古诗本身就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大量古音的涉入反而会对他们的理解造成困难。在不改变诗词的平仄、韵律,不更改诗歌意义的前提下,针对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将古音转变为现代汉语读音,能使学生对古诗有着更好的理解。比如,《敕勒歌》中的“天似穹庐,笼盖四野”的“野”不更改诗歌原意和平仄,已经由古音“yǎ”更改为“yě”,而“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见”因为训诂通假,仍然保留古音“xiàn”。

三、统编教材对教师进行古诗读音教学的新要求

统编语文教材对教师进行古诗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些要求不仅仅体现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更体现在教师的专业素养和对学生心理的掌握上。

1.夯实文学基础,扩大知识储备

语文是一门知识广泛的学科,要求教师拥有扎实的文学素养,以应对万变。古诗字音的改变,是在语言学和训诂学的研究基础上,在现代汉语语境下,对古诗作出新的理解和传承。对古典诗词有深刻的了解,对诗人的生平经历、创作背景和思想观点有一定研究,对音韵学和训诂学有所涉猎,才能使语文教师在诗歌教学中以不变应万变。

2.研读核心素养,钻研统编教材

新的统编教材,是经过专家多年实践研究所得的产物。教师通过钻研教材,研读语文核心素养,分析专家改变读音的原因,才能找到正确的教学方法,而不是仅仅将课本上的读音强行灌输给学生,造成学生对古诗一知半解。古典文学不仅要符合当代思想理念,更要承担起传承传统文化的重任,需要引起语文教师的高度重视。

作者简介: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车坊实验小学语文教师。

猜你喜欢
平仄读音古诗
“那”与“哪”的读音
品读古诗
品读古诗
品读古诗
平仄谱:阅读格律诗的一把金钥匙
春天的马蹄声
滇风诗说
我是小字典
“箪食”之“食”读音考辨
律诗平仄格式的构成与推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