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伟
古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它以精湛的语言、独特的结构、韵律和意境流传至今。培养学生的古诗词素养要注重启蒙,要从小学低年级抓起。幼学如深漆,低年级古诗词的教学具有筑基的性质。在低年级诗词教学中,首先要创设情境化的场域,让学生浸润其间,从而享受诗词的狂欢。
古诗词教学中的“场域”,不仅指物理场域,更指学生的学习心理场域。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关注显性“在场”,更要关注隐性的“不在场”。因为,许多的“在场”其实是更多的“不在场”的集结。由于古诗词具有美的特质,因此教师可以构建情境化场域,引导学生品味语言,感受、体验诗情,领悟诗境。比如,笔者在教学中,常常借助音乐,构建音乐情境场域,引导学生享受诗词的音韵之美、形象之美。
古诗词的一个重要特质就是具有平仄、押韵等的特质。在古代,古诗词不是用来读的,而是用来唱的。许多古诗词,就相当于现在的流行歌曲。基于古诗词的这种朗朗上口的特点,借助音乐,古诗词更能激荡学生心灵,抚慰学生情绪。比如教学汉乐府诗《江南》时,笔者首先播放《江南》民歌,将学生带入鱼米之乡——江南的胜境。通过音乐,学生沉静在美好的意境之中,享受着音乐带给自己的愉悦情感体验。接着,笔者引导学生在音乐情境场域中展开想象: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啊!荷叶旺盛,一片连着一片,鱼儿在池塘里四处游玩,快乐自由。采莲姑娘划着船,边采莲,边唱歌……在音乐情境的渲染下,学生仿佛跟随着教师走进了那美丽的画卷中。在音乐情境中,学生领略到《江南》的意境,感受到诗歌所采用的反复的手法,体会到诗词所描绘的形象,在鱼儿嬉戏的场景想象中,学生能把握到江南的那种水乡特色。
音乐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感官系统,帮助学生感受全词。音乐是开启学生感情闸门的钥匙。古诗词节奏明快,韵律和谐,具有一种天然的音乐之美。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聆听”进行感受、体验,形成通感。这种通感能让学生感悟古诗词的画面。在动态想象之中,学生还能捕捉到古诗词的动感,仿佛听到采莲姑娘的笑声,看到了采莲姑娘的身影。
中国古典诗词意境优美,寓意深邃,其独特的魅力在于古诗词作品往往是情景交融的,即所谓的“情中有景,景中有情”,或者说“一切景语皆情语”。那么,这种“情景交融”的古诗词意境是依靠什么来实现的呢?笔者认为,靠的就是古诗词形象,即所谓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苏轼语)。因此,在构建古诗词情境场域中,教师可以运用图画,引导学生感悟古诗词的意蕴。
教学部编版二下清代高鼎的《村居》,笔者运用课件,用一幅《醉春图》,向学生展示了早春二月的明媚景色。学生悠然地徜徉在画面之中,诗意地栖居在画境里,能感受到万物复苏、欣欣向荣的氛围。借助图画情境,笔者和学生一起品赏诗歌,从而引导学生感悟诗词意蕴。在开头两句,诗人用“草长莺飞”四个字,让春天动起来了;用一个“拂”和一个“醉”字,将静止的杨柳人格化了,给早春之景平添了妩媚。第一、第二句,诗人将明媚的春光表现得流动、欢畅、生气盎然。在《醉春图》上,学生除了可以欣赏到美景,还可以看到村里的孩子在放风筝。正是这些孩子,让“醉春图”更显得生机勃勃。孩子们三五成群,迎着春风,沐浴着金色的霞光,互相追逐着,放起了风筝。其中,一个“趁”字,将孩子们早早回家、追逐东风、追逐春光、追逐快乐时的忘情畅怀,极为生动、极为传神地表现出来。
一个个生动的形象、一幕幕活泼的情景,在诗与画的融合之中,在动与静的融合之中,不仅能让学生感受到春天带来的希望,更能让学生看到生活的美好、生活的悠闲、生活的情趣,这就是诗歌的主旨。优美的画面,动情的语言,构筑了学生奇妙无比的想象空间,拉近了学生与情景的距离。读着,读着,有学生说,我恨不得晚上放学回家,也要加入放风筝的行列;有学生说,我们也要迈开脚丫,在校园的青青草地上边放风筝,边追逐、奔跑。
“互联网+”时代,新媒体、新技术层出不穷。现代信息技术构筑的动画情境场域,以其直观、具体、形象、生动的方式呈现信息,能有效助推学生的古诗词学习。古诗词蕴含着深厚的情感,情感引起学生的共鸣,需要借助于一定的情境。笔者在教学中,常常借助动画,拉近古诗词与学生的心理距离,激发学生的诗词想象,让学生感受到古诗词所蕴含的情感。
比如唐代李白的《静夜思》(部编版一下),素有“千古思乡第一诗”的美誉。如何让学生体悟到诗人的思乡之情,是教学的一个难点。笔者在教学中,借助多媒体动画,创设了一个“静夜思”的情境场域。这是怎样的一个动画呢?“天地为静,月明如霜。诗人李白辗转反侧,夜不能寐。他走出院子,来到屋外空旷之地。只见不远处有一个水井,井栏前看上去有一层白花花的秋霜。走近才知道,原来是月光洒在地面上。”在动画之中,学生产生了疑问,这里的“床”是什么意思?从“床”(井床)的动画入手,可以引导学生体悟诗词情感。因为,对于古人来说,“井”是最容易勾起人的思乡之情的,所以有“背井离乡”之说。教学中,教师不用采用机械说教的方式教学,那样只会泯灭诗歌的情趣。借助动画,借助师生共同的描绘,激发学生的无限想象。有学生说,诗人在外,抬头看到空中那一轮明月,就想到自己家乡的明月;有学生说,诗人抬头看到一轮明月,就想到自己也曾经在家乡看明月;有学生说,诗人看到明月,不仅想到了家乡的月亮,更想到了家乡的山、家乡的水、家乡的人……是啊,学生在动画情境中,能站在诗人的立场上感同身受,不正是诗词情感对学生身心最为深层的触动吗?对于诗人来说,“明月”最能触动孤身远客的思乡之情,家乡的一切,对于诗人来说,都历历在目。
诗歌中的一个“举头”、一个“低头”,极为传神。在这一“举”一“低”之间,又是怎样的百转千回?借助动画,创设动画情境场域,可以勾起学生思乡的情绪,让学生感受到诗人的思想情感、情怀。在诗歌中,“床”“上”“望”三个同韵的字遥相呼应,更让全诗神韵饱满,读起来有悠长、悲凉之感,这是诗歌内蕴的一种情感意境。
中华古诗词内涵丰富,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较强的艺术感染力。学生学习诗词的过程就是享受艺术的过程。教学中,借助音乐、图画、动画等,可以构筑情境场域。通过情境场域,学生能感受、体验到古诗词的音律美、修辞美、情感美、意境美。情境场域,渲染了良好的学习气氛,形成了震撼学生心灵的视听冲击,不仅能助推学生对诗词的理解,更能陶冶学生的性情,培育学生的生命靈性。
作者简介:江苏省连云港市东海县牛山小学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