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含聿
如果把20世纪分成前后两半,要举出后半个50年中影响最大的中国文化人,那么,即使把名单缩小到最低限度,也一定少不了谢晋。他是中国第三代导演的代表,也被誉为当代中国电影导演“第一人”。
在中国电影百年史中,谢晋和他执导的影片陪伴了观众整整半个世纪。从《鸡毛信》和《红色娘子军》,到《天云山传奇》和《芙蓉镇》,再到《女儿谷》和《鸦片战争》,谢晋有太多的电影作品成为了经典。
谢晋的电影充满浪漫主义情怀,但题材和表现手法是现实主义的。“社会主义国家的艺术家职责是什么?只有忠于人民、忠于生活的题材和作品,才会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共鸣。”在谢晋看来,真正的艺术家应该同时是个思想家,应该通过他的作品对一些社会问题发言。
无论是谢晋本人,还是他的电影作品,都充满了中国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他用电影胶片记录、书写中国的社会面貌、历史变幻和时代精神,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很多个重要历史时期,谢晋用电影建构起一幕幕集体记忆。
回顾新中国电影发展,谢晋已然成为一个标杆。他升起了中国电影不断向前的旗帜,也打开了中国电影走向世界的大门。他的电影作品是属于时代的,但他的艺术理念和电影精神却是跨时代的,正所谓“时代有谢晋而谢晋无时代”。
1923年11月,谢晋出生于浙江上虞谢塘镇的老屋里。他是著名的“东山再起”的一代名相谢安的五十三世孙。为纪念祖先淝水大捷力保东晋国脉,谢晋的号为“淝捷”。祖父佐清公,是镇上颇有名望的贤达人士,读书经商。谢家正直、仗义、敢作敢为的家风,毫无保留地传给了长房长孙谢晋。
无论是谢晋本人,还是他的电影作品,都充满了中国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少年时代的谢晋,在白马湖边的春晖中学读书。“北有南开,南有春晖”,不少著名学者、教育家、艺术家都曾在此执教过,如叶圣陶、朱自清、朱光潜、丰子恺、张天翼等名闻中外的风华才子。起点高、眼界宽,接受传统与现代的多元熏陶,这“天时地利人和”的教育背景,为谢晋日后在文艺界的造诣,奠定了坚实的文化根基。
当时的浙江,还是辛亥革命后革命者和革命思想的活跃之地,年轻人时时受到鲁迅、秋瑾等先驱者的思想影响。伴着苏轼、辛弃疾、岳飞等人的壮烈诗词,谢晋忧国忧民、胸怀天下的情感抱负,开始一刻不停地在心底涌动。
谢晋的父亲是上海有名的会计师。1938年,父亲去交通部驻香港办事处任职,谢晋也随往香港读书一年。当时,正好赶上武汉抗日文艺团在香港演出,救亡图存的歌声在谢晋的脑中久久激荡。
次年回到上海后,谢晋开始积极参加业余戏剧活动,宣传抗日救亡,在多幕剧《岳飞》中扮演岳云。文艺创作的热情被彻底激发,他渴望着用文学艺术作品抒发心底的爱国之情,并唤醒更多的民众。
没过多久,他便经同学介绍,考进了金星影剧青年训练班,接触到了戏剧和电影,并认识了黄佐临、丹尼、吴仞之老师,以及上官云珠等青年演员。在老师和同学们的相互影响下,谢晋更加明确了此后人生道路的方向。
到了1941年的夏天,谢晋在上海稽山中学读完了高二,决定去四川报考从南京迁去的国立剧专。从艺决心坚定的谢晋,没有听从其父令其走仕途、耀家门的建议,18岁便只身一人转道香港、广州、湛江、柳州和贵阳,去到了川南江安县。
小县城的条件虽然艰苦,却云集了曹禺、洪深、焦菊隐、张骏祥等著名戏剧艺术家,他们的爱国热情和艺术素养令谢晋受益匪浅。特别是曹禺、洪深那种自然生动、激情洋溢的艺术风格,成为了谢晋日后艺术理念和风格的启示与標杆。
当时的国立剧专,环境非常复杂,既有进步师生,也有国民党特务。血气方刚、正义凛然的谢晋,时常见义勇为,替人打抱不平。久而久之,反动学生和特务们便开始造谣生事,以打击进步师生参加抗日话剧宣传活动的热情和积极性。
紧张事态愈演愈烈,谢晋不得不退学,跟随马彦祥、洪深、焦菊隐等老师转战重庆中国青年剧社。在中青剧社学习之余,谢晋还为重庆学生业余剧团排戏。逐渐地,他找到了自己在艺术领域的发展方向—导演。
1945年抗战胜利后,谢晋结束了战时流亡学生生活,在中青剧社做场记。1948年他回到上海,大同电影公司邀请他拍摄影片。谢晋由此正式开始了电影导演生涯,并且一拍就是半个多世纪。
新中国成立以后,于1953年问世的《鸡毛信》,是谢晋参与拍摄的第一部工农兵题材的影片。在那个年代,电影厂拍摄以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为题材的影片居多,如《渡江侦察记》《平原游击队》等等,而极少有反映时下农村生产和社会政治风貌的影片。
正因如此,谢晋执导的《水乡的春天》紧跟时代,联系农民群众的实际生活,以敏锐的视角显得尤为独特。紧贴群众生活,必然会受到群众的喜爱。从《水乡的春天》到《红色娘子军》,再到后来的《大李、小李和老李》及《舞台姐妹》,谢晋的每一部影片都获得了观众良好的反馈。
“那种从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在母亲的怀抱长大的、从来没有经受过曲折的人,是不能成为作家、艺术家的。”他说。
那是文学家和艺术家最好的创作时代,文艺思潮方兴未艾,大量的现实素材等待被发掘。那也是文学家和艺术家如履薄冰的时代,新中国尚在摸索中前行,难免要遇到曲折,难免要走点弯路。如谢晋这般追求文艺性和真理的艺术家,难免受到深沉的打击。
“我常常对年轻人讲我走过各种各样的弯路,胜利的欢乐有过,苦难的痛苦有过,错误有过,作为艺术家,这是一笔非常宝贵的财富。那种从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在母亲的怀抱长大的、从来没有经受过曲折的人,是不能成为作家、艺术家的。”他说。
细数谢晋在艺术道路上走过的每一步,跨越小半个中国的求学之路也好,对新现实主义艺术风格的探索也好,在抗争中遭受的200多次批斗也好,最终,都成为了他打造具有时代高度和历史厚度的艺术作品的灵感来源。挫折磨练了他坚韧的性格,成就了他独特的艺术风格。
凭借着诚挚动人的故事和朴素真实的艺术手法,《红色娘子军》一举夺得第一届“百花奖”的四个奖项—最佳故事片奖、最佳导演奖、最佳女主角奖和最佳女配角奖。这标志着谢晋的导演艺术逐渐成熟,并走向了他导演生涯中的第一个高峰。
带着拍摄《红色娘子军》的经验和热情,1963年,谢晋开始投入《舞台姐妹》的拍摄。这部影片极具东方民族的文化特色,充分彰显了谢晋的艺术造诣,却在生活上将谢晋带入人生的低谷。
在斗争凶猛的那十年,“北有《早春二月》,南有《舞台姐妹》”,是电影界的两大冤案。谢晋被抄家隔离,挂牌批斗,双亲不堪折辱先后自尽。被迫害的经历确实为谢晋在日后创作“反思三部曲”(《天云山传奇》《牧马人》《芙蓉镇》)提供了真实的情感和认知。
但“反思三部曲”的成功之处却恰恰在于,他抛开了个人的爱恨情仇,站在时代的高度,将现实主义元素和浪漫主义情怀高度结合,刻画祖国走出“内乱”后的新的时代精神。
“艺术家要有赤子之心,要有历史的忧患感,要像太史公写《史记》那样,要像屈原、司马迁、杜甫、曹雪芹,一直到当代的巴金那样,对民族充满了责任感、忧患感、使命感。”谢晋不止一次这样强调。
具有历史转折意义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后,文艺界诞生了一批又一批振聋发聩的现实主义文学艺术作品。谢晋追求艺术的心从未被现实打败,彼时,他更是难掩兴奋之情,四处寻觅优秀题材。
他坚信,作为艺术家,对那些阻碍国家发展的东西,如不敏锐地发现、勇敢地揭露、大声地呐喊,就是没有尽到自己的责任。“作家、艺术家的任务,是塑造人的灵魂。”他说,《天云山传奇》所追求的社会效果,就是让广大观众希望在现实生活中,像冯晴岚这样善良的人多一点,像吴遥这样自私的人少一点。
不被自己的悲欢经历牵绊,而以时代的高度去要求自己的艺术创作,这是谢晋电影成功的根本,也是他和他的电影精神在历史的长河中,值得被尊敬和传承的重要原因。
《天云山传奇》播出后,引起了观众强烈的共鸣,谢晋收到了几万封读者来信。信的内容不仅仅是赞扬影片的艺术成就,更多的是把自己的命运和影片联系起来,与剧中人共诉共泣。
在谢晋看来,时代精神就是全国人民,甚至全世界人民所关心的愿望、最强烈的感受,也就是亿万人共同跳动的脉搏。“作为电影艺术,和人民群众在一起,正视生活中的矛盾,艺术地、真实地反映出人们的追求和理想、痛苦和欢乐,就能够反映出这种时代的精神。”
很多人说电影是遗憾的艺术,每部作品完成后,导演多少都会找到其中的遗憾和不足。谢晋在《天云山传奇》中的遗憾是,反一号吴遥这个角色不够立体,过于反面,形象稍显单薄。尽管在现实生活中,谢晋也曾被吴遥这样的人迫害过,但他认为,艺术形象就应该是丰满的,情感表达更不应该局限在小我之中。
“作家、艺术家都是用感情创作的,当然也离不开理性。這个能不能写?那个能不能写?关键在于怎么写。如果头脑健康、感情是真诚的,你就是揭露也好,歌颂也好,都不会犯错误。你立场不对,感情不对,对我们的祖国,对党根本不热爱,觉得我们国家没有希望,你一揭露就非错不可。”
拍到《芙蓉镇》的时候,谢晋的艺术表现手法愈发成熟,心中的电影理念也愈发坚定。反派角色李国香,不仅有招人恨的一面,也有令人感到可悲的一面,影片没有在生活作风上过多地丑化她。
而像谷燕山这样的正面角色,谢晋也没有刻意地去拔高他,在恰到好处的情境中,刻画了他善良正直、见义勇为的品行。“艺术家不能只顾发泄自己的积愤,而不顾作品的社会效果,这是一个分寸感,也应该说是艺术家的责任感。”
不被自己的悲欢经历牵绊,而以时代的高度去要求自己的艺术创作,这是谢晋电影成功的根本,也是他和他的电影精神在历史的长河中,值得被尊敬和传承的重要原因。
在《芙蓉镇》影片的结尾处,平反后的秦书田回到了芙蓉镇,路上遇见了李国香,李国香意味深长地说:“这些年吃了不少苦吧。”让人觉得又好气又好笑。秦书田笑癫癫地对她说了这样一段话:安安静静地成个家,学着过点老百姓的日子,别总想着和他们过不去。他们的日子也容易,也不容易呀。
简单朴实地对白,将李国香的趾高气扬和秦书田的大智若愚表现得淋漓尽致。他们是电影中的角色,也是生活中会出现的真实面孔。这不仅得益于导演对人物形象的把控,也得益于演员对人物真实性的塑造。
谢晋认为,选演员是导演的头等大事。对于《芙蓉镇》来说,男主姜文、女主刘晓庆对角色的精准演绎,无疑是影片得以成功的关键因素。
谢晋认为,选演员是导演的头等大事。对于《芙蓉镇》来说,男主姜文、女主刘晓庆对角色的精准演绎,无疑是影片得以成功的关键因素。两位演员为影片注入了饱满的情感和真实的表演,《芙蓉镇》则为两人分别带来了第十届百花奖的最佳男、女主的奖项。
谢晋不仅擅长发掘演员,也擅长培养新人,随着一部部谢晋电影的问世,总有那么一两个演员因出演谢晋的电影而在行业里顺利“出师”,如《红色娘子军》中的祝希娟、《牧马人》中的丛珊、《青春》中的陈冲,电影界称谢晋为“演员伯乐”。
电影《红色娘子军》开拍前,谢晋一行人深入海南琼崖地区进行实地探访,会见了当年红色娘子军的老连长。尽管头发已经花白,皱纹布满脸庞,但老连长的双眼依然炯炯有神,给谢晋留下深刻的印象。随后,剧组在上海戏剧学院选角时,谢晋偶然遇到正与男同学为角色而争论的祝希娟,倔强而磊落的她,大有巾帼不让须眉的气势。最终,眼神“火辣辣”的祝希娟,拿到了吴琼花这个角色。
故事片《青春》的女主角陈冲被谢晋发现时,只有14岁。那时,她正挤在旁观拍电影的人群中,一双清亮有神的眼睛透着机敏与活泼,仿佛能说话。眼尖的谢晋发现了她,并推荐她去上海电影制片厂演员培训班进修。没多久,他便大胆启用她扮演哑妹。
凭借多年的导演经验,谢晋坚信,选出与剧中人物气质相似的演员,往往事半功倍。而气质是由内而外散发的,绝不仅仅依靠相貌。例如,巴金著名作品《家》中,鸣凤是个十六七岁的小丫头,可是戏剧学院的学生毕业时都20多岁了,十几岁时的纯净和清澈已然所剩无几,又如何演呢?
为了能让更多鸣凤这样的角色有合适的演员胜任,1993年,上海谢晋-恒通明星学校成立,专门培养年轻的演员苗子,由谢晋担任校长。很多人都不理解,彼时已是拥有众多经典作品和电影奖项的知名导演,年过古稀的谢晋为何要耗费人力财力去搞电影教育。
2000年,谢晋-恒通明星学校正式加盟上海师范大学,成为上海师范大学谢晋影视艺术学院。此后,谢晋与赵炳翔分任院长和院党总支书记兼常务副院长,两人一起共事多年,直到2008年10月18日谢晋于浙江上虞辞世,赵炳翔接任学院院长。
赵炳翔告诉《南风窗》记者,谢晋的初心很简单,他认为当时的演员培养体系是不完善的,他希望能为中国电影事业的发展作出更多贡献。“事实上,谢晋导演就是为电影而生的,无论是导演方面还是教学方面,只要是他能做的,他都会不遗余力。”
作为老同事,赵炳翔非常敬佩谢晋“一切为了电影事业”的精神。起初,谢晋是以谢晋影视公司的名义来和学校谈股份的,后来上海师大校长表示,公立学校也不为赚钱,就是想和谢晋一起培养出优秀的电影人才,谢晋就再没提过股份的事,任职后的工资也全部转入学校拟建立的“谢晋基金”。
学院一直保留着谢晋在建学之初提出的院训:缺少艺术天赋的,别来;没有献身艺术的决心的,别来;害怕吃苦想偷懒的,别来;想做金丝雀的,别来。
今年7月,原谢晋影视艺术学院与原人文与传播学院的戏剧与影视学、新闻传播学等学科及其相关专业,共同组建成影视传媒学院。“学院名称里不再有谢晋的名字,我们感到非常遗憾和不舍,但是谢导的铜像会永远岳立在影视传媒学院大楼的门厅里。”赵炳翔说,学院始终以谢晋为榜样,谢晋电影精神也将持续支撑和引领一代又一代的电影人。
而所谓的谢晋电影精神,并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学院在办学過程中高挂并坚持的四句话:祖国利益高于一切,艰苦奋斗百折不挠,追求探索永不停息,质量第一追求精品。除此之外,学院一直保留着谢晋在建学之初提出的院训:缺少艺术天赋的,别来;没有献身艺术的决心的,别来;害怕吃苦想偷懒的,别来;想做金丝雀的,别来。
近20年来,谢晋电影精神和接地气的院训,激励着学院领导和老师坚守从艺原则,激励着莘莘学子努力拼搏。“学生们每天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地进行基本功训练,每天早上六点开始的早功书声琅琅,已经成为学校里的一道靓丽风景线。”
作为一个站在时代高度上拥有历史厚度的导演,谢晋留给我们的,绝不仅是那些部部堪称经典的影片,还有那些值得被代代相传的艺术理念和电影精神。
一生为电影而活的谢晋,用现实主义电影记录下了真实的社会时代风貌,用浪漫主义情怀抒发了对真善美的倡导,用史诗级的作品歌颂了祖国现代化的发展,以及广大人民心中对祖国深切的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