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军鹏 刘兆德
摘要:文章立足山东省和广东省城市规模空间特征现状,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研究方法,从城市首位度、城市常住人口位序-规模分布规律、城市人口-建成区面积规模指数、城市经济综合发展水平评价分析城市规模分布特征。研究表明:山东城市规模分布过于均衡,城市梯度差异不显著,提出空间结构优化方向应按照“点-轴”发展模式展开,形成青烟威经济区、胶济产业带(以下简称“一区、一带”)的空间布局,同时要创新空间组织管理。
关键词:城市首位度;位序-规模法则;城市规模指数;“点-轴”模式
城市群空间结构是空间经济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作为城镇化主要形态的城市群日趋成为带动地区发展的主要途径,因此研究城市群空间结构特征,探讨其优化途径,对新时代山东区域发展战略的制定和实施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国内对城市群规模结构进行大量的实证研究,如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主要理论有中心地、分形理论、首位度、位序规模法则等。
山东和广东同为双核结构,对城市规模结构特征对比研究具有重大意义。近年来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成为区域发展格局变化的突出特征,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已成为华南地区的极化中心。目前,山东尚未形成具有强劲引领作用的城市群,济南和青岛的引领作用不显著。本文以山东和广东为研究区域,从城市群视角,以地级市为基本研究单元,从城镇人口、常住人口和综合发展水平三个层面进行对比分析,揭示两省城市规模分布的差异,探讨山东空间结构优化的途径和方向。
一、数据来源
数据来自于《山东统计年鉴(2016)》、《山东城镇化报告(2016)》、《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16)》、《广东统计年鉴(2016)》、《广东城镇化报告(2016)》、山东统计信息网、广东统计信息网、各地级市政府工作报告、各地级市城乡规划局网站信息等以及实地调研资料。
二、研究方法
(一)城市规模分布的研究方法
1. 首位度
美国学者Jefferson,1939提出城市首位率(Law of the primate city)。严重敏对各省首位度进行实证研究,宁越敏对长江三角洲都市连绵区城市规模结构进行研究,卢学法、申绘芳(2007)丰富了首位度的内涵,发展到经济首位度、产业首位度、科技首位度、人才首位度、文化首位度。本文采用二、四、十一城市首位度进行表征。
2. 位序-规模
奥尔巴赫(F.Auerbach,1913)在进行实证研究时发现,城市人口规模与位序的关系可以用帕累托分布描述。捷夫(G·K·Zief,1949)在奥尔巴赫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位序——规模法则,数学表达式为:
Pi=P1·i-q
公式中Pi是区域内第位城市的城镇人口数量,P1为区域内位居首位的城市城镇人口数量,i为Pi城市的位序,q为Zipf系数,当q=1时称为位序——规模定律。
3. 城市规模指数
谈明洪、吕昌河通过建成区面积表征中国城市规模分布,也具有一定的可借鉴性。本文为兼顾这两种方法的优点,构建如下模型1:
式中:Ti为i城市的规模指数;Si、S分别为i城市的建成区面积、样本城市建成区总面积;Pi、p分别为第i位城市的城镇人口数、研究区域城镇人口总数。
(二)城市综合发展评价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是区域空间结构划分的重要依据。本文以地级市为研究单元,参考现有的区域空间结构的研究方法,结合域内城市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构建了城市发展水平的两级指标体系。
构建城市经济综合发展指数模型:
式中:Ei为综合指数,pij为指标的标准化值,wij为指标所占评价指标体系的比重,n为指标的数目。
三、研究结果分析
(一)城镇人口、常住人口的对比
1. 城镇人口对比
(1)首位度
山东2017年城镇人口计算得出:S2=1.1119,S4=0.4004,S,11=0.3105;广东2017年城镇人口计算得出:S2=1.0031,S4=0.4696,S,11=0.5259,均明显高于山东的相关指标。
对比前一、二、四、七位城市城镇人口数量占比,广东明显高于山东,这表明廣东人口向发达地区集聚特征更为显著,有强极化中心,山东人口未向发达地区发生显著集聚,缺乏强劲的极化中心。
(2)相关性(详见表2)
(3)位序规模(详见图1、图2)
2. 常住人口对比
(1)首位度
山东2017常住人口计算得出:S2=1.1282,S4=0.3908,S11=0.2933;广东2017年常住人口计算得出:S2=1.1573,S4=0.5082,S11=0.4300,明显高于山东相关指标。根据奥尔巴赫(F.Auerbach)的位序—规模原理,首位度三项指标均大幅度低于标准值,说明首位城市人口规模偏小,首位城市的集聚能力比较有限,人口分布比较分散,首位城市人口规模有待于提高。
广东一、二、四位常住人口规模明显大于山东省,这表明广东省人口向发达地区集聚特征更为显著,有强极化中心,山东人口未向核心区发生显著集聚,缺乏强劲的极化中心。
(2)相关性
劳动力集聚程度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一般呈正相关。改革开放以来,因为大量就业机会和较高薪资的吸引,欠发达地区劳动力开始向沿海发达地区流动。运用SPSS对山东和广东城镇、常住人口规模同该城市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城镇、常住山东相关系数远低于广东,在更为体现经济发展水平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和人均消费品零售总额系数差异更为显著。广东劳动力向经济发达地区集聚现象显著,而山东劳动力并未明显的向经济相对发达区域集聚,没有强极化中心,这严重影响了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与利用效率。
(3)位序规模
对各地市进行城镇、常住人口数据分析发现,山东城镇人口的R2=0.4751、广东的R2=0.8509;常住人口山东R2=0.3101、广东R2=0.6415。广东的城镇、常住人口的回归系数明显高于山东,说明广东城镇、常住人口规模更符合位序—规模法则。k绝对值为0.4901、0.405说明山东城镇人口分布分散,首位城市规模偏小,中游城市人口比重偏低,青岛、济南、烟台、威海、潍坊、淄博的人口规模还需提高。
(二)城镇规模指数的对比
采用模型1的核算方法对山东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核算得到表6。
通过计算山东各地市城市规模指数,能够较为精确描述城市规模分布特征:青岛61.79,明显高于其他城市,属于核心城市;潍坊、烟台、济南、临沂介于32.94~41.66,明显高于域内地市均值,属于区域核心城市,属二级规模;济宁、淄博、菏泽、德州、泰安介于20.21~27.90,属于区域性核心城市,但城市规模有限,极化能力有限,属三级规模;聊城、枣庄、威海、滨州、东营、日照、莱芜介于8.78~16.91,极化能力十分有限,基本局限于地市内部。
采用模型1的核算方法对广东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核算得到表7。
对广东各地市城市规模指数分析得:广州、深圳介于73.49~92.48,是核心城市,属一级规模,极化能力辐射华南地区;东莞、佛山介于51.47~60.25,是区域核心城市,属二级规模,具有较强的极化能力,对华南地区务工人员有强吸引力;惠州、汕头、湛江、揭阳、茂名介于18.34~25.86,属于区域核心城市,属三级规模,极化能力基本局限于省内;江门、清远、韶关、中山、梅州、珠海、肇庆、河源、阳江、潮州、云浮、汕尾介于6.54~15.21,属四级规模,极化能力基本局限于地市内。
(三)城市综合发展水平对比
1. 山东城市综合发展水平
依据城市综合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及权重,得出综合指数,发现山东经济空间结构分异明显:(1)青岛、济南综合指数超过0.3669,规模和质量均明显高于其他城市,是两大经济核心;(2)烟台、东营、淄博、威海、潍坊高于域内0.2171的平均水平,属较发达地区,属第二梯队;(3)济宁、临沂、日照、泰安、滨州介于0.1547~0.1851,低于平均水平,属欠发达地区,处第三梯队;(4)枣庄、聊城、德州、莱芜、菏泽远低于平均水平,属于域内落后地区,处于第四梯队。
2. 广东城市综合发展水平
分析发现广东空间结构分异明显:(1)深圳、广州超过0.7228,远高于平均水平,且明显高于第二梯队的珠海、东莞、佛山,是两大经济中心,具有极强的极化能力,影响力辐射整个华南地区;(2)珠海、东莞、佛山介于0.3223~0.4118,高于平均水平,属区域核心城市;(3)中山、惠州介于0.2318~0.2597,高于平均水平,属于发达地区,极化能力基本局限于省内;(4)汕头、湛江、茂名、阳江、肇庆、韶关、揭阳、清远低于平均水平,属于欠发达地区;(5)潮州、河源、梅州、汕尾、云浮远低于平均水平,属于落后地区。
四、研究结论和建议
(一)研究结论
1. 点的基本现状
山东各地市主要沿海分布和沿交通沿线分布,青岛、烟台、威海、日照为沿海城市,并依托港口优势不断发展壮大,外向型经济较发达,经济发展水平远超省内的平均水平,但“一区”内仍有明显的经济洼地,海阳、乳山、莱西、莱阳、栖霞、平度、莱州、招远相对于平均水平没有明显优势,这反映出青岛、烟台、威海仍不能有效辐射带动“一区”的一体化发展。
广东各地市主要是沿海、沿江分布,广州、深圳、佛山、东莞、中山、珠海为主要的沿江城市,并依托港口优势不断发展壮大,外向型经济非常发达,经济发展水平远超平均水平,但珠江东岸的广州、东莞、深圳已连接为珠江东岸经济带,明显高于珠江西岸的佛山、中山、珠海珠江西岸经济带,珠江东岸和珠江西岸共同组成的珠三角已经完全连接成片,成为华南地区经济核心。湛江、茂名、阳江、江门组成粤西沿海经济带,惠州、汕尾、揭阳、汕头、潮州组成粤东沿海经济带,目前粤东沿海经濟带和粤西沿海经济带发展水平较低,未能串珠成链。
2. 经济集中区对比
山东初步形成“一区、一带”经济集中区。一区经济指数平均为0.3490,明显高于0.2187平均水平,经济总量占29.97%,人口规模占19.19%。一带经济指数平均为0.3289,明显高于0.2187的平均水平,经济总量占39.60%,人口规模占30.67%。
广东已形成“珠三角”经济集中区,经济总量占79.65%。珠三角的经济指数平均为0.3787,明显高于0.2235的平均水平。“粤东沿海经济带”经济发展指数平均为0.1075,明显低于省内0.2235的平均水平,仅为平均水平一半。“粤西沿海经济带”经济指数平均为0.1320,明显低于平均水平,未能有效的串珠成链。
本文从城市规模特征对比出发,对比分析城市规模分布和城市综合发展水平评价指数,发现山东面临主要问题是发达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不够高、虹吸效应有限、辐射带动能力较弱,并在此基础上对空间结构优化提出建议,得出以下结论:(1)山东城镇化水平低于广东,城镇化速度会进一步加快,但城市人口分布过于均衡,劳动力向发达区域流动不显著;(2)“一区、一带”一体化程度明显低于粤港澳大湾区,发达区域发展水平不高,梯度差异不明显;(3)山东空间结构优化应以“一区、一带”为总体布局框架,按照发展极核和城镇发展轴的“点—轴”发展模式实施空间组织,成立类似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的跨区域协调组织机构,推动以经济辐射带动能力为依据的行政区划调整,尤其是加强行政区交界地区的协调发展,推进“一区、一带”一体化发展。
(二)建议
根据钻石结构原理,结构效应是巨大的,最优的结构实现最优的功能。通过对比山东和广东经济空间结构特征,认为山东主要问题是青岛济南引领作用不够,空间结构优化应基于以下两点展开:一是基于“点-轴”发展模式实施网络状空间组织,二是基于边缘区理论的空间管理体制创新。
1. 通过提升青岛济南首位度推进“一区、一带”建设
基于各节点型城市规模指数及城市经济发展综合评价指数,同广东省的空间结构特征进行对比分析,对山东省的发展进行预判,未来山东省空间组织优化应该按照发展极核与城镇发展轴的“点-轴”发展模式实施空间组织,即形成“一区、一带”的总体布局框架。
根据增长极理论的极化-涓滴效应,增长极具有推动和空间意义上的增长优势。根据经济综合指数和城市空间布局,通过提升青岛首位度推进“一区”一体化发展,强化“一区”引领作用。应根据城市经济辐射带动范围,以经济发展为目标推动一区行政区划调整,提升经济发展水平,有效拉动经济洼地的发展,海阳、乳山、莱西、莱阳、栖霞、平度、莱州、招远的经济发展水平仍然偏低。
通过提升济南青岛首位度推进“一带”建设,加快推进青岛、潍坊、淄博、济南一体化发展进程,强化“一带”的引领作用,强化“一带”产业联系和产业协作,形成不同联系层面稳定的空间相互作用關系和产业联系,以实现“一带”的一体化发展。
2. 促进生产要素向“一区、一带”集聚
对常住人口同经济发展水平进行相关分析,发现山东和广东相关系数分别为0.1960、0.9495,人口向发达区域集聚显著性明显低于广东。山东劳动力流动性差,一是经济发展梯度差异不显著,发达区域相对于欠发达区域在经济活力、工资水平等并没有明显优势,二是根深蒂固的农耕文明造成过于浓厚的守土情结,这严重影响了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经济效率的提高,高端要素难以汇聚和发展,这不利于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
3. 建立“一区、一带”建设领导小组
为“一区、一带”建立类似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的跨区域协调组织机构。制定“一区、一带”一体化发展规划,以总体规划引领“一带、一区”的发展,推动经济区城市分工合理、功能互补,提高区域发展的整体性和协调性,构建结构科学、集约高效的经济区发展格局,让“一区、一带”成为引领山东发展的强力引擎。
参考文献:
[1]孙雷.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京津冀城市群规模结构实证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14(04).
[2]巴宇昊.长三角城市群规模分布辩护及其原因分析[J].时代经贸,2013(19).
[3]王行东.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空间结构研究[J].岭南学刊,2017(13).
[4]金浩然.基于集中度中国城市规模等级结构演变研究[J].规划研究,2017(08).
[5] 王馨.区域城市首位度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D].天津大学,2003.
[6]汤韵,张榕晖.台湾城市规模分布初探—基于位序—规模法则的分析[J].集美大学学报,2011(02).
[7]陈秀颖.1990年以来浙江沿海区域差异及成因分析[J].地理科学,2009(01).
[8]李俊.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人口流动与农村社会结构变迁[J].兰州学刊,2011(08).
[9]李晓江.“钻石结构”-试论国家空间战略演进[J].城市规划学刊,2012(06).
[10]郑滋婷,曾远达,陈丽萍.“极化-涓滴”视角下澳门产业间人力资源结构研究-基于灰色系统理论.产业与科技论坛,201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