麋葉
泼水节又名“浴佛节”,傣语称为“楞喝桑堪”或“桑堪比迈”。泼水节实为傣族的新年,是西双版纳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之一,一般在傣历六月中旬举行。泼水节历时三日:第一天为麦日,类似于农历除夕,傣语称“宛多尚罕”,意思是送旧;第二天为恼日,“恼”意为空,这一日既不属前一年,亦不属后一年,故为“空日”,通常要举行泼水活动纪念为民除害的天女以圣洁之水消灾免难,互祝平安幸福;第三天叫“麦帕雅晚玛”,即傣族新年,傣族人将这一天视为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泼水节也在这一天达到高潮”。
泼水节上的祝福——浴佛
麦日,人们一早就要采摘鲜花绿叶到佛寺供奉,并挑来清水浴佛(为佛像洗尘),祈求神灵保佑自己在新的一年身体健康。浴佛完毕,集体性的泼水活动就开始了,一群群青年男女用各种各样的容器盛水,涌出大街小巷,追逐嬉戏,逢人便泼,也将自己的祝福传递给他人。
泼水节上的爱情——丢包
泼水节也是未婚青年男女寻觅爱情、栽培幸福的好时机。泼水节期间,傣族未婚男女喜欢做丢包游戏,傣族姑娘手中的花包是象征爱情的信物,花包由花布精心制作而成,内装棉籽,花包四角还缀有五彩花穗。丢包时,未婚男女各站一排,先由傣族姑娘将包掷向小伙,小伙再掷回给姑娘,并借此传递感情。小伙若是接不住姑娘丢来的花包,则要把事先准备好的鲜花插在姑娘的发髻上;姑娘若是接不着小伙子丢来的包,就得把鲜花插到小伙的胸前,这样一来二去,便渐渐选中了对方,一段浪漫的爱情故事就开始了。
泼水节上的力量团结——赛龙舟
赛龙舟是泼水节的精彩项目之一,常常在泼水节第三天举行。这一日,穿着節日盛装的傣族人欢聚在澜沧江畔、瑞丽江边观看龙舟竞渡。江上停泊着披绿挂彩的龙船,数十名精壮的水手坐于船上,号令一响,整装待发的龙船便像箭一般飞去,顿时鼓声、锣声、号子声、喝彩声此起彼伏,节日的气氛也在这里达到了高潮。
泼水节上的风情:歌舞
傣族人能歌善舞,泼水节自然少不了舞蹈。大规模的舞蹈主要安排在泼水节第三天,如象脚舞和孔雀舞等。这一天,从七八岁的孩子到七八十岁的老人,都会穿上节日盛装,聚集到村里的广场参加集体舞蹈。象脚舞热情洒脱,舞者围成圆圈,伴着象脚鼓声翩翩起舞,一边跳舞一边喝彩。
泼水节上的色彩——燃放高升和孔明灯
放高升是泼水节的一项保留节目。高升是傣族人民自制的一种烟火,将竹竿底部填以火药和其他燃料,置于竹子搭成的高升架上,接上引线就可以燃放了。放高升时,点燃引线使火药燃烧便会产生强劲的推力,将竹子如火箭般推入高空,此时竹子吐着白烟,发出“嗖嗖”的响声,在空中绽放出绚丽的烟火,煞是好看。入夜,人们还会在广场的空地上将灯烛点燃,放进自制的大气球内,利用空气的浮力,将一盏盏孔明灯放上天。一盏盏明亮的孔明灯在漆黑的夜空中越飞越高,越飞越远,以此来纪念古代的圣贤孔明,并祈求美好祝福。
火把节是彝族场面最壮观、参与人数最多、最富于民族特征的节日,更是彝族人民的盛典。
用光明驱散邪恶
火把节是彝族最隆重的祭祀活动,又被称为“东方狂欢节”。每年农历的六月二十四日,彝族各村寨就会举行祭祀活动,祭天地、祭火、祭祖先,驱除邪恶,祈求六畜兴旺、五谷丰登,饱含着彝族人追求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
火把节的传说众多,其实本源都是出于对火的崇拜,人们希望用火驱虫保护庄稼,火便因此成为了彝族追求光明的象征。
三天三夜跳舞不停歇
火把节历时三天,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天彝语称为“都载”,意为迎火。这一天,村寨会宰杀牛羊集体分享,并备下酒肉祭祖,由老人们选好地点搭建祭台,以传统方式击石取火,点燃火把后,由毕摩(彝族民间祭司)诵经祭火,大家再从毕摩手里接过火把顺着田梗而行,以此模仿以火驱虫的传说。
第二天彝语称“都格”,意为赞火,也是火把节的高潮。村民会聚集在祭台圣火下,举行各式各样的传统活动,年轻小伙多参加赛马、摔跤、唱歌、斗牛、斗羊、斗鸡等比赛,姑娘们则身着美丽的衣裳,撑起油伞,跳起朵洛荷。
第三天彝语称“都沙”,意为送火,是整个火把节的尾声。晚饭后祭过火神,大家便会手持火把来到约定的地点举行送火仪式,也意味着火把节的结束。
独龙族是我国人口最少的少数民族,因世代在独龙江流域居住而得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年复一年质朴简单的生活中,独龙族人最欢乐的日子就是过年,独龙语称为“卡雀哇”。卡雀哇节一般在农历的腊月举行,即每年十二月到翌年一月间举行,寓意着丰收,也寄托着独龙族人对来年的向往。节日期间,人们会祭祀天鬼山神、抛碗卜卦、共享年饭、唱歌跳舞,通宵达旦。
世上罕见的独龙族纹面女
奔腾的独龙江赋予了独龙族豪放粗犷的性格,女子在年少时,便会以繁复的纹路纹于面部,这是独龙族早期独有的习俗,又被称为“纹面部落”。独龙族的纹面习俗起源于一种古老的信念,纹面仅限于妇女,俗称“画脸”,青蓝色的纹面图样看起来颇为特别,像是在诉说着这个民族久远的历史。来到云南民族村的独龙族村寨,还能见到独龙族最后一位纹面女——董寸莲,她每天向游客们展示的独龙毯编织技艺,而这也是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手工技艺的一绝。
千姿百态的舞蹈自生活而来
古时,独龙族用剽牛来祭祀,过程神秘而庄重,剽牛舞即是在剽牛过程中演绎的一种象征性舞蹈,传承至今。舞蹈时,舞者步伐时而稳健,时而轻巧,四肢所表达的内容极为丰富,独龙族还会把日常的生产劳作、狩猎、对自然界的崇拜以及愉悦的情绪演绎在舞蹈之中,如搓小米舞、洗衣舞、望星星舞、欢跳舞、铓锣舞、乌鸦舞等,千姿百态的舞蹈犹如一幅幅生动的画卷,展现着独龙族先民劳动生活的历史场景。
刻有缺口的木条是最特殊的请柬
卡雀哇节是独龙族最隆重的节日,丰收的年份,欢庆时间的长短主要视食物准备的充裕情况而定,短则三四天,长则八九天,呼朋唤友,摆开宴席,一起分享最质朴的美食和最醇厚的美酒。独龙族的请柬也非常独特,是一个特制的木条,村民拿着请柬走村串寨,邀约乡邻,木条上刻着几个缺口,就意味几天后要举行年节,这是独龙族约定俗成的一种设计。节日里,提着贺礼的乡邻从四面八方赶来,浓浓的情谊最终凝聚在了一桌美食之上。
相传几百年前怒江江畔有位叫阿茸的女子发明了飞越怒江的竹篾溜索,又不辞辛苦地劈开高黎贡山,引来甘甜泉水,怒族山寨从此焕发了新的生机与活力。但阿茸的美貌招来恶徒的垂涎,农历三月十五日这天,誓死不从的阿茸被恶徒狠毒地烧死在山洞里,而她的死感动了上苍,满山的杜鹃花火红如血,与天同憾。此后,怒族人为了纪念阿茸,在每年杜鹃花盛开的季节都要举办仙女节,前后持续三天。
每年仙女节参与者众多,节日当天早上,人人都穿着节日盛装,以各村寨为单位,选择有钟乳石的山洞,怒族人称之为仙女洞,带着早已准备好的祭品和野餐,手捧一束束鲜花前去祭祀,朝拜他们心目中的仙女阿茸,先由普化寺的喇嘛击鼓诵经,众人再叩头献礼,奉上鲜花、种子、酒等贡品,之后还会举行聚餐和各种娱乐活动。人们边吃边聊、边唱边跳,整个山谷沉浸在古朴而隆重的节日气氛中。
一部分信仰藏传佛教的怒族人祭祀前还会在仙女洞前的祭台四周挂经幡和唐卡,在祭台上摆满了各种祭品。祭台前方两侧则坐着穿红黄教服的老人,吹唢呐、打鼓、敲锣、念经,非常忙碌。祭台旁是一个三米左右的烧香台,台上插着松枝、鲜花和各色彩旗,长长的竹竿顶上还插着一根老玉米。
在莊重的鼓乐声中,朝拜者手持鲜花绕着祭台和烧香台缓行,并把鲜花插在烧香台的竹竿中,之后到仙女洞向仙女敬鲜花,并饮用仙水。敬献的鲜花一般会选择杜鹃花,因为这时候正是当地杜鹃花盛开的季节,没有什么花比杜鹃花更绚烂了。
整个祭祀活动之后,各家各户便会设宴饮酒,家家户户围坐在山坡上,将准备好的食物摆在铺有松针的土地上。青年男女会身穿节日盛装,前往空旷的地方进行射箭比赛,还会举办各种物资交易的集会,吸引当地各民族群众前来购买。晚间,青年男女则会燃起篝火,在篝火旁,一边对唱情歌,一边欢快地跳舞,不眠不休。
刀杆节,傈僳语称为“阿堂得”,意思是爬刀节。刀山敢上,火海敢闯,这是人们用来比喻英雄精神的词句,而生活在云南的傈僳族同胞还真有此壮举。
相传,明朝时期兵部尚书王骥率二十万大军三征麓川大获全胜,之后为巩固边防,他在腾越司设下八关九隘、三十六兵站、七十二哨卡,自己就镇守在位于边关的轮马村,一边守边关,一边屯田发展农业生产。可谁知他的这番雄心壮志反被奸佞诬陷是想谋反称王,于是一代忠臣终被杀害。王骥被杀后,当地的傈僳族同胞因崇拜他爱民如子、敢闯敢干的精神,感念他的恩德,便以英勇的上刀山下火海仪式来祭奠他,从此每年农历二月初八便成了傈僳族的刀杆节。
每年的这一天,人们都会穿上节日盛装,成群结队地来到刀杆节会场,观看上刀山下火海活动。第一天先表演蹈火仪式,只见几名健壮的傈僳族男子赤裸着双脚,跳到烧红的火炭堆里表演各种绝技。第二天便是上刀山,人们将磨快的长刀刀刃向上分别用藤条横绑在两根高高的木杆上搭起刀梯,表演者空手赤足走上刀刃攀向顶端,并在杆顶表演各种高难度动作。如今,这项惊险的传统祭奠仪式早已演变为傈僳族好汉表演绝技的体育活动。
上刀山下火海包括点花、点刀、耍刀、迎花、设坛、祭刀杆、竖杆、祭龙、上刀、折刀、下火海等步骤,并有一套严格的仪式。其中,上刀山和下火海是仪式中最为惊心动魄的环节。上刀山是将三十六把利刀捆扎于四五丈高的栗树杆上,每把刀相距尺许,刀刃全部朝上,表演者赤脚踏着锋利的钢刀逐级爬至刀杆顶端,依次进行开天门、挂红、撒谷等表演。下火海则是表演者下刀杆后又踏入通红炽热的炭火中表演绝技。这种民间祭祀活动开始是傈僳族世界观的生动展现,是傈僳族原始宗教的形象再现,更是怒江传统民族文化中的一朵不败之花。
德昂族的浇花节于每年清明节后七天举行,是将佛陀诞生、成道、涅盘三个日期合并在一起举行的纪念活动响彻村寨,也是德昂族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更是最能集中体现德昂族传统文化的一项活动。
按照传统,德昂族浇花节的前一天,村寨的男女老少都会成群结队地来到山上采摘吉祥花,为即将到来的浇花节做准备。这种形状似满天星、闻起来有股淡淡香气的吉祥花的盛开,既代表着吉祥和纯净,也标志着德昂族浇花节的到来。当然,采花也是德昂族浇花节尤为重要的传统活动之一。下山后,大家便会回家换上最美丽的盛装,排成长队来到奘房诵经,再由村里德高望重的长者把佛像抬到洗尘的小屋中,为佛洗尘。
德昂族把水作为记录功德的方式,传递着他们对生命之源的崇敬和对佛的虔诚。洗佛前,人们将最清洁的水倒入水龙中,水由龙口流出,顺龙口与小屋间的竹水槽流向佛像,洒遍佛像全身。与此同时,德昂族人将落下的水滴入土,象征着滴水者在一系列轮回中将生活在有水滋养的肥沃土地上。
为佛洗尘仪式结束后,德高望重的长者会手持鲜花蘸水,轻轻洒向周围的人群,向大家祝福,也预示着新年的开始。之后,人们开始互相祝贺新年。在美妙的象脚鼓乐和歌声中,年轻人将水桶高高举过头顶,把水滴洒在老年人的手上,祝愿他们健康长寿,老人们则伸出双手,将水捧在手中,口念祝词,为年轻人道喜、祝福。仪式结束后,人们以象脚鼓为前导,排成长队拥向泉边、河畔,唱歌跳舞,互相追逐泼水,从头到脚泼个遍。这是吉祥的水、祝福的水,不论是泼水者还是被泼者都异常高兴,笑声响彻村寨。
而在家中,小辈要为长辈洗手洗脚。将一盆温暖的水端到长者面前后,小辈要先向长辈合掌叩头,口中喃喃自语,说明一年来自己在哪些事上有违背长者教诲或在哪些方面有对长者不尊的地方,望长辈指教原谅。长辈也要说出何时对小辈发脾气,在哪些事上起表率作用不够,但愿今后和睦相处。
浇花节期间,整个德昂山寨就像在举行一场盛大而又质朴的狂欢大派对,村巷里除了从四面八方泼来的水花,还会被悦耳的音乐、灵动的舞姿和欢乐的气氛所包围,来到这里,再内向的人心中的热情也会被激发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