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季生产调》:一部无字的农耕教科书

2019-10-09 04:07枇小杷
小演奏家 2019年7期
关键词:哈尼族农耕梯田

枇小杷

雕刻大山的民族

哈尼族主要分布于云南西南部的红河、普洱、西双版纳等地,是最早开垦梯田的民族之一。据《尚书》记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哈尼族先民和夷就已在其所居之所黑水开垦梯田,耕种水稻。唐人樊绰的《蛮书》中也曾提到“蛮(哈尼族)治山田殊为精好”。可以说,梯田文化是哈尼族文化的核心。

哈尼族的历史是一部漫长而艰辛的迁徙史,也是一部辉煌灿烂的梯田稻作农耕史。哈尼族祖先于隋唐年间迁徙至哀牢山以南,在向阳缓坡山区建村立寨,开垦梯田,耕种水稻。高山梯田种植的红米和紫米是哈尼族人的主要粮食,千百年来始终以恒定的产量养育着在此生活的哈尼族人。

哈尼族是一个没有文字的民族,在上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经过漫长而艰辛的梯田农耕生产和生活历练,哈尼族先民积累了大量丰富的关于山水、动植物、生产生活的技能和经验,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民间农业生产生活文化知识体系。后来,这些经验被总结提炼为通俗易懂的歌谣,在师徒、母女和父子间以口传心授、言传身教的方式传承了上千年。

《四季生产调》可谓是众多哈尼族歌谣的代表,它见证了哈尼族梯田稻作文明的变迁历程,对人类梯田稻作文明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农耕文化的百科大典

作为山区梯田生产技术及其礼仪禁忌的百科大典,哈尼族《四季生产调》包括引子、冬季、春季、夏季和秋季五大单元的内容,完整再现了哈尼族的劳动生产程序和生活风俗画面,并系统传授了哈尼族梯田农耕生产技术,堪称哈尼族生产生活的教科书。

《四季生产调》的引子部分用精彩生动的语言强调了传承古歌和传统知识的重要性,如“咱们哥哥爱弟妹,就像清泉爱河鱼;长兄在世得教祖先古话,老人活着要传祖先规矩”等。

引子唱罢,紧接着按季节顺序开始讲述梯田农耕的程序,包括泡田、打埂、育种、撒秧、插秧、栽秧、薅秧、打谷子、背谷子、入仓等过程及相关的民俗活动,如关于育种的句子有“屋里的种子没长嘴,种子嘴里噜叽哩叫,种子没有娘,要去山洼找甜水做亲娘”、“种子水里泡三夜,第三天晚上已泡涨,捂了三夜就出芽,到了第三天芽出齐”;关于撒种的句子有“阿妹撒种不要粗心,撒种要求稀密匀,撒完种子扫平土”;关于撒种插秧时的习俗是“撒完种子要祭献,左手拿着九块白生生的糯米粑粑,右手拎着甜酒瓶,带上一对红蛋和黄蛋:献上红蛋,先长的庄稼干干净净不遭灾,饭谷糯谷都齐全;献上黄蛋,人类男女成双,家畜公母成对”。

对于哈尼族六月年、十月年这两大节日,《四季生产调》用通俗生动的语言描绘道:“六月哈尼欢乐的矻扎扎节来到,矻扎扎节荡秋千,秋千安在寨门秋房旁,架秋千要用好看的黄竹。秋千架四角稳栽进土,上梢紧紧拴一处,两头夹着桥样的横梁,下方拴挂脚蹬板……秋千荡上天,手臂展开似鸟飞。打一秋,荡掉不成器的坏庄稼,荡进成器的黄庄稼;打二秋,荡去不正经的坏人,荡来清白的好人;打三秋,荡出懒做活的坏牲口,荡来庄稼粒粒饱满……十月到来笋叶中间张开口,十月到来棕片已剥得。妇女记月不能乱,男子记年不能混。哈尼甘陶十月不是闰月,十月甘陶是哈尼的大年,最早過甘陶大年的是克浩然依。”

哈尼族自称“自然之子”,在长期的生产过程中,对大自然的四季轮回规律有了一定的科学认识,并根据花开花落、气候变暖与农业生产关系发明了物候历法,如在《四季生产调》中,可以看到对哈尼族生产生活有指导作用的飞鸟是这样描述的:“宾谷鸟为我们报节令,布谷鸟指挥我们生产。”

《四季生产调》体系完整,通俗易懂,可诵可唱,语言生动活泼,贴近人们的生产生活,且传承历史悠久,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它不仅是梯田生产技术的全面总结,也是哈尼族社会伦理道德规范的集大成之作。

口头传承,功在莫批

莫批是天资聪颖、记忆力极强、能说善辩、熟悉哈尼族传统知识及社会历史的人,相当于哈尼族文化的传承人。通常,莫批继承者的确定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通过族人推举,另一种是世袭继承,《四季生产调》的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朱小和就属于后者。

1940年,朱小和出生于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元阳县攀枝花乡嗣蒲村委会碉蒲村,从落地的那一刻起,他的命运就与《四季生产调》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因为朱家是世袭的莫批家庭。朱小和三岁时,在族人的商议下,被定为家族莫批的第七代传承人,那时还是孩子的朱小和并不明白成为莫批意味着什么,也不明白同为莫批的爷爷和大伯为何整天唱一些难懂的歌。后来,爷爷和大伯总会在夜深人静时向朱小和传授莫批知识,无数个这样的深夜,当村民们都沉沉睡去后,爷爷和大伯就带着朱小和悄悄来到顶楼,在黑暗中一句一句教授。

朱小和没有辜负长辈们的厚望,从未上过学的他仅用一个月时间就将整套莫批的内容学会了。据说,要熟记这些内容,就算天资聪颖的人也需要半年时间,而普通人则要花三年时间。莫批知识中,《四季生产调》是最难掌握的一项,全部吟唱完需要三个小时,朱小和却以惊人的记忆力仅用一个星期就背熟了。

1973年,为了传承《四季生产调》等哈尼族莫批知识,朱小和开始广收徒弟。2002年,他被云南省文化厅、云南省民族事务委员会命名为“云南省民族音乐师”。2006年,以朱小和为主要传承人的哈尼族《四季生产调》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保护名录。

随着社会的变迁,尤其是随着外来新潮文化的大量涌入,哈尼族年轻人对梯田农耕文化的情感淡了许多,如何形成代际之间的交流和对话,找到他们世界观和行为模式的共通之处,从而寻求民族文化在不同情境下、不同群体中传承的可能,将是哈尼族人长期探索的课题。

猜你喜欢
哈尼族农耕梯田
甘肃梯田
水天一色梯田美
农耕感怀
《晨云soho》《初晨soho》《漫漫云峰》《日出梯田》
农耕园里收获多
学校您好
龙脊梯田
本土与异域:哈尼族民俗体育活动社会化发展研究
老圃作品
老圃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