酥油花:指尖绽放的虔诚之花

2019-10-09 04:07乐音
小演奏家 2019年7期
关键词:塔尔寺酥油

乐音

酥油花最早产生于西藏苯教,原本是施食供品上的小小贴花。相传公元641年,唐朝与吐蕃联姻,文成公主在被迎送到拉萨之时,随驾带来了一尊释迦牟尼十二岁等身像,每当她思念亲人泪湿衣襟时,便会来到佛像前焚香跪拜,遥寄情思。后来金城公主进藏,将这尊佛像转移到金碧辉煌的大昭寺内供奉。藏族百姓为了表示敬意,纷纷在佛像前供奉贡品。按照印度传统的佛教习俗,贡品有六色,即花、涂香、圣水、瓦香、果品和佛灯,僧人们摆放贡品才发现六色供品中独缺鲜花,可当时已是草枯花谢之季,人们便想到用酥油制作花束献于佛前。从那以后,各藏传佛教寺院相继使用酥油花,并将其视为礼佛珍品,献酥油花遂成为正月祈愿大法会的重要内容。

酥油花是雕塑艺术的一种特殊形式,藏语为“觉安钦巴”,意为“十五供品”,初期以莲花为主要造型,题材较为单一,制作粗糙,后在发展过程中,酥油花的塑造方式、花色品种、内容题材和工艺技巧都在不断发生变化。

1409年,宗喀巴大师首次在大昭寺发起祈愿大法会,并组织制作了大型立体人物群像的酥油花供奉于佛前。此后,酥油花传入宗喀巴大师的诞生地塔尔寺,在此相沿成习。据说,宗喀巴大师曾梦见荆棘变成明灯,杂草化为鲜花,明灯鲜花间千千万万颗珍珠闪闪发光,无比辉煌壮观,醒来之后便组织僧众用酥油雕塑再现梦境,并于十五日夜供奉于佛前。所以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前,酥油花在展出后的当夜天亮前必须全部焚烧,以示昙花一现的结束。

酥油花传入塔尔寺后,塔尔寺相继设立了上花院和下花院两个专门制作酥油花的机构,专门培养油酥艺僧。上下花院的艺僧凭借对佛教的虔诚和对艺术的执着追求,在油塑技艺方面相互学习,取长补短,花样年年翻新,内容题材不断变化,技艺愈发精湛,甚至超过了酥油花发源地的一些寺庙,被人们奉为一绝。

酥油花以酥油为主要制作原料,酥油是青藏高原藏族牧民的奶油类食物,是用牛奶经过反复搅拌后提炼出的黄白色油脂。这种油脂呈凝固状,柔软细腻,色泽纯净,清香扑鼻,可塑性极强,其塑造的工艺品具有形象逼真、色彩鲜艳、精巧玲珑等特点,制作时分为四道工序:

第一道工序是扎骨架。根据所表现的内容,用加工过的柔软草束、麻绳、竹竿、棍子等扎成大大小小不同形态的骨架,即所塑造的基本模型。

第二道工序是做胚胎。塑造的第一道原料是用上年拆下来的陈旧酥油花掺和草木灰反复捶打,制成韧性好、弹性强的黑色塑造油泥,然后裹在骨架上完成一个个粗糙而准确的大造型,其塑法近似面塑或泥塑。

第三道工序是敷塑。塑造的第二道原料是在加工成膏状的乳白色酥油中揉进各色矿物质颜料,调和成五颜六色的油塑原料,仔细地涂塑在做好的形体上,有的还要用金、银粉勾勒,完成各色形象的塑造。

最后一道工序是上盘。将塑好的酥油花按设计总图要求用铁丝一一安装到位,固定在几块大木板上或特制的盆内。

一座大的花架上往往要塑造几十甚至一两百个人物组成的故事画面,其中菩萨金刚端坐安详,飞天仙女身姿绰约,花鸟虫鱼栩栩如生,人物神形兼备,亭台楼阁金碧辉煌,整个画面繁而不乱,高低错落有致,件件立体悬空,令人叹为观止。

制作完成的酥油花画面要向前以二十度左右的斜度呈现,一是便于观者稍抬头即可观全景,二是怕酥油花自上而下熔化,上面淌下来的酥油弄花下面的造型。一般而言,做好的酥油花因受气温影响,每隔一两年就要重塑一次。

由于酥油花的熔点很低,十五摄氏度就会变形,二十五摄氏度左右就会熔化,为了防止体温对酥油花的影响,艺僧们在捏制前都要把手浸泡在刺骨的雪水中,而且为防手温回暖,还必须不时浸冰水、抓冰块,让手指保持冰凉。因此,每位艺僧都生有冻疮,甚至患有不同程度的关节病。年复一年,在室温控制在零度的作坊里,艺僧们寒冷的指尖汩汩流淌着属于春天和梦想的温暖色彩,在他们心中,酥油花是会说话的花,它讲述着尘世的渴望和藏传佛教世界的缤纷,讲述着美丽,讲述着向往。

酥油花制作技艺主要靠口手相承、师徒相传,上下两个花院分别设有总监住持,又称“掌尺”,由其决定当年酥油花的题材、构图、制作分工等事项。酥油花虽名曰“花”,但其题材多样,内容丰富,主要以佛祖神仙、菩萨金刚、飞禽走兽、花鸟鱼虫、山林树木、花卉盆景组成各种故事情节,形成完整的立体画面,其造型特点和手法类似于国外盛行的蜡像艺术,但不宜长期保存。酥油花艺术继承藏传佛教艺术精、繁、巧的特点,在有限的空间中容纳丰富的内容,大至一到两米、小至十到二十毫米的人物走兽个个精致,姿态神韵力求传神达意,在画面布局上则继承佛教壁画中“异时同地”的处理方法,在同一画面中将一个完整的故事内容同时塑造出来。

经过塔尔寺一代代艺僧的艰苦探索和积累,如今的酥油花塑造技法已发生质的飞跃,率先从单支、单花、单人的单塑法发展成为立塑和浮塑、单塑和浮塑、花架和盆塑相结合的形式,大大增强了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其中,最大的酥油花以三百五十多个人物形象构造而成,场面宏大,内涵深厚,由三十多名艺僧耗时六十多天、耗油三千六百公斤才最终创作完成。

藏族信教群众有向寺院奉献酥油的习俗,每逢藏历年正月十五之前,人们将纯净的白酥油送到塔尔寺,寺中的艺僧们便在其中揉进各色矿物染料制成塑造用的胚料,再塑造成各种佛像、人物、山水、亭台楼阁、飞禽走兽、花卉树木等艺术精品。到了正月十五展出时,来自西藏、内蒙古、四川等地的农牧民及海内外游人云集于此,山上山下、寺宇周围人山人海,争相一睹神秘美丽的酥油花。只听由民族管乐器为主组成的花架乐队奏响节奏舒缓、庄严肃穆的乐曲,营造出神圣的宗教氣氛,随着五彩灯光的闪动,千姿百态的酥油花雕塑如约而至,令人叹为观止。皓月升起,人头攒动,人们做花、赏花,祈求吉祥平安,几百年来从未停止。

猜你喜欢
塔尔寺酥油
加工工艺对酥油搅打特性的影响
黑牦牛
青海塔尔寺酥油花艺术中的宗教信仰
文成公主与酥油茶
塔尔寺“夏雅舞”的身体研究
跟踪导练(二)5
踏浪青海湖
塔尔寺之梦
瓜州塔考辨
送酥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