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奋奋
(安徽广播电视大学文法学院,安徽 合肥 230022)
认知社会语言学是认知语言学与社会语言学相结合形成的一门新边缘学科,“在认知语言学的解释框架内,用实证方法研究社会语言学现象,如社会认知、地域变体、社会变体和社会互动”[1]。网络流行语是汉语(主要是普通话)在网络环境下的社会变体,是在“一定时期,一定地区,一定社会群体中,被人们广泛使用、流传、熟知的用语”[2]。它属于社会流行语的范畴,反映社会文化现象,随社会现象的产生和人们认知的发展而产生、发展和消失。本文拟以2017-2019年间微博上使用频率较高,构式较为典型的网络流行语作为研究对象,在概念整合理论框架下进行认知社会语言学的分析研究,并阐述网络流行语形成的社会认知动因。
概念整合理论又称概念合成理论,由Gilles Fauconnier及Mark Turner(2002)提出,是认知语言学中以动态方法研究在线语言处理中心理空间是如何建构和整合的。概念整合网络模型由四个心理空间建构:输入空间1,输入空间2,类属空间和整合空间,各空间之间以建立在Fauconnier及Turner所谓的重要关系基础之上的跨空间映射的方式相互联系。在整合过程中,输入空间1和输入空间2在类属空间形成以共有的抽象结构为基础的普遍结构;普遍结构与输入空间1和输入空间2选择性投射的特定结构通过组合、完善、细化建立起新创结构并生成新意义,体现了概念整合的动态性和创造性。[3]
沈家煊根据汉语构词以复合为主的特点,在汉语语境下将概念整合细分为“糅合”与“截搭”两种类型。糅合是基于相似性的整合,将不同输入空间中具有相似性质的成员整合在一起,从而产生浮现意义,用函数表示即:a:b=x:y。糅合还可细分为非类推糅合与类推糅合,a,b,x,y四项齐全的是非类推糅合;y项空缺需要x和b糅合而成之后才能填入的则是类推糅合。截搭是基于相关性的整合,将不同输入空间中在概念上有某种联系的成员整合在一起形成一个线性链条,从而产生浮现意义,用函数表示即:ab~xy。[4]许多词语和句子的整合不只使用一种类型,常将两种类型结合使用。
输入空间1“鸡汤1”指食物,输入空间2“励志文字”指文章,鸡汤滋补身体,文字滋养心灵,两个空间在同一性基础上以跨空间映射的方式相互联系并投射到合成空间进行完善。但是正如鸡汤的营养主要在鸡肉上,鸡汤本身滋补作用有限;励志文字也只能精神安慰,却无法解决任何实际问题。在抽取“食物”的形式和“文章”的意义二者糅合而成xb“鸡汤2”,并产生“麻痹人的精神”的浮现意义。
形式a.购买欲x.草1意义b.通过购买得到某种东西的欲望y..春天最先萌芽生长的植物,一旦种下就会生长xb草2
输入空间1“草1”指植物,输入空间2“购买欲”指欲望,草一旦种下就会生长,购买欲一旦出现,如果不能通过购买占有满足,就会愈加强烈,两个空间在同一性基础上以跨空间映射的方式相互联系并投射到合成空间进行完善。在抽取“植物”的形式和“购买欲”的意义二者糅合而成xb“草2”。
从整体上看,“种草1”“长草1”“拔草1”三个词的整合是协同进行的,存在一个包含两两组合共三个方阵的对应格局。横向 a,b,c;x,y,z 之间的关系是一个上位概念下若干下位概念的关系:“购买欲产生”“购买欲膨胀”“购买欲消失”是“购买欲”经历的三个阶段,“种草”“长草”“拔草”是“草”生长的三个阶段。有了这样的对应格局,“购买欲产生”和“种草1”的糅合、“购买欲膨胀”和“长草1”的糅合、“购买欲消失”和“拔草1”的糅合就可以互相影响互相催化,并反过来使“草2”一词的整合更加稳固。可见,在一个大的对应格局里,几个糅合往往也是协同进行的。需要注意的是,“草2”的糅合是“对角糅合”,大的对应格局则是“竖向糅合”,即a和x糅合,b和y糅合,c和z糅合。[5]
“隐形贫困人口”指“看起来每天有吃有喝有玩,但从存款来看是名副其实的穷人,零存款或者负存款。”该词的生成首先通过两个词语的糅合:
这个糅合通过仿拟实现,因此也称为“仿拟糅合”或“类推糅合”,x和a之间具有相似性,a和b之间具有相关性,在相似性和相关性的基础上y仿拟b的形式构建出“隐形贫困人口”,同时“飞机”和“贫困人口”都表示名物,具有意义上的相似性,使得这种糅合可以成立。但是能够有吃有喝有玩,本身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贫困,只是存款都被消费了,导致零存款或负存款而变成“贫困人口”,吃喝玩的消费行为又使这种“贫困”被“隐形”,因此产生了对超前消费,被消费主义洗脑的不满、自嘲的浮现意义。
在“隐形贫困人口”产生之后,形成了一系列的协同糅合,形成“隐形XX人口”,并进一步整合为“隐形XX”,表达“表面上XX,实际上XX”含义,浮现意义为对这种表里不一现象的自嘲或讽刺,例如:
隐形单身人口:明明单身,但是总被人认为是有女朋友的人。
隐形土豪人口:看起来生活朴素,实际上拆迁分了八套房的人。
隐形有钱人口:看起来每天哭穷祈祷暴富,实际上非常有钱且正在赚大钱的人。
隐形加班人口:看起来每天按时下班,实际上因为有网有电脑就能工作,回到家只是换个地方干活的人。
隐形退休人口:看似在职场中拼命奋斗,实际内心追求的是舒适感,感到不舒服就随时辞职的人。
隐形吃货:看似苗条但是可以吃5碗饭,怎么吃都吃不胖的人。
隐形盈利企业:看起来好像没赚钱,但实际上去年营收又超过了1000亿的企业。
身体中年+内心少女→中年少女
“身体出现中年早衰症状”和“保持少女心”分别代表两个概念空间,各有词项“身体中年”和“内心少女”,为了产生一个简单,认知上易于把握的词项来表达“身体上已出现中年症状,但仍保持少女心”这个概念,截取“中年”和“少女”二者截搭而成“中年少女”一词。又因“中年”和“少女”都属于人的年龄的某一阶段,因此能够通过时间关系将两个概念连通起来进行整合。
概念之间的相关性是截搭型整合的基础,相关性把输入空间1和输入空间2的概念连通起来形成了认知网络。相关性涵盖的维度有:时间、空间、身份、特征、范畴、意图、部分-整体,原因-结果等关系。[6]其他基于相关性的截搭型网络流行语还有:
双标:双重标准,意为将两个及以上事物或人放在一起比较时,使用的评判标准并不统一,或有明显的倾向性。(因意图关系截搭整合)
精分:精神分裂。指在社交平台上自导自演,一人分饰多角演戏讲故事的行为。(因身份关系截搭整合)
伟光正:伟大、光荣、正确的缩写。用来形容符合主流价值观的事物。有时也被用作反讽,用来形容过于刻板,说教,假大空的事物。(因属同一范畴截搭整合)
在新词语“996.icu”中“996”并不是指一串数字,而是喻指一种工作制度:从早9点工作到晚9点,每周工作6天”的缩写,用工作时间转喻工作制度;“icu(重症监护室)”也不是单纯指称医院的某个部门,而是喻指员工因为工作时间过长,健康状况普遍不佳,甚至有极高的重病风险,一生病就是进icu,用生病所处的地点转喻人的身体状况。在整合过程中,输入空间 1“996”和输入空间 2“icu”在各自的语义框架内激活了一系列相关联的语义知识,即工作996,生病icu,并最终截搭成一个新的概念结构。同时,由于这种情况多出现在互联网公司,该新词语也仿拟了网址的形式,即xxx.com,通过类推糅合成996.icu,其浮现意义是对当下互联网公司盛行的加班文化的强烈不满。
竖向之间形式一头语音相同,具有高度的相似性;而意义一头相似度很低,仅都表示一种名物,但因为后续“X具”范畴的协同糅合,用法扩展而反过来带动“杯具2”逐渐为人们所接受,并由于感情色彩比“悲剧”弱而带上了自嘲、调侃的意味。
协同糅合后,“杯具2”“洗具1”“餐具1”几乎囊括了人的一生中大部分的如意和不如意,并进一步根据张爱玲的名言“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上面爬满了虱子”进行仿拟类推:
杯具一般摆在茶几上,进一步糅合,便形成“人生是一个茶几,上面摆满了杯具”,“人生是茶几”的概念是从“杯具”上进一步整合而来的,是次生隐喻,“人生”与“茶几”又具有相似的容量关系,因此这个隐喻能够成立。
网络流行语是汉语的社会变体,而社会变体又通常代表一种特定的社会形象或地位。人们会根据所处社会环境的不同而选择不同的变体来展示特定的社会形象、显示社会地位,主观上使双方的沟通更融洽。[7]
网络流行语作为一种社会方言,它的产生、发展与网络社会的崛起和网络新媒介的发展同步。根据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8年12月,网民规模达8.54亿,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达99.1%,我国网民的人均周上网时长为27.9 h,移动网民经常使用的各类APP中,即时通信类APP用户使用时间最长,网络已经成为人们沟通交流的主要平台之一,网络平台也自然形成一套自己的话语系统。这套系统建立在规范语言的基础之上来保证人们能够相互交流;同时又由于其不同于现实空间的环境,在现实交流中的各种辅助语言在网络空间中无法有效充分使用,这给网络流行语的创新提供了空间,概念整合是最行之有效的一种手段:源形式通常为标准语中已有的,为部分人所共享的语言形式;整合的认知方式也已通过在标准语中的使用固化于人们的意识中,这两者使得整合后的目标形式既保留了源形式的核心内容,又能使基于网络文化创新的内容能够为人们所理解。但这种整合后的语言能否进入主流媒体或规范化的词典中则要根据是否符合语言规范、使用人数的多少,使用时间的长短等因素来决定,目前能够进入书面语体的网络流行语是极少数,主要还是流行于网络社会,受部分网民的认同。网民主体以90后和00后为主,他们自我意识、个性意识较强,希望通过自己创造的网络流行语彰显自己的社会身份,既与网络中的其它社会群体区分,又在这一过程中形成自己的身份意识,显现出自己所属的网络群体身份,并获得同群体的认同。例如粉圈(粉丝群体)用语:
糅合型:纯粉、唯粉、散粉、团粉、路人粉、CP粉、女友粉、亲妈粉、事业粉、颜粉、前线粉、博爱粉
截搭型:脱粉回踩、捧一踩一、碰瓷、爬墙、捆绑、倒贴、拉瓜、控评、躺平任嘲、闭眼吹、吃瓜、溜粉、精分、提纯、下场、防爆、吊打
对网络中某一社群认同的过程实际上是一种对社会的认知,而网络流行语的选择则是社会认知的媒介,选择的方式会直接影响身份的社会认同,能否正确解码和编码这一套话语成为判断这个人是否属于这个组织的一个重要标志,其根本原因是社会范畴化。社会范畴化指根据共性把人归入某群体的主观过程,当某人使用粉圈用语也就在进行社会范畴化,把范畴化对象归为包括自己的内群体和不包括自己的外群体,这一区分制约着人们对他人的认知和评价,导致内群体—外群体偏见,即内群体偏爱或外群体贬抑,同时群体之间的互动又会导致群际焦虑,诱发人们对外群体成员作出消极的回应,即网络中常出现的“掐架”或“battle”。[8]对于这一部分“X圈”用语,既有富于创造性的新词语,也有不文明的辱骂用语,需要社会的引导,特别是圈中高层如“大V”的语言引导,多使用正能量新词语,少使用辱骂用语,让不文明用语因无人使用而自然消失。
语言只与经由人的主观认知加工后的社会现象发生联系。网络社会中,网民的生活环境、家庭背景、教育程度、爱好兴趣等都存在差异,并因此影响到认知方式的差异,人们的知识体系和语言表达必然要打上人的主观烙印。因此,语言中既具有客观性,也具有主观性。[9]面对同一事物,人们会因认知角度的不同而赋予它们不同的名称;面对相同的事件,人们在表述时会使用不同的语态或修辞方法;甚至语言中的情态动词就是直接反映说话者的主观态度的。语言因“社会”而变,主要是因为社会中的人观察到了社会中变化的现象,且将其概念化和词汇化固定成一个词语,此时新观念才能使用,“社会-认知-语言”,语言之所以能随社会现实发生变化,是因为中间人的认知作用,概念整合则承担了一部分固化形式。网络流行语“云孝顺”指平时生活中不去多陪父母尽孝心,只通过转发微信文章或朋友圈文章等方式表达所谓孝心。这种只说不做的“孝顺”方式存在已久,“云孝顺”对这种现象在形式上做了整合,表达了嘲讽的浮现意义及对回归传统孝顺的期盼之意。“被XX”则对古已有之的语言现象作了创新,突出强调“被”,表达不满的浮现意义。“外卖自由”“草莓自由”“车厘子自由”“水果自由”等“XX自由”通过对“财务自由”的类推糅合来形容不同层次的消费能力,是主观认知加工的结果。
概念整合不仅整合词语,也整合情感,并通过浮现意义传达出来。Kneepkens&Zwaan(1994)将文学作品阅读中的情感加工分为工艺情感和虚构情感。工艺情感主要指读者(或听者)对话语的艺术技巧产生的赞叹之情;虚构情感则是话语识解产生的情感,可分为两类:一为他心虚构情感,指读者(或听话者)置身于话语中的角色位置或者话语所描述的情境所产生的情感。情感记忆是社会文化因素与情感话语识解的接口,是情感话语识解所依赖的核心认知结构,对情感记忆的提取依赖情感话语识解中激活的情感记忆空间及与之伴随的情感唤起。情感记忆具有“图式—例示”层级性结构:重复或相似的情感经验形成图式化情感记忆。当情感记忆中没有与话语情境十分契合的匹配经验时,上一级情感记忆将“赋予”话语识解空间以情感唤起,从而达成他心情感理解。[10]许多网络流行语都是先在小范围流行,因为封闭的圈子中更可能有相同的情感记忆,如电竞圈、动漫圈、粉圈等。小范围的流行语如果要扩展到全网络就需要更广泛的情感记忆基础,而网络流行语一旦与情感记忆结合就会固化,即人们在说出一个词语或一句话时已经不是想传达字面意思,主要是传达其中的情感,这种情感由于已具有共同情感记忆,不需直接表述出具体的情感词语,其他人就可以知道你的态度或看法,甚至形成一种心照不宣的“默契”,即网络流行语的“梗”,也就是在概念整合后,其浮现意义可能才是人们使用网络流行语的主要原因。社会文化因素固化于情感记忆的过程有两个:一是社会对待过程,社会情感总是在社会交往中经历的。得到其他社会成员友善的、有帮助的、赞许性对待时就构成积极情感经历,反之形成消极情感经历。二是社会期望过程,社会对情感的表现有若干“表现规则”,各种社会奖励和惩罚被用于贯彻这些规则要求,从而实现社会控制与秩序,网络流行语就属于网络社会中“表现规则”的一种形式。这些社会期望的文化差异同样会传递到话语情感的识解中,产生易于理解、难于理解、无法理解的差别。
情感话语的识解不仅是话语本身的产物,也是话语接收者价值观系统认知结构的副产品。社会文化因素固化于价值观系统,但是对社会情境的认知具有很大的弹性空间,它极大地受社会归因影响。当社会情境呈现出多种归因可能时,价值观相同的个体会因归因的不同而对相同社会情境产生不同情感反应。[11]足见,情感话语的我心情感是在价值观体系决定下通过归因过程完成的识解。
概念整合是认知语言学的核心概念,在规范语言中普遍存在并影响到网络流行语的生成,其生成的方式有“糅合”与“截搭”,“糅合”有类推糅合与非类推糅合。“糅合”与“截搭”不仅生成单个词语,还通过协同整合形成短语群和句子,体现了网络流行语的创造性和动态性。网络流行语发展至今已有近30年的时间,从中英文混杂发展到以汉语词汇占绝对优势;从单纯的表意发展到既表意又表情;从以论坛用语为主要来源发展到粉圈用语、电竞圈用语、动漫圈用语等各种圈层用语构成整个网络流行语的主体。来源越来越多,更迭的速度也越来越快,在语言发展中应充分发挥国家主流媒体的领导作用,发挥网络意见领袖的引导作用,让网络流行语向更富有创造力,更健康的方向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