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珺,刘婷,孙继胜
(安徽工业经济职业技术学院 地质与建筑工程学院,安徽 合肥 230051)
随着教育部提出:“着力构建现代学徒制培养体系,全面提升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能力和水平”,现代学徒制已然成为我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制改革的热点和重要切入点。现代化技术技能由于其规模化、知识化的特征要求学徒制必须发展出现代性,而现代性则明显体现在制度性、规范性等方面[1]。前人研究指出现代学徒制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与传统职业教育相比具有:(1)学生既是学校的学生又是企业的学徒的双重身份;(2)培养目标上专业技能培训与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缩短人才的培养时间;(3)考核多元化,由教师和师傅、学校与企业共同完成[2]。这就给现代学徒制背景下的德育工作提出了全新的课题。
前人对德育内涵归纳总结为三大类型,分别是“小德育”说(即道德教育)、“中德育”说(即思想道德教育)和“大德育”说(即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品质教育、心理素质教育等等)[3]。显然,作为现代学徒制下的德育,更符合“大德育”理念,即其工作内容既要体现学校德育工作的综合性,又要突出企业学徒身份的职业性要求。
本文在安徽工业经济职业技术学院教研基金的支持下,调查选取安徽工业经济职业技术学院测绘工程专业进行调研。该校作为安徽省示范性高职院校,早于2014年与华东冶金局测绘总队签订协议,开展“现代学徒制测绘工程专业人才联合培养”的教改试点。本次调查分别对合作企业的师傅、学徒制下的学生、学校教师进行问卷分类调查,共发放调研问卷200份,收回有效卷192份,有效率达96%。通过对安徽工业经济职业技术学院测量专业学生的观察、调研,分析现阶段现代学徒制下德育工作发展状况,找出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德育教育目标改进与思考,创新与发展德育工作的内容与手段。
与传统德育工作相比,现代学徒制下的德育工作具有:(1)教育环境由封闭性向开放性转变;(2)教育内容及形式由统一化向多样化转变;(3)教育主体由一元主体向多元主体转变;(4)教育客体由单一身份向二元身份转变等特征[4]。因此教育时空范围改变,学生在校时间被压缩到仅占总学时的1/3~1/2[5],原有课程性思政教育学习已经不适应新形势下的要求,故本次调查针对信息传播途径、思想道德内容、身份认同以及心理压力来源这四个方面设计问卷。
调研显示,学生在学徒期间主要通过学校官网来了解学校近况(52%),其次来自于在校同学(23%),还有部分来自于新媒体公众号(21%)。故学校除了传统的网站更新、文件传达的手段,应加强新媒体的更新互动频率,以便及时传播官方消息,输出正确的思想政治观念。
需求调查还显示(见表1),学生最希望德育工作中予以指导的内容主要为社会认知方面(25.9%),还较为集中在安全防范(20.4%)、人际交往技能(17%)以及职业发展(17%)三个方面。故德育内容上应当将社会认知、安全教育和就业指导等课程加入到德育教育体系,并贯穿于整个教育活动中。
表1 学徒期主要诉求因子表(多选)
职业道德是指人们在职业生活中应遵循的基本道德,即一般社会道德在职业生活中的具体体现,是职业品德、职业纪律、专业胜任能力及职业责任等的总称,是现代学徒制教育方式的灵魂所在[6]。本次调查中测量专业的学生在学徒期间感受到协作精神帮助最大(见表2),后期可安排培养学生相互协作的活动来提升德育的品质。
表2 职业道德因素统计表(多选)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软实力、推动力,是企业保持凝聚力的主要因素[7]。调查显示,大部分学生表示愿意主动了解实习企业的企业文化,其中企业文化对就业单位选择作用中起到关键的作用。从培养、留下技术骨干人才,维持现代学徒制教育工作的角度而言,德育内容可以适度引入现代企业文化,使学生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
调查显示学生在学徒期间,产生心理压力的因素主要集中在:工作压力、企业的管理以及薪资待遇三个方面(见表3)。其在时间顺序上前期主要以工作量增加、企业的管理制度为主,后期主要薪资待遇为主。前者主要表现为受生活、生产环境变化带来的焦虑、自卑以及等待等心理;后者则主要表现为受企业薪资待遇问题带来的攀比、从众等心理。
压力排解手段的调查还显示,在心理辅导方面,有意愿参加心理辅导的只占49%(其中非常希望占16%,希望占33%),不愿参加心理辅导的占51%(其中无所谓占39%,不希望占12%)。可见大部分学生对心理辅导、心理干预等技术手段持摇摆甚至不了解的状态,其中12%的学生不希望参加心理辅导,对于这部分学生应当引起学校和企业的足够关注,有针对性地引导并排解其心理压力,以防止出现一些过激行为,造成安全生产事故。
培养学生健康心理是整个高职德育工作的重要的内容。健康心理素质有助于提高学生社会适应力与就业力、职业发展力等重要就业能力[3]。特别是现代学徒制下的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绝不能仅停留在校园心理问题层面上,应当结合企业实践活动开展职业心理素质教育,及时帮学生面对实习期的工作压力。
表3 学徒期间压力产生因子表(多选)
本次调查表明,职业道德在学生学徒期间影响力巨大。而当前高职院校的德育内容基本上是照搬本科院校大学生的标准,而后再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做一些细微的调整。但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之间对于人才的培养标准有着较大差异,不同的教育类型以及人才培养目标,却采用近乎同样的德育工作目标,这显然是不合理的[8]。特别是现代学徒制下的学生具有“学徒”的身份,应突出职业道德这一德育目标。
本次调查表明,大部分学生是愿意主动了解实习企业的企业文化。而当前高职院校的德育教育内容过于陈旧,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找不到德育的参照系,即使其蕴含的思想或者理念是正确的,所能够起到的教育效果也是有限的[9]。特别是在移动互联网背景下的今天,信息传播速度快,传播渠道愈发多样化,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学校的权威性。这就要求德育内容应该引入企业文化,进而引导学生正确处理自由与纪律、竞争与协作、奉献与索取等关系,帮助他们尽快地适应企业工作和生活。
由于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上具有工学交替的特殊性,学生呈“学生→准学徒→学徒→准员工→员工”渐进变化形式[5],故企业在德育工作中的角色也不能缺失。这就需要德育工作由原有以学校为主的单一主导转换为学校、企业的双元制模式,将德育工作落到实际工作中,将德育工作贯穿整个人才培养过程。
现代学徒制下高职德育工作需要通过学校、企业、教师、师傅四个层面相互协作。只有创新德育内容、扩大德育队伍、同时引入企业文化,才能促进职业教育德育工作的健康发展。
一是在校内按照企业、行业对高素质劳动者的要求,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职业纪律以及协作精神等方面的教育;同时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成立以专业教师为主的心理健康中心,做好学生心理健康咨询和测评工作,构建校企联动的心理危机干预系统,防止群体性事件的发生。二是要在学徒前有针对性地开展责任、义务、权利以及安全教育,使学生做好心理准备。三是学徒期间组织德育教师进入企业学习或挂职锻炼,协助企业做学生德育工作。
可以将企业中具有较好职业道德、认真负责、实践经验丰富的工作人员加入到德育队伍中,随后有针对性地对师傅进行教育培训,全面提升师傅个人综合能力。一是要加强师傅的师德建设,将技能培养与德育育人相结合,使师傅在做好学徒技能培养的同时以人格魅力来教育、管理学徒。二是培训师傅掌握必要的教育方法、教学技巧,提高沟通能力。师傅应积极主动与学徒沟通交流,增进学徒与师傅之间的友谊,使得学徒与师傅建立一种互信互利的关系,构建一种具有人情味的师徒关系。积极组织师傅与学校教师沟通、切磋,共同制定德育教学任务。
利用现代学徒制的优势,构建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交流平台。可以通过举办校园专业技能大赛、模拟面试、素质拓展训练等形式,引入企业文化,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高职院校要构建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交流平台,引入优秀的企业文化,将学生的德育工作贯穿整个学徒期。通过学校、企业、教师、师傅四个层面相互协作,不断改进教学方式、提升教学质量,培养出满足现代生产技术技能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2018年4月,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对《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的解释中再次明确:以校企双重主体育人为根本,以“学生”“学徒”双重身份为保证,以岗位成才为路径,推广现代学徒制。由此可见,现代学徒制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仍将是职教领域改革热点与主要方向。现代学徒制德育教育工作要通过学校、企业、教师、师傅四个层面相互协作,创新德育内容、扩大德育队伍、推进校企文化融合,以培养学生职业道德、工匠精神,最终起到促进现代学徒制健康发展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