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国成
摘要: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的实验中学,为了确定成像的位置,对于如何选择玻璃板进行了探究,笔者通过回顾实验的过程,明确了透过玻璃板所看到的物体其实就是光经过及两次折射后所形成的虚像,并推导出出该虚像与真实物体之间的偏移大小,进一步分析了如何选择玻璃板与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实验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玻璃板;平面镜成像;物理实验
学生在这之前已经进行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了解到了平面镜成像的基本特点,但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都关注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并没有关注玻璃板对于实验的影响,以如何选择玻璃板再次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让学生清楚地掌握如何选择玻璃板。同时新课程教学理念倡导让学生掌握知识获取的方法,并进一步增强探究未知世界的兴趣与能力,以及学生对于学科本质的理解与学科价值的树立,是与学科知识的学习同等重要的。八年级“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应用性强,可以激发学生的物理思维,应当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促使学生掌握科学辩证地看待问题的学习习惯。
1 教学重难点的确定
课程标准对于此内容的要求,通过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以及应用,因此,在之前的物理实验教学中已经让学生经历了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的过程,接下来将会进一步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挖掘物理知识的认知难点,同时在课堂中体现平面镜成像的应用。
平面镜是学生生活中经常用到的,在日常生活中关于平面镜成像的物理现象有很多,相信学生们对此并不会感到很陌生,但是八年级学生的物理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比较弱,动手能力也相对较弱,因此学生在掌握了一定的平面镜成像特点就直接进入到下一个物理知识的学习中去了,但是对于如何选择玻璃板的认识依然是模棱两可。依据新课程标准与学生已经具備的物理学习能力,本节课将教学重难点确定为:如何选择玻璃板。
2 教学思路
教学设计: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这节课是学生在学习了一定的关于光的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这是对光的反射知识的应用,其中关于如何选择玻璃板的探究,与学生的生活联系比较密切,同时学生也已经接触了关于像这个概念。但是学生接触物理这门学科的学习还不到两个月,很多物理的学习习惯并没有形成,同时以学生现在的学习能力,让学生自主探究如何选择玻璃板这个问题,可能会存在一定的难度,需要教师进行引导。
对于本节课的设计,笔者主要选择了薄厚两块玻璃进行物理实验,为了确定像的位置与比较像和物的大小,笔者所采用处理办法是采用两个完全相同的棋子并运用茶色玻璃板替代平面镜,关于玻璃板的选择问题,大家都猜测选择较薄的玻璃板。
3 设计实验突破教学重难点
学生都知道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必然会用到玻璃板,那么应当选择什么样的玻璃板,学生则认识不到位,为了让学生可以有个正确的认识,笔者以选择一块茶色玻璃板进行实验探究。
在实验中,首先在白纸上画一条直线,将茶色玻璃板垂直桌面放置在直线的正上方,然后将玻璃板前放一个棋子A,之后将相同的棋子B放在镜子的后面,之后移动棋子B直到与棋子A所成的像完全重合,在这里主要是运用了等效替代的思想,运用茶色玻璃板替代了平面镜,运用棋子B替代了棋子A的成像,并有效的解决了确定像的位置与大小的问题。学生在物理实验中所看到的棋子B并不是真实的棋子B,而是经过光的两次折射后所形成的虚像,很显然虚像相对于真实的棋子B的位置是发生了偏移。
经过一定的物理计算得知玻璃板的厚度越大,棋子B的虚像的位置相对于棋子B在左右与前后两个方向上的偏移距离也就越大。因此,应当选择比较薄的玻璃板进行物理实验,尽量减少棋子B与棋子B虚像之间的偏离方向。
4 教学反思
学生们对于如何选择玻璃板应当有很多感性的认识,每一位学生都会说出一点,在与学生的交流过程中,笔者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如何利用物理实验验证自己的想法,引导学生进行物理实验,但是由于学生在这之前并没有怎么接触过物理实验,可能不能很好地与其他学生进行交流与合作,尤其是在探究选择什么样的玻璃板的过程中,教师说的过多,占用学生时间太多,导致学生的动手操作的时间也比较短,尽管完成了物理实验的探究任务,但是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还需进一步发展。
总结:综上所述,我们应当选择薄的玻璃板完成平面镜成像特点的物理探究,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减少棋子B与棋子B的像之间的误差,且在物理实验中注重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实验态度,实事求是的实验操作风格。每一组学生的物理实验的结果不尽相同,测出的像距始终大于物距并不是严格的相等,教师可以明确地告诉学生这是玻璃板的厚度所引起的误差,是正常的。
参考文献:
[1] 刘梅荣.平面玻璃镜成像的特点——对“平面镜成像的拓展研究”一文的商榷[J].物理通报,2015(05).
[2] 姬影,彭朝阳.平面镜成像实验中的定点改进[J].湖南中学物理,2018(08).
[3] 王来喜.平面镜成像实验的改进设计[J].物理之友,2018(07).
(作者单位:福建省莆田市第十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