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媛 何春燕 高鹏
摘 要:信息时代人才培养具有“学科交叉融合”的特征,学生需要兼具学科知识、经济、社会和管理知识等综合素养。文章以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为例,为实现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提出一种基于核心专业课程改革的方法,使学生在有限的学时中既具有扎实核心专业知识,又兼具人文综合素养。
关键词:核心课程; 通识教育; 融合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9)04-164-001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绝不能成为一个和谐的人。”而通识教育则是“以心智培育与人格养成为导向,在专业与通识之间联手打造一个个真实、强健而不断趋近满全、美善的人。”最终成为一个和谐、完整的人。
1.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
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是综合型人才培养模式。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目前存在三种不同的观点: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是并列的概念;专业教育是通识教育深化的概念;通识教育是专业教育的灵魂,实现综合的、全面的应用是专业教育的最终目标。
2.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
2.1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是人全面发展的需要
现代科技向着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的方向发展,就需要学生具备宽厚的基础,跨学科的知识以及团队合作意识与能力,因此需要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相融合,通识教育弥补专业教育的片面性,真正达到学科专业的高水平,同时通识教育也应兼有宽度和深度,学生既广泛涉猎多门交叉学科,又能致力于某一学科领域的深入研究。
2.2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
课程是教育的主线与载体,科学规划课程结构,优化学分配置,能为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的融合奠定战略性基础。一方面要注重核心专业课程的基础理论和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为拓宽专业知识夯实理论基础,又培养融会贯通的能力;另一方面更需重视通识课程的开设,明确课程培养目标,合理开设限选通识课程。
2.3实施渗透式教学模式
在教学过程中,开设跨学科的通识课程,注重学科渗透交融,专业教育应符合从基础到应用的渐进认知规律。在教学方法上,以学生为中心,以应用实践为引导,加强双向讨论,激发双方灵感、相互融合,使学生不仅具有专业技能,又具有完整人格修养,从而既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又符合个人全面、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3.融合概念下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学改革
如何建立相互交融和共同发展的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课程体系,是不断改革实践的过程。我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课程分为:核心专业课和专业课两大部分构成,其中核心专业课程的设置旨在探求专业的真知,使学生具有科技的核心理论基础,同时坚持“实践指导理论”的教学理念,提高学生实践应用能力是专业教育的职能。
3.1专业课程的教学特点
3.1.1专业课程学习的内容和特点。电子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爆炸式的知识量和有限的学习时间的基本矛盾。课程的数量变多、课程的教学学时数减少后,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是教学改革的关键。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以电子技术为基础,以微处理器技术、通信技术及信息服务为主体,主要培养学生具备智能电子、智能控制设备的检测、调试与研发,或PLC自动化系统技术服务与支持,形成软硬相结合的新的专业学习体系。学生除了具备本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知识外,还应学会技术经济分析,追踪社会的发展对新技术、新材料和新产品功能的要求。所以,现在的专业课程不能由某一门课程来包含,而要由多门与专业相关的通识课程来共同完成。
3.1.2核心专业课程要求学生具备的知识结构。为培养具有综合知识和创新能力,具有从事电子产品的设计、应用研究、生产组织管理和经营销售等方面的工作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学生主要学习的专业知识:电子技术基础、微处理器系统结构与嵌入式系统设计、数字信号处理、现代信息网络、传感器网络、物联网技术与应用、信息系统设计与实践等。
3.2核心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方法
3.2.1利用信息网络技术革新理论教学方法。信息技术的发展改进了教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得到了体现。网络是实现资源共享的有效途径,教师在课前通过网络发布预习视频,课后发布教学课件,布置课后知识拓展,从而有效提高了学生对课程理论教学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增加了信息量,缩减了课堂教学时间,保证了通识教育条件下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
3.2.2利用校企合作提高工程应用能力。利用校企合作提高学生工程应用能力,以充分发挥企业工程师对学生工程应用能力的有效指导,可分三步走:第一步派送教师到合作企业进行挂职锻炼;第二步通过邀请校企合作单位的工程师到校对学生进行工程技术等知识的前期培训,使学生在学校通过多媒体教学、电化教学对实际生产过程有一个初步的直观认识,从而提高理论教学的效果。在后期的企業实习中,学生很容易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对理论有了更深刻的理解;第三步派送学生到企业进行实习培训,使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无缝衔接,构建了通识教育、专业教育、社会能力的课程学习体系。
在改革背景下的通识课不是以往意义上的选修课,更不是专业课,而是要在专业教育和学校文化中贯穿一种通识精神,这需要更多教育工作者的努力,在大学课程中突破单纯的专业视域,培养学生思考的习惯及各项智能和道德价值观,以适应终身发展的需要。在培养过程中不能将“学会做人”和“学会做事”分割开来,二者的结合才能使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培养完整的人”是我们所追求的终极目标。
基金项目:1.重庆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课题,编号:2018-GX-469,“独立学院电子信息类专业‘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模式研究与实践”;2.重庆市教委科研项目,编号:KJQN201802404,“基于物联网健康管理系统的异构无线网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