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IHK教学模式在中德国际班的教学实践研究

2019-10-08 08:45王震宇
科学大众·教师版 2019年4期
关键词:资格证书德语课题

王震宇

摘 要:本文以中德合作国际教学班为载体,推动教学模式创新,打破原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出国际视野下符合我院情况的教学模式和理念,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现代化职业人。

关键词:IHK;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9)04-146-001

德国手工业协会(IHK)是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发源地和欧洲职业培训最高标准的制定者。IHK的主要任务是连接手工业领域的企业与教学资源。目前,我们通过IHK平台,引入“工业机械师”专业,获取本土的职业资格证书和德国职业资格证书,组建中德合作国际班,立足于培养中德共需的人才资源,发挥国际合作办学的优势,打造职业教育的领头军,我们不断深化一系列的课程改革和教学模式的创新,形成符合中德人才共育的有效人才培养方案。

一、人才培养多元化、确立机电复合人才培养目标

国际班合作项目采用的是3+1(三年在国内,一年在德国)的中德合作办学模式。在课程体系的构建过程中,按照德国职业教育的培训大纲,同时结合我们本体的教育资源,双方共同制定新的课程体系。根据学生的职业发展规划,基于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课程体系中涵盖了零件的手加工、机加工、数控加工以及本土技能鉴定等教学模块。同时将德语教学渗入到专业教学,做到德语与专业有效融合,提高学生专业德语的能力,为顺利赴德国学习铺垫良好的语言基础。

学生经过三年的学习,在获取本校的职业资格证书和毕业证书的同时,要接受IHK对其德语及专业技能的测试。对符合要求的学生,赴德国埃尔福特手工业行会进行培训及实习,考试合格后,将获得IHK颁发的德国本土(非汉化)的职业资格证书,从而完成整个教学阶段的学习和实践任务。

二、课题开发接地气,注重实用

国际班的课题开发注重趣味性、实用性。打破原有的以考工为目标的课题,通过中德双方教师的共同研究和制订符合我们院情、学情的一系列的课题。将单一工种制作的课题,向综合性课题延伸。通过综合课题的开发,学生可以掌握零部件加工的整个工艺过程,直到装配、调整以及最终功能的实现。

课题开发过程中,主要以德国(IHK)“工业机械师”职业资格证书的技能要求为基础,结合我们本土化的职业资格证书的要求,综合中德双方的人才培养需求,一方面考虑到综合知识、操作技能的运用,另一方面考虑课题的吸引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起学生的探索欲。同时,在课题设置的过程中,给予学生的图纸留有一定的想象空间,以便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开发其创新能力。通过课题的成功开发,有助于完成本土的职业资格证书鉴定、顺利取得毕业证,同时可以为后期赴德国学习获取“工业机械师”的资格证书奠定理论和实践基础。

三、转化德国教学成果编写工作页、理论与实践有机接轨

为适应德国的人才培养的要求,对接德国元素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我们通过对《机械切削加工技术》《机械手册》《机械制造工程基础》三本德国教程进行整合,结合我们特色的一体化教学模式,将学生需要掌握的专业理论知识有效的与实践技能操作的需要融合在一起,创新编制出兼有中德双方特有职业教育元素的工作页。

工作页的开发与编制,主要是立足于人才培养的要求,结合企业的生产元素,以课题为载体,按照任务驱动的形式形成一套学生实践的指导用书,学生根据图纸的技术要求,通过小组讨论、资料查阅等信息化手段进行归纳总结,从而形成趣味性课题有力的理论基础保障。在工作页中渗透对应课题相关的工艺知识,学生借助工作页中的问题导向,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操作中,做到理论服务于实践,实践验证理论。

四、德语渗透专业教学,创新教学团队构建新模式

按照IHK的要求,国际教学班的学生在最后一年通过专业技能测试、德语的考核之后,赴德国进行本土化的学习和实践,最终通过德国的综合考核取得“工业机械师”的职业资格。因此,我们在专业与德语教学上相互渗透,创新教学模式,构建德语教师与专业教师的相互协作的教学体系,形成专业教学、德语教学、专业教师、德语教师一体化的有机融合。

五、创新质量评价,培养综合性人才

国际班的学生学习质量评价模式,突破传统的评价方式,摒除以客观性评价为主的单一模式,结合德国职业教育评价模式,形成国际教学班特有的评价模式:

1.理论与实践相互渗透

在整个教学考核过程中,将理论知识与实践进行结合的考核方式,教师在学生操作过程中,根据课题的技术要点和理论知识点,随机性的向学生提问,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给予理论考试的成绩,而不是以一张理论试卷作为学生考量的依据。这对于学生来说,随机性大,知识面广,学生的基础知识必须扎实。通过这样的考核方式,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和实践技能,学生在考核的过程中,又是一次知识与技能提升的过程,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提高教学和学习质量。

2.优化主观与客观评价

对学生的综合评价除了注重学生客观上技术要求的评价,更多的是关注对学生的主观评价。教师一对一面对学生进行评价,公平、公正、公开的对待每一个课题,按照作品的外观、功能的实现、客观的尺寸控制等方面进行评价。同时根据IHK的考核要求,按照加权系数进行分析,从而形成学生最后的成绩。在考核过程中,教师会根据学生制作的情况提出改进的建议,学生可以在原来产品的基础上进行改进,趋于完美。通过这样的评价方式,充分体现了人性化的评价模式,尊重学生的劳动成果,给予學生展现自我,实现最完美技术的机会,对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具有促进性作用。

猜你喜欢
资格证书德语课题
德国1/5小学生不会德语
对完善查验员资格管理机制的思考
德语: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Eva Luedi Kong: Journey to the East
第十单元 课题1常见的酸和碱(第二课时)
关于对国家职业资格认证培训与职业技能提升的研究
岗位、证书、课程“三位一体”教学方案设计改革研究
竹溪县实施“五个一”工程开展草根课题研究
“研”
丹麦小店流行取“难听的”德语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