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福敏
摘 要:众所周知,《三国演义》是一部极为热闹的历史演义小说,作者在这样一部“热闹”之极的小说中,塑造这样一批尚“虚静”、与世无争、看似与时相悖的道家人物,这些人物可不可以删掉呢?我觉得这并非闲笔,这些仙风道骨的“妙人”乃是整个三国中的统帅人物,是叙述行文的核心,是整部书的肯綮所在。
关键词:闲笔; 三国演义; 道家人物; 名著教学
中图分类号:I207.4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9)01-017-001
高中语文教学中文科名著的一部重头戏是《三国演义》。《三国演义》虽然是一部历史演义小说,人物众多,有英雄主义的色彩,如刘备、诸葛孔明、曹操、关羽等等人物,他们身上有着作者的思想情感的寄托,但是作者在这样一部“热闹”之極的小说中,又着力塑造了一批尚“虚静”、与世无争、看似与时相悖的道家人物,这些人物是整个三国中的统帅人物,是叙述行文的核心,他们贯穿着三国演义整篇巨著,是整部书的审美情趣之所在,不可等闲视之。
一
《三国演义》一书之中的道家人物,不过司马徽、左慈、于吉、董昭、李意、紫虚上人等寥寥数人。这与涉及一千余人小说整体相比,真可谓是九牛一毛、沧海一粟。然而就是这“一毛一粟”,亦不可等闲视之,正如《三国演义》第四十四回1中诸葛亮劝周瑜将二乔献于曹操一样。二乔对于江东而言不过是“大木飘一叶,太仓减一粟耳”,但这对于周瑜而言却是怒火中烧。道家人物在初读者眼中充其量不过是江东众人眼中的二乔而已,而对于细心读者和研究者而言,道家人物绝不是可有可无的形象,而是如同公瑾眼中的小乔,是断然不可或缺的生命支撑。简而言之,《三国演义》只有包含了道家人物,方可称之为完整意义上的历史演义小说。
浏览整部小说,不难发现这些道家人物均是出现在小说行文的紧要关目,他们的出现不但为本书历史演义的小说增添了几分神秘色彩和宿命论的因素,更使小说本身在行文叙述之中收得一番冷热交替、张弛有度的艺术效果。同时,道家人物出场之处,往往是三国格局的鼎革之际,于是道家人物的出场还可以为众英豪纷纭“妄作”2的三国历史插几处分界式的里程碑。
通篇小说专门为其立以回目的道家人物不过是司马徽、左慈二人而已。作者虽然对其着墨不多,却都是把他们放在行文的关键位置。
首先来探讨水镜先生司马徽。其出场是《三国演义》的第三十五回,正是三分天下有其一的蜀汉政治集团从无到有的转折点。在司马徽出场之前,一世枭雄刘玄德因不得人才辅助,只能髀里肉生、日月蹉跎。而遇到水镜先生之后,刘备先是得到徐庶,进而得以破曹仁、取樊城,暂时与曹操相抗衡;这之后又与诸葛会面,问计茅庐、鼎定三分。于刘备个人生涯而言,这无疑是其由四海飘零到立足荆川的转折点;于蜀汉政治集团乃至三国鼎立格局而言,这也是无可辩驳的历史更易之处;于小说行文的叙述而言,小说的中心人物由前期的曹操转移到了中后期的诸葛亮。删掉水镜先生可否,毋庸置疑了。
再来看左慈的出场。他的位置也颇为耐人寻味,小说行文至第六十八回,曹操刚刚加爵成为魏王,左慈便陡然而出。表面上只是升了一级爵位,但这却打破了汉高祖杀白马盟誓的誓言——“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3的两汉祖训。实际上,曹操的不臣之心也由“揣而锐之”4到“显露无疑”,曹操也开始实施实际上的以魏代汉的一系列举动措施:“冕十二旒,乘金根车,驾六马,用天子车服銮仪,出警入跸”,俨然一副“一国之君”的排场。曹操“越礼”之举已不仅仅是许田打围的试探行动,而是要宣告整个天下,自己随时可以取代汉献帝。再加上《三国演义》中第一个“越礼”的权臣董卓之下场5,人们有目共睹这一事件。这一举动更加有了不一样的含义。左慈的出场在这个关键时刻,没有任何征兆,晴天响起一声雷了,作用何在?
当然和曹操脱不了干系。可以说,此时曹魏的实力已经完全达到废刘汉而自立的程度,所缺的只有皇帝的名号而已。正如曹操在《让县自明本志令》说道,“设使国家无有孤,当不知几人称帝几人称王”6,曹操的言论并非自大,曹魏代汉并非曹丕称帝开始,实际上是在曹操称王之时。而就在三国中最为强劲的曹魏实现其代汉的关键时刻,道家人物左慈出场,这并非闲笔,他恰恰是见证三国由东汉末年群雄逐鹿到鼎立局势形成的分水岭。
二
我们再看《三国演义》中另外一位重要的道家人物于吉。原著第二十九回的回目为“小霸王怒斩于吉,碧眼儿坐领江东”,单从回目的叙述中就可以看出此回是《三国演义》中孙吴政权更迭的关键时期,即权力由孙策转移到孙权手中,东吴政权由前期的创业阶段过渡到了中期的守城阶段。而就在孙策遭遇许贡家客刺杀而身患重伤之后,到孙权实际执掌江东政权之间的紧要关头,出现了一闲散人物——道士于吉。
按照冯友兰先生所作“道家教人顺乎自然,而道教教人反乎自然”7的定义,不难辩出这一闲散人物于吉并不能算是严格意义上的道家人物,但他毕竟是道家理想的异态化变形。从大的层面上而言,于吉还是属于广义的道家人物的。《三国演义》中于吉的出现直接加速并且导致了孙策的死亡,并间接地影响了孙权继位和东吴政权由拓展到守城的态势转变。而这样一位关键的道家人物出现,纯粹是作者杜撰,与历史事实并不相符。据《三国志·吴书·孙破虏讨逆传》记载,孙策是被吴郡太守许贡的家客刺杀而死,与其他因素无关,而且孙策受的伤是重伤“至夜卒”8,根本没时间处理于吉的事件。但是小说的作者却偏偏在此等关键之处,无中生有、妙笔生花,插入一个名不见经传的道士于吉成为东吴政权由创业至守城的里程碑。这乃妙笔,虽为杜撰,却成为解读《三国演义》政治舞台更迭的分界线,足见作者写作的构思巧妙。
以上三人是小说中占篇幅相对较大的道家人物,而至于小说中出现的其他道家人物也是露相于行文叙述的关键之处。董昭在小说中出场只有短暂的三次,很容易被忽略掉。但这三次出场所言之语,乍听起来是平淡无味,细思量却不啻惊雷。受篇幅局限,不能在此将所有道家人物的出场位置予以详尽的论证。提纲挈领,这或许将为学生开拓了一个新的解读途径,帮助他们拿下这大部头的历史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