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中的读与悟

2019-10-08 07:35陈卓
科学大众·教师版 2019年2期
关键词:语文教学

陈卓

摘 要:语文教学是师生间一种心灵的交流,情感的对话。在新课标下,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增强阅读的兴趣,是语文教学的当务之急。语文教学离不开读,因为阅读是收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所以在教学中应该将读与悟相结合,让学生在读中悟,悟中读。

关键词:语文教学; 读中悟; 悟中读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9)02-068-001

一、关注文本,读中参悟

语言首先是一种精神现象,是人的情感升华,其次才是一种运用的技能。人一旦离开了语言,精神就没有寄托,就会失去自我。反之,对于语言的学习和把握,应该是一种心灵的进入,是一种精神的启动。只有这样,才能领会语言所蕴涵的意义,在此基础上才谈得上语言的交际运用。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该关注文本,读中参悟。

1.读中悟语言

语文教学是一个敞开的文本,具有生命的灵性。它有声、色、味、情感、厚度、力度与质感,可以容纳不同的见解。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沉入语言”,如何让学生真正“沉入语言”境界中呢?

以《春》教学为例,关于春的教学设计和教案可谓层出不穷,如何跳出别人的禁锢,设计适合自己的教学过程?

首先,我与学生一起回忆古文中描写春的名篇佳句,如:“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等,了解这些诗怎样抓住典型事物,从什么角度写春。

其次,让学生读《春》的原文,看看作者从哪个角度写春。通过点拨,学生不难发现,作者多次运用了听、视、嗅、味、触等,充分表达了自己对春的喜爱。

再次,通过对比突出两者的不同,品味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使文章语言生动、形象、具体的特点。

第四,再让一部分学生读,另一部分学生品悟语言。一篇美文佳作,与其由老师剖析得清清楚楚,倒不如让学生从自己的经验出发,去感悟、体验、再创造。欣赏优美精彩的语言,能够从中悟出作者用词的妙处,最终让学生明白,自己的词语运用一定要有品位,要让别人同样有鉴赏的余地。通过熏陶、积累、感悟,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感受力,真正达到在读中悟感情,在读中悟语言,悟出言外之意。

2.读中悟形象

为了加强人文教育,语文教材选了大量的文学作品,而文学是用形象来思维的。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是通过形象思维来完成的。对语言的感悟,实质是对形象的感悟。在语文教学中,我们除了引导学生与作品直接对话外,积极创设情境,引起学生主动学习,唤醒学生学习的需要,开启学生心智,挖掘学生潜能,使学生一方面善于表达自己,又能够真正理解对方,促进相互间的沟通。为此,在语文第三册《斑羚飞渡》教学时,我先画两座陡峭的山,让学生在理解斑羚飞渡的基础上,根据课文内容画出斑羚飞渡的示意图,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学生必须在真正理解原文的基础上,才能读中作画。其次,学生必须把有关斑羚飞渡的文字描述转化成头脑中的想象,才能在读中画文。经过这样的练习,不仅锻炼学生的想象力和领悟力,而且在读画结合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新能力。

在创设情境教学中,教师要从独霸讲坛的“独奏者”转变为“伴奏者”,从传递知识的“权威者”,变为学生思考的“激励者”。在诗词教学中,我摈弃传统教学中以教参为蓝本—讲到底的教学模式,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把内容演绎成一幅画,再请学生阐述这幅画的内涵。比如:李清照的《如梦令》、辛弃疾的《西江月》,学生在反复悟读的基础上创作出一幅幅赏心悦目的画卷。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和老师都受益匪浅。

3.读中悟原意

阅读不是对几条抽象干瘪的中心思想、人物形象、语言特色的记忆,而是一种与作者对话的过程。教师不是仅仅对课文从字、词、句、篇到语法、修辞、逻辑、文学常识,从情节、结构、线索到人物、环境、主题,给学生作徹底的“生理解剖”,而是应该引导学生在读中真正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尊重作者的观点,走进作者的世界,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和表达方式,从作品塑造的形象出发,尽可能理解作者创作的意图。我们也承认阅读教学的再创造、再加工,毕竟“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我们不能脱离文本去理解原意。如:《五柳先生传》教学中,教师应该先让学生品读作品,领悟字里行间所表达的意思:“娴静少言,不慕荣利。”还要引导学生去悟读创作的原意:“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二、以读促悟,反复品味

学习语文课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从课本走出来,进入到生活里,让他们把这些经验融合到自己的学习中。前面我们对课文的分析,其目的就是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方法。现在他们的方法有了,差的是对活生生作品的体悟。而面对学生在考试这个制度面前的不自由,没有更多的时间去阅读课外作品,我们应该先组织他们接触一定的文本,让他们在自己做主的心态下完成阅读。

以我的一次课外教学为例,是一篇《柳树》的短篇小说。内容写的是:母亲为了儿子的一生而宁愿像柳树那样,把每一片树叶甚至连根都给儿子做前行的燃料,当懵懂无知的儿子伸着索要的手一直成长到知道体谅母亲艰辛的时候,才发现母亲老得让他找不到孝敬的机会了。当然,原文没有这样直白,通篇都是用柳树和人之间的行为来表述的。用叶做柳枝,用枝作帽子,用根作房子。全文只在最后写到了一个无法行走的老妇人坐在一个坑旁,那个坑曾经栽过一棵柳树。孩子们一眼是不能看明白的。我先让孩子们初读全文,然后浅谈自己的体会,其间有一两个语文成绩不错的孩子谈到了与主题接近的话题,我心里暗自高兴。孩子们的注意力被吸引,就因这两个学生的效应,我稍加点拨,便让学生再读,再讨论,结果,主题很轻松的出来了。对后面的形象、语言等,孩子们已经很快能说出自己的见解了,效果非常不错。

总之,教学中把读与悟有机结合,不仅能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而作为教学实践者有必要在课堂上实践新课标的要求,教学中的读是关键,悟是灵魂。在读中品、在读中悟,从而提升人生的境界,最终实现各自的主体性价值。读是生命的活动,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让读充盈学生的思维和心灵,让悟成为他们人生的新体验。所以在教学中,让学生在读中悟,在悟中读,从而提高语文的素养和能力。

猜你喜欢
语文教学
分组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语文教学要在不断的反思中成长
语文教学中对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
打造务实、创新、高效的语文课堂
绽放诗意的语文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语文教学中因势利导渗透德育探究
高年级古诗词教学艺术之我见
精心设计:培养语文兴趣的土壤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