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雪姣
摘 要:“本真”课堂是以学生的实际发展为起点,除去花哨的“外衣”,撇去虚假的“浮沫”,使课堂真实,有效,通过各种方法让孩子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本文从“真实”课堂,“朴实”课堂,“扎实”课堂三个方面阐述,如何为孩子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关键词:本真课堂; 数学活动; 积累经验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9)07-033-001
“本真”课堂是指用科学的方法,引导学生崇尚科学,学习真理,追求个性发展。“本真”课堂的教学是充满智力挑战,益人心智的课堂。杜威认为:“一盎司经验胜过一吨理论。” 在数学教学中,老师经常在课堂上会设计学生活动,为了让孩子轻松、愉快地掌握数学知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在本真课堂中我是如何进行教学的。
1.“真实”课堂走进生活
“本真”课堂,首先应该是真实的课堂,应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学生的实际为本,以真实的教学为本,还原课堂的真实与灵动,追求有效的课堂。国家推动新课程标准以来,素质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目前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方式也在不断发生改变,但在实践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我认为本真课堂应尽可能减少各种虚饰,以便还原出真正意义上的教学,不慕虚名,但求实效。
例如苏教版三年级下册,认识千米和吨,教学例1时,出示例题图后,我提出问题:沪杭铁路的全长是180( )大部分学生凭生活经验知道答案是千米,这个时候追问为什么沪杭铁路的长度要用千米作单位,这样的追问可让学生初步感知以前所学的长度单位不能用了,需要新的长度单位,为了体验1千米到底多长,我带学生去操场沿着跑道直边走了100米,让学生记住100米的长度,再继续带着学生走这样的10个100米。让学生感受到1000米的长度。信息技术时代,电脑,投影仪,电子白板等设备的使用,给我们的课堂带来了很多的优势,同时,也使得我们的孩子缺乏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本节课,我让学生在丰富的操作活动中,建立1千米这个长度单位的直观感觉,在实践活动中,让学生学会积累与查找资料,对数学知识加深理解。
2.“朴实”课堂锤炼思维
“朴实”词典里的解释就是质朴踏实,还有平淡、自然的意思。我认为本真课堂应尽可能减少各种虚饰,以便还原出真正意义上的教学。本色的课堂,就意味着课堂教学应当是平实的和常态的。
例如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教学“容量”第一课时,我分两部分教学,第一部分是取两个大小明显有区别的容器教学,提出问题哪个可以装得更多?教学生用规范的数学语言“容量”这个词来说一说容器容量的意义,即:容器所能装的液体的多少,就是它的“容量”。第二部分我拿两个差不多大的容器进行教学,先让学生猜一猜,当有分歧时,引导学生探讨用什么方法来验证刚才的猜想?此时学生凭借生活经验说出,可装水倒一倒。这时,我会和孩子们一起进行实验,得出结论。第三部分教学,我是通过视频观看用同一水壶装满水后,小红家的杯子可以倒5杯,小明家的杯子可以倒4杯。让孩子们凭借生活经验和观察,得出因为倒的杯子可能有大有小,用它来比是不合适的。让学生发现容量的大小不能简单地从数字上来判断,要用一个统一的标准来衡量。顺其自然我就引出本课的教学内容:认识“容量”。通过朴实的操作,我一步一步让孩子们的思维得到锤炼。
3.“扎实”课堂提高能力
在有限的时间内教师通过正确引导,学生合理操作,探究或验证发现数学知识,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同时也让数学课堂达到最佳的教与学的效果。教学细节犹如音符,在美妙的乐章中每个音符都充满着无穷魅力。因此从细微处发现精彩,对教学细节不断地关注与总结。孩子的成长离不开“扎实”的课堂,在课上孩子们活动经验的积累是手脑并用的过程,培养孩子们数学方面的各项能力尤为重要。
例如在四年级数学找规律一节课中,利用国庆节公园、街道上的盆花、彩灯和彩旗。让学生说一说都有什么发现,说一说排列的规律。根据盆花的摆放规律,让学生思考继续这样摆,从左起第9盆花会是什么颜色,第10盆花会是什么颜色。先猜一猜,再验证,并且说一说理由。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待大多数学生有想法后,再组织学生交流,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预测学生会出现以下三种方法:画图、列举、计算。追问左起第25盆花是什么颜色?第100盆呢?让学生发现计算方法的优点。接着,继续学习彩灯、彩旗的规律。最后,让学生寻找大自然中像这样周而复始不断循环的现象。(日出日落,潮涨潮落,月圆月缺,春夏秋冬……)整节课扎扎实实学习,提高学生学习分析比较的能力。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本真课堂不仅仅是一种知识与思想的授受过程,还应该是人生中的体验,是人生中的历程,应该是创造出生动活泼、富有生气的形式,激发和解放儿童的思维,小心地呵护每一个生命的成长,在课堂中实现教学的目标,挖掘学生的潜质,丰富学习的品质,获得更高的教学效果。
參考文献:
[1]张奠宙,等.《数学教育学》,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1年
[2]林六十,等.《数学教育改革的现状与发展》,武昌: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7年
[3]吕月霞.杜威的从做中学之我见[J]教育新论,20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