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美芳
【摘 要】在数学活动中,“操作法”是幼儿探索知识,寻找知识之间联系的有效方法,这是一个引导幼儿探索的过程。这个过程幼儿必须动手动脑。因此,在数学活动中,教师必须更好地运用“操作法”,发挥幼儿的主体性,使“操作法”发挥最佳效果。
【关键词】数学活动 操作法 感性认识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12.192
在数学活动中,“操作法”是幼儿探索知识,寻找知识之间联系的有效方法,这是一个引导幼儿探索的过程。这个过程幼儿必须动手动脑。因此,在数学活动中,教师必须更好地运用“操作法”,发挥幼儿的主体性,使“操作法”发挥最佳效果。那么如何让数学操作活动发挥它的有效作用呢?
一、注重操作活动的游戏化,让幼儿在主动探索、操作中获得知识
《指南》指出:“游戏是对幼儿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形式,应因地制宜地为幼儿创设游戏条件(时间、空间、材料)游戏材料应强调多功能性和可变性。”
如学习数字1-6,在幼儿进行操作,感知数字与数量的关系。我为幼儿准备了数字积塑及动物卡片,让幼儿玩“掷玩具骰子”的游戏,在一个拼成正方形的积塑上贴上1-6的数字,幼儿掷骰子,上面是数字是3,就找3的动物卡片,是2的就找2的动物卡片,每一次掷出的数字不同,动物也就不同,幼儿对此活动非常感兴趣,个个都不厌其烦,投入地反复操作、练习。为了满足幼儿的求知欲,让他们觉得学有所能,学有创新,教师应注意不断调整、补充操作材料,由始至终都有给以幼儿新鲜感,如增加花朵的拼图、花蕊用数字,找出与数字相配的动物卡片拼花瓣,这些生动有趣的活动,使幼儿在操作活动中他们都表现得精神集中、思维活跃,积极探索,轻松愉快地获得了知识,使孩子对数学活动产生了更大的兴趣,更主动地学习。
二、注重操作活动的实效性,提高幼儿对数学的感性认识
不要认为幼儿动手就算操作,必须深入研究教材和幼儿实际水平,精心设计活动。注重其实效性。如学习“7”的组成,活动中教师为每个幼儿准备了7 粒石子,教学时,要求幼儿先数一数共有多少石子,再把石子分成两部分,试试有多少分法?幼儿兴致勃勃地开始来操作,还未等幼儿完全分好,教师已请幼儿回答结果,教师虽说让幼儿操作但不给幼儿提供充足的操作时间,这样操作只是走过场而已。教师可设计成如:准备7种物品(1)按大小分,可分成1和6、6和1;(2)按颜色分,可分成2和5、5和2;(3)按形状分,可分成3和4、4和3;教师让幼儿操作时,应进一步提出要求,你是怎么分的?想一想,还可以按什么分?这种描述尽管只是对感性认识的描述,但它却是形成概念和判断的基础。所以在设计操作时,教师应紧紧围绕教学要求,来规定操作程序和规则,设计操作的步骤及需要幼儿观察和思考的问题。幼儿只有通过比较观察才能抽象出分解组成,给幼儿充足的时间,让幼儿来操作也是保证操作成功的重要条件。
三、在操作活动中,教师要细心观察、及时指导
《指南》指出:“教师应根据幼儿的实际经验和兴趣,在游戏过程中给予适当指导,保持愉快情绪,促进幼儿能力和个性的全面发展。”幼儿在独立进行操作活动时,客观上为教师观察幼儿如何活动提体了条件,并从中得到信息反馈。此时教师应根据幼儿的学习情况给予不同的指导,如采用新学具时,教师则以参与者的角色与幼儿一起操作学具,耐心传授玩法和规则,使幼儿掌握玩的要领;如动手操作时,帮助、引导他们达到操作目的,且以启发为主。在操作活动中,教师的指导不仅要面向全体,又要细心观察,对那些有困难又比较内向的幼儿,应给予及时的鼓励和具体的帮助,通过教师的语言及动作给予适当的指导,让幼儿树立学习的自信心,排除畏难情绪,从而积极投入活动,使每个幼儿达到目的,在不同基础上得到提高。
通过一系列有趣的活动、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大增,思维的积极性有了明显的提高,在活动中敢学、敢做、敢想,培养了幼儿与他人的合作精神。同时也提醒我们教师应打破以往“我教你学”的教学常规,应充分挖掘幼儿的学习潜能,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交给幼儿一把学习的“金钥匙”,让孩子们自己去打开知识的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