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服务外包专业人才素养培养研究

2019-10-08 07:47陆红娟
科学大众·教师版 2019年1期
关键词:服务外包人才培养

陆红娟

摘 要:新时期对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服务外包专业同样面临着转型、深化改革等问题。和其他专业一样,服务外包专业人才培养首先面临的问题是为谁培养和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的问题。

关键词:服务外包; 人才素养;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9)01-146-002

1.新时代、新商业背景下服务外包人才培养面临的新要求

党的十九大开启了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历史新征程。“新商业时代”是目前一个非常热门的高频词汇,在这个新时代,出现了大量的新事物,新理念,对传统的一切形成了较大的甚至是颠覆性的冲击。职业教育必须服务于产业发展,这两年我们高职高专理论界也非常应景地提出了一个新的概念“新商科”。服务外包专业跟这个新概念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交叉,同样也面临着转型、深化改革的问题。我们培养出来的人才能不能适应新形势的发展,是我们必须积极面对的一个问题。

和其他专业一样,服务外包专业人才培养首先面临的问题是为谁培养人才和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的问题。笔者认为首先需要在政治素养、传统文化素养、国际视野、职业素养和法律道德素养等方面努力做足文章,然后才是去考虑专业技能等的问题,否则就偏离了方向。当然在这个过程当中如何体现服务外包的办学特色,也是需要考量的。

2.服务外包人才培养的几大核心问题

2.1政治素养的培养是核心问题,必须放在特别重要的位置

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12月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我国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尤其是在新媒体、自媒体广泛应用的情况下,要切实提升学生的政治鉴别能力,抵御不良思想道德倾向的侵袭。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是要对马克思主义进行广泛的网络宣传,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要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宣传教育,避免刻板,让广大学生乐于接受,便于达到传播正能量和弘扬主旋律的目的。

其次,要抓好高校思政队伍建设,切实巩固意识形态教育阵地。如果教师自身的信仰不够坚定、认识不够深刻、知识基础不够扎实就容易出现一系列的问题,平时必须抓好一线教师的业务学习工作,既要不断汲取新的知识养分,同时又要认真吸收、消化经典;既要熟悉传统,又要适应国内外形势的发展,与时俱进,提高警惕。这个队伍不仅包括专任教师,还应该包括辅导员、团委等政工干部教师。抓好了,才能真正发挥传帮带的作用。

再次,要顺应潮流,调整教育教学的方法。新媒体时代,海量的网上信息给教师提供了广泛的素材,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尊重事实,脚踏实地的研究和探索,及时调整和更新教学方法,真正做到与时俱进。

最后,要用心建设自媒体阵地,充分发挥主动性。新媒体的发展已经是大势所趋,除了拥抱别无他法,作为高校教师要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优势,在工作思路上进行创新、优化,以便让自媒体更好地发挥作用。要更多选择微信或者QQ等,密切关注学生的思想动向,当好领路人。

2.2提升学生的国际视野也是贯彻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重要一环

作为国家的顶层战略,“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目前已经取得了不小的成就。而我们的职业教育作为国家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任重而道远。这给我们的教育提出了新的课题,必须更加注重学生国际视野的培养。从专业设置到人才培养方案、再到实训条件等都要认真考量。这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外语素养的培养。外语作为人际沟通的重要工具,不能再局限于原来的听力、閱读、写作等,同时要加强外语文化素养的培养,包括地方文化、礼仪风俗的介绍。另外,小语种是否可以作为选修课在高职院校增加开设也是刻不容缓的问题。

结合到具体的服务外包行业,无论是ITO,还是BPO,或是KPO,也都面临着外语过关的问题,否则直接影响到服务外包人才培养的特色和质量。这都是我们下一步进行人才培养方案修订需要考量的问题。当然涉及国际视野这个概念很大,由于篇幅关系,这里不再赘述。

2.3培养学生的互联网思维,适应不断变化发展的新形势

“互联网+”还是“+互联网”这两个概念之争显得意义不大,但是用互联网思维来武装学生的头脑却是不可回避的。互联网思维就是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科技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对市场、用户、产品、企业价值链,乃至对整个商业生态进行重新审视的思考方式。互联网的思维应该贯穿于整个人才培养的各个阶段,让学生学会用互联网思维的方式发现、探讨并解决问题。95后的大学生普遍对互联网不再陌生,应该也更容易接受这种思维方式,所以更多的是做好引导工作。

2.4加强对学生传统文化的熏陶和培养,给学生一个幸福完整的人生

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联合下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指出,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按照一体化、分学段、有序推进的原则,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于启蒙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各领域。推动高校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修课,在哲学社会科学及相关学科专业和课程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实施中华经典诵读工程,开设中华文化公开课,抓好传统文化教育成果展示活动。

目前在高职院校,真正重视对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学校可谓凤毛麟角,我们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如果学校的一把手领导是文科出身的,往往比较重视对学校传统文化课程的建设,如果学校的一把手领导是理工科出身,可能相对就没那么重视。我校就进行了很好的尝试,开发了《弟子规与服务外包职业素养》的课程,把传统文化的精髓和现代的服务外包素养进行了有效的结合,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再比如说这两年比较热的“工匠精神”,其实就可以很好地和中国的传统文化进行有机结合,这样也更生动,便于学生理解。另外,教学的方式可以多样化,既可以采取传统的课堂教育方式,也可以增加第二课堂,把传统文化教学融入到学生的课余生活当中。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山东劳动职业技术学院开设的《人文经典诵读》课程,形式活泼,深受广大学生的喜爱,并获得山东省省级教育成果奖。

2.5完善学生的职业素养教学体系,力争与专业教学体系相得益彰

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指出的:“教育不仅仅是为了给经济界提供人才:它不是把人作为经济工具,而是作为发展的目的加以对待的。”黄炎培先生早在1917年就曾提出职业教育的三个目的:“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一也;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二也;为世界、国家增加生产力之准备,三也。”作为一种教育类型,促进人的全面、可持续发展是职业教育的基本功能与价值体现。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人的全面发展概括起来可以分为三层含义,一是强调个体发展的全面性,即人的个性的所有方面都不能被忽视和轻视,二是强调个体发展的自由性,即每个人都能自由地按照自己的目的、愿望去表示自身个性的魅力和丰富性;三是强调人的各种潜能本质获得最充分的发掘,成为自身的主人。

高职院校作为职业教育的主要承担者,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目标,促进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是实现其服务经济社会功能的前提和基础。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需要全面发展的教育,前者是目标,后者是手段;前者是对人的发展的总体要求,后者是教育的诸方面。然而在高职教育中,依然普遍存在着重知识轻道德、重技能轻人文、重就业轻职业发展性的倾向,更加注重社会本位的教育功能,而相对忽视人本位的教育价值,形成了工具理性的教育,而非“人”的教育。在我国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新时期,社会对高素质技术人才的要求不仅仅体现在高超的操作技能上,还体现在高尚的职业道德、健康的人格等方面。高职院校不仅仅要培养学生的卓越技能,更要成就学生的精彩人生。

职业素养教育主要包括職业意识、职业行为和职业成长等几个方面,跟专业教学体系并不是相互矛盾的,而是相辅相成的,两者都不可偏废。

2.6培养学生的法律道德素养,重建公民文化

建设和完善法律制度是建设法治国家的重要任务之一,同时要积极倡导、重建公民文化,以便促使更早建立法治秩序。要培养学生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意识,同时要积极提升自身的公民素质,明确意识到自身进步和社会进步的关系。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们的公民素养相对还比较落后,法治意识也比较薄弱,因此在人才培养过程当中要特别注意加强学生这方面素养的培养,尤其是在互联网时代,法治的内涵更加广泛,更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落到实处,让学生在学习和生活当中身体力行,“有所为,有所不为”。

3.对服务外包相关专业人才培养的几点建议

鉴于以上几个方面的认识,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服务外包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订和优化。

3.1关于公共基础类课程教学阶段

思想政治教育类课程和外语类课程不是应该被削弱,而是加强,传统文化类课程也应该得到足够的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类课程改革的力度可以再大一点,增加案例教学的比例,真正要实现线上线下相结合,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优势互补,目标是让学生真正从内心深处对相关课程感兴趣,这样才能提升教学效果。外语类课程也同样如此,大多数高职学生的外语起点较低、基础较差,更要注重学生外语素养的培养,而不是一味地为了追求考级的通过率。把外语和外国文化真正有机结合起来,相信会让课程更生动、更活泼。传统文化类课程可以根据学校特色进行开发,而不必拘泥于某一种。如商科类专业可以开设老字号文化、会计文化、商业文理伦理等课程。还可以借助社团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在全国一些高职院校都有了不错的尝试。

3.2关于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阶段

专业基础课笔者觉得改革的力度必须再大一些,除了开设服务外包概论这种通识类课程,还可以加开一些时代性较强的课程。比如BPO专业可以开设大数据、互联网金融等相关的课程,贴近现实生活,同时又要力求通俗易懂,避免晦涩,这样才能真正对提升学生、完善学生有帮助。当然,这对我们的师资配备、课程改革等也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甚至可以效仿本科985名校的一些做法,大一阶段就只传授基础类课程,等大二再根据学生兴趣进行专业选择。受学生欢迎的专业、课程就保留,不受欢迎的就逐步淘汰。专业核心课程体系合理明晰,注重课程群不同课程之间的相互呼应。要努力加强课程的立体化开发,同时积极利用现代计算机网络技术,让课程资源更丰富,更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

3.3选修课、实训课程阶段

首先要正视选修课的重要性。选修课不是走过场、应付,选修课应该是对前面两种课程的有效补充,因此,要在课程设置、师资配备等方面进行认真研究,而不是随意作为,“乱点鸳鸯谱”。课程设置要立足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习惯和道德情操,抑或是必备的专业技能,在高职园区内要实现“课程共享,学分互认”,实现校际间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让学生可以感受到不同的环境、不同的氛围,体检到不同的文化。

无论是校内实训,还是校外实训,都要避免形式主义,这是最要不得的。与其走形式浪费时间,不如把时间挤出来多学习一点职业素养方面的知识。这么多年来,大多数用人单位达成的共识就是实际操作技能是可以在短时间内快速习得的,但是学生的职业素养却是很难在短时间内“速成”的,而这恰恰也是最让用人单位头疼之处。比如说高职毕业生首次就业后跳槽的几率偏高,比如说在实际工作中普遍缺乏团队合作精神等,这些都是需要在学校教育阶段通过较长时间潜移默化去感化和培养的,而这也恰恰是目前高职教育普遍缺失的,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总之,在目前大环境下,如何加强服务外包专业内涵建设、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最重要的课题。我们既要面向地方产业升级,主动对接、调整专业设置,也要依托行业,努力培养出更加适合产业发展的新型服务外包专业人才。这既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也是我们的立身之本。在全国大力推进“优质校”建设的大背景下,我们同样需要认真审视、诊断我们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积极探索求提高,稳中求进求发展,在不断地自我否定中把教学改革工作推向深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我们一定要按照立德树人的总体要求,在教书的同时把育人放在首位,把学生的思想品德、技能发展统一起来。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商务部.关于加强服务外包人才培养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若干意见(教高[2009]5号)[Z]200

[2]杨宜,傅巧灵,韩莉.我国高校金融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研究[J]北京教育:高教版,2012(05)

[3]鲍泓,周华丽,沈洪.服务外包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以北京联合大学为例[J]中国高教研究,2013(07)

[4]王振辉,王振铎,谢膺白.软件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4(13)

[5]陈业斌,李颖.对高校软件外包人才培养几个问题的思考[J]计算机教育,2010(7)

猜你喜欢
服务外包人才培养
河北承接京津服务外包产业转移研究
服务外包如何影响企业知识吸收能力与绩效?
扩大生产性服务业外包促进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
城管服务外包引出城管权力扩大问题分析
基于贸易转型背景下的大连服务贸易发展对策研究、
速录专业 “三个一” 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