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白颖 龚宏富
【摘要】 不同于财务收支审计等其他审计方式,绩效审计的重点在于对支出资金的使用绩效进行评价。文章基于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提出高等职业教育财政支出绩效审计的目标,构建了以支出效果为导向的评价指标体系。
【关键词】 绩效审计;财政支出;高等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 F23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5812(2019)15-0062-03
一、引言
近年来,我国高校规模不断扩大,国家对教育的投入逐年增加,其使用情况也受到社会公众的持续关注。长期以来,政府一直将教育经费的规模、各级教育生均教育事业费支出及年增长率等作为关注的主要内容,每年向社会公布。但是对这些大额资金的使用效果却少有评价。在分配教育事业资金时,存在着财政资金拨付和使用上的权责脱节,客观上造成了许多地区高校的教育资金争夺战,而忽视了资金的使用绩效。一些高校不是从项目的需求出发,而是为了争夺资金,盲目地申请项目,使用过程中不计成本、不讲效益,从而形成财政资金紧缺和浪费并存的现象。因此,必须对高等教育经费的使用开展绩效审计。
近年来,我国对高等教育经费使用的绩效审计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但主要是针对普通高等教育。实际上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教学体系、师资建设等方面存在着较大差别。普通高等教育是进行学科教育,而高等职业教育是职业岗位教育,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教育科研方面,普通高等教育以课堂学习为主,实践环节是为了更好地掌握理论知识,而高等职业教育在理论学习的同时更注重职业技能的训练,强调校企合作共同培养高级技能型人才。普通高等教育对师资的科研要求远远高于高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对师资不仅要求较高的专业理论知识,更要具备较强的专业技能。所以对这两种不同办学体制的教育财政支出绩效应当采用不同的评价体系。
二、高等职业教育财政支出绩效审计目标
(一)总体目标。绩效审计的重点在于考察资金使用的经济性、效果性和效率性,这也是高等职业教育财政支出绩效审计的总体目标。经济性是指在保证提供的产品或服务符合质量要求的前提下耗费最少的资源。效率性是指对资源的充分利用程度。效果性是指目标的实现程度。对高等职业教育财政支出来说,经济性是指履行了高等职业教育职能时,各项经费的开支结构是否合理。效率性是各类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和使用效果。效果性则体现在办学的预期目标是否实现,具体表现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在三个总体目标中,效果是核心,讲求经济性和效率性需要以效果性实现为前提,如果不能达到预期目标,经济性和效率性再好也毫无意义。因此在绩效审计评价中应当实行以效果性为主导的综合评价。
(二)具体目标。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是高等职业教育财政支出审计评价的总括和概念性的目标,必须要有细化的具体目标来一一实现。
高等职业教育的财政支出是一个过程,包括财政资金的投入、支出、产出几个阶段并不断循环。高等职业教育的投入是指为了保持高职院校正常运行所需的资源,包括人力、财力、物力。在投入阶段绩效审计的具体目标可以定义为“以最合理的经费結构、较少的财政资金获取高职院校所需的各项资源”。支出阶段的具体目标为“各种资源的合理及有效利用”。教育的产出是人才培养、教育科研和社会服务三类职能的实现。其中,最重要的是人才培养和教育科研,社会服务是在前两项职能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服务效果也受其实现程度的制约。因此,产出阶段具体目标在于人才培养和教育科研的效果性。
三、高等职业教育财政支出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
按照高等职业教育资金投入、支出、产出这几个阶段,本文构建了高等职业教育财政支出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见下页表1)。各评价指标具体说明如下:
(一)经济性目标的评价。
1.财政性教育经费乘数。财政性教育经费乘数=当年教育经费总收入/当年财政性教育经费收入,该指标能够说明高职院校以财政性资金获取全部教育资源的能力。
2.当年银行借款平均余额。当年银行借款平均余额=[n=011][(xn+xn+1)/2]。其中,X为月末银行借款余额。
3.当年银行借款占教育总经费收入比重。当年银行借款占教育总经费收入比重=(当年银行借款平均余额/当年教育经费总收入)×100%。
4.当年偿还银行借款利息支出占教育经费总支出比重。当年偿还银行借款利息支出占教育经费总支出比重=(当年偿还银行借款利息支出/当年教育经费总支出)×100%,该指标从侧面反映了学校面临的财务风险的大小。
指标2至指标4也从另一方面反映了学校获取教育经费的能力。指标值越大,说明学校以借款方式获取资金的能力越大,但是财务风险也越高。对这些指标的评价应当参考当地其他学校同一发展时期的平均借款水平。
5.公用经费占教育经费总支出比重。公用经费占教育经费总支出比重=(当年公用经费支出/当年教育经费总支出)×100%。
6.人员经费占教育经费总支出比重。人员经费占教育经费总支出比重=(当年人员经费支出/当年教育经费总支出)×100%。
7.基本建设投资占教育经费总支出比重。基本建设投资占教育经费总支出比重=(当年基本建设支出/当年教育经费总支出)×100%,这里的基本建设投资不包括建筑物的日常维修维护及小型仪器的购买支出。
8.人员经费与公用经费比例。人员经费与公用经费比例=当年人员经费支出/当年公用经费支出,该指标也可以与衡量结果的指标一并考核,说明在一定结果水平下的人员效率。
9.教学经费占公用经费比重。教学经费占公用经费比重=(当年教学经费支出/当年公用经费支出)×100%。
10.科研经费占教育经费总支出比重。科研经费占教育经费总支出比重=(当年科研经费支出/当年教育经费总支出)×100%。
11.图书资料购置费占公用经费比重。图书资料购置费占公用经费比重=(当年图书购置费/当年公用经费)×100%,这里的图书资料既包括纸质书籍、报刊等资料,也包括学校购买的各类电子资源。
12.设备购置费占教育经费总支出比重。设备购置费占教育经费总支出比重=(当年设备购置费/当年教育经费总支出)×100%。这里的设备购置是指高职院校购买的用于教学所需的各类仪器、设备等,不包括学校作为固定资产投资而购买的设备。
指标5到指标12说明了高职院校的各项教育经费支出结构。在审计实践中,可以对上述指标使用连续几年的数据进行考核,在一个较长的时间段内发现高职院校更多地将资金用于哪些方面,配置是否合理。
(二)效率性目标的评价。
1.万元财政投入培养学生数。指每一万元的财政投入所能培养的学生人数。万元财政投入培养学生数=(当年平均在校生人数/当年财政性教育经费总收入)×100%。其中,当年平均在校生人数=[n=011][(xn+xn+1)/2],X为月末在校生人数。如果学生人数每月变动不大,可以采用年初在校学生人数与年末在校学生人数的算术平均数来计算。这里的在校生指学校招收的全日制国家统招的在校学生,学校举办的各类培训班的学生不包含在内。该指标是利用投入-产出原理反映财政性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率,数值越大,说明能用越少的财政资金培养越多的学生。
2.万元财政投入产出科研成果数。指每一万元的财政投入所能产出的科研成果数量。万元财政投入产出科研成果数=(当年科研成果数量/当年财政性教育经费总收入)×10 000。该指标应当对科研成果规定一定的级别。比如发表论文的刊物应当为核心期刊,出版的专著应当是出版社正式出版,不包括课堂教材、翻译作品及文学作品等。
3.专任教师平均科研经费。专任教师指专职从事教学、科研工作的人员,行政管理岗位兼职授课的人员不计算在内。专任教师平均科研经费=当年科研经费收入/当年专任教师平均数量。
4.生均财政性教育经费。生均财政性教育经费=当年财政性教育经费总支出/当年在校生平均人数。
5.生均图书资料购置费。生均图书资料购置费=当年图书资料购置费/当年在校生平均人数。图书资料购置费里不仅包括纸质图书、期刊等资料,还应当包括电子资源,如知网及各类数据库等的购买支出。
6.生均设备购置费。设备购置不包括学校作为固定资产投资而购买的设备。生均设备购置费=当年设备购置费/当年在校生平均人数。
7.生均人员经费。生均人员经费=当年人员经费支出/当年在校生平均人数。
8.生均公用经费。生均公用经费=当年公用经费支出/当年在校生平均人数。
上述几个生均指标的结果应当与同类型的学校进行横向比较,并且可以有多重考核口径。比如生均教学经费、生均行政费用支出等,在审计实践中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选择。
9.专任教师占全校教工比例。专任教师占全校教职工比例=(当年专任教师平均人数/当年全校教职员工平均人数)×100%。专任教师的平均人数与全校教职工的平均人数均为年初人数与年末人数的算术平均。全校教职工不包括学校临时聘用的人员。该指标反映了学校人力资源的结构。
10.学生人数与专任教师人数比例。学生人数与专任教师人数比例=当年在校学生平均人数/当年专任教师平均人数。在校学生平均人数与专任教师平均人数的含义及计算方法均同前。该比例越高,表明专任教师的资源利用越充分。但是,若指标过高,会造成教师工作量过大,教学质量也会受到影响。在实践中,应当根据高职院校的性质在同类院校中横向比较。
11.学生人数与行政管理人员人数比例。学生人数与行政管理人员人数比例=当年在校学生平均人数/当年行政管理人员平均人数。该指标与指标10为互补,二者之和应该等于1。
12.专任教师平均每周课时数。专任教师平均每周课时数=当年专任教师全年教学总课时数/(当年专任教师平均人数×年教学周数)。专任教师平均人数的计算同前述涉及指标。该指标反映了教师的工作效率,是一个相对指标。
13.紙质图书借阅率。纸质图书借阅率=(当年全年图书借阅数量/当年馆藏图书平均数量)×100%。如果学校里的图书每月变化不大,在计算馆藏图书平均数量时可以采用年初馆藏图书册数与年末馆藏图书册数的算术平均数。如果每月的图书数量变化较大,则最好采用每月馆藏图书的加权平均数来计算,即:[n=011][(xn+xn+1)/2],X指月末馆藏图书册数。
14.生均纸质图书借阅数量。生均纸质图书借阅数量=当年全年图书借阅数量/当年在校学生平均人数。
指标13和指标14结合起来既反映了馆藏图书的利用效率,也说明了购置图书的质量。纸质图书借阅率高,说明学校购置的图书质量越高,教育经费中用于图书资料的购置越有意义。
15.电子资源使用率。电子资源种类多,形式多样,对于电子资源使用率的计算远比有实物形态的图书使用率要复杂得多。具体可以参考图书馆的考核情况来具体分析。
16.教室使用率。教室使用率=(当年全年教室实际使用课时数/当年全年教室可使用课时数)×100%。
17.实验室使用率。实验室使用率=(当年全年实验室实际使用课时数/当年全年实验室可使用课时数)×100%。
(三)效果性目标的评价。
1.首次就业率。指每年6月底毕业生的就业比例,首次就业率=[(当年毕业生总人数-未就业毕业生人数)/当年毕业生总人数]×100%。首次就业率中包含了虽然未就业,但是当年进一步升学的毕业生,对于高职院校来说,主要指专升本这个途径,但数量较小,不再另行统计升学率。该指标说明了高职院校培养学生的质量,即所培养的人才满足社会需求的程度。
2.每百名学生校外获奖人数。每百名学生校外获奖人数=(当年学生校外获奖人次/当年在校学生平均数)×100。选用校外获奖是因为学生的校外获奖难度相对来说比校内更大,更能体现出社会对学校培养学生的认可程度。
3.每百名学生取得专业证书人数。每百名学生获得专业证书人数=(当年获得专业证书人次/当年在校学生平均数)×100。由于高职院校是以培养高水平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因此学生在校内的学习阶段是否能取得相关的专业证书,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效果。
4.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满意度。这个指标的获取必须依靠专业调查机构的调查数据,否则无论是以高职院校或审计人员一己之力都难以做出公正、准确的结论。
5.年专任教师平均核心期刊论文数量。年专任教师平均核心期刊论文数量=当年核心期刊发表论文数量/当年专任教师平均数。当年核心期刊发表论文数量只包含专任教师作为第一作者所发表的论文,第一作者以外的不予计算。之所以这样规定是因为第一作者是整篇论文的主导与核心,而且这样也会避免论文统计的重复计算。
6.年专任教师平均省部级(含)以上课题数量。年专任教师平均省部级(含)以上课题数量=当年省部级(含)课题结题数量/当年专任教师平均数。该指标选用当年顺利结题的数量,不包括延期结题以及未结题的课题数。
7.科研成果获奖率(获专利比率)。科研成果获奖率=(当年获各类奖励成果数量/当年科研成果总数量)×100%。
8.省级(含)以上优势专业占学校总专业比率。省级(含)以上优势专业占学校总专业比率=(当年末优势专业数量/当年末专业总数量)×100%。
9.省级(含)以上精品课程占全部课程比率。省级(含)以上精品课程占全部课程比率=(当年末精品课程数量/当年末开设课程总数量)×100%。
指标6至指标9中的课题、科研成果、优势专业及精品课程均按照获得的级别高低进行系数折算。
10.论文被引用次数。指当年以学校内教工为第一作者发表的论文被引用的次数合计。它说明了科研成果满足社会需求的程度。
11.科研成果转化率。科研成果转化率=(当年对外转让的科研成果数量/当年科研成果总数量)×100%。对外转让的科研成果数量指已签订正式转让合同或者由国家相关部门采用,或者自行组建实体并开发使用的科研成果。
12.为社会服务取得收入占科研经费比重。为社会服务取得收入占科研经费比重=(当年为社会服务所取得总收入/当年科研经费支出)×100%。高职院校利用自己的科研成果为社会进行服务并取得相应收入,与科研支出相比反映了科研成果转化的经济效益。
13.举办国内外学术会议次数。指當年高职院校举办学术会议的次数,根据会议级别的高低进行相应的系数折算。它反映了高职院校在国内外的综合影响力,是学校发展的综合成果体现。
14.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次数。指当年高职院校参加省部级以上学术会议的次数,根据会议级别的高低进行相应的系数折算。
15.社会满意程度。该指标是一个定性指标,同用人单位满意程度一样,必须以专业调查机构进行专业调查的数据为依据。它说明了社会对高职院校办学职能实现的总体评价。
总而言之,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中很大一部分资金都是国家投入的,通过资金使用的绩效审计,充分发挥监督与激励的双向作用,不仅可以使教育资金得到有效配置并获得最大使用收益,还可以促进高校资源整合,为推动高等职业教育的长远发展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持和决策依据。X
【主要参考文献】
[ 1 ] 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署.国家审计准则[S].2011.
[ 2 ]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S].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