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斯斯 余嘉旎
摘 要:精准征兵的试点,对高职院校国防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校要积极开展军民融合背景下的国防教育,全面提升学生的国防意识,落实好兵役法,让更多的学生投身到军营中。以国防教育走进专业课堂为切入点,结合我院汽车营销与服务高水平专业的教学现状,探究国防教育渗透入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从而为高职院校国防教育教学和管理的发展做出贡献。
关键词:军民融合;国防教育;高水平专业
一、高校国防教育现状
目前我国高校开展国防教育的方式主要有:对大一新生进行2~4周的军训,在大一新生中开设军事理论必修课,同时高校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开展国防知识讲座、国防知识宣传和国防知识竞赛,参观国防教育基地等活动。经过长期的实践,大学生国防观念和国防意识有了较大提高,但和高校国防教育目标仍存在差距。
目前我国高校国防教育的不足之处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国防教育教学模式成就和僵化,内容体系难以与时俱进;
当前高校的国防教育模式大都由军事训练和军事理论课两部分组成。军事训练由专门的教官进行指导,训练的内容一般限于正步走、齐步走、军姿训练等固定的军事动作,部分高校也涉及消防安全演练和寝室内务检查。高校军事理论课的教学一般采用大班授课的模式,对教学内容的确定比较随意,往往与授课教师的个人兴趣和知识积累有关。有时只是简单地组织学生观看军事电影,但没有对学生开展有效的思想教育工作
(二)大學生对国防教育认可度低,接受国防教育积极性不高;
高校国防教育并不是作为一门学科而是作为一门必修课来建设,因此国防教育相关课程的地位缺乏足够的保障,课程建设落后,主要表现为教学内容匮乏,知识体系陈旧。军事理论课内容一般都是授课教师根据个人喜好和自身知识储备来选取,缺少大纲和严格评价体系的约束,授课内容缺乏系统性和全面性。很多大学生把军事理论课看作一门为了获得学分的必修课,并未给予足够的重视,从而导致该门课程往往成为旷课的重灾区。
(三)国防教育孤立化,与其他学科相互渗透性不强。
国防教育师资培育体系建设薄弱,其师资队伍主要是从法学、教育学和思想政治教育等相近学科的师资中选聘与培育而来,也有一部分是由部队转业干部和其他教辅人员兼任。因此,这支师资队伍的年龄结构和教学水平参差不齐,学科背景五花八门,科研水平和专业化水平较低,导致高校国防教育长期处于较低的发展水平。
二、国防教育进专业课堂的必要性
在军民融合背景下,今年我军在辽宁、山东、广东和有关军兵种部队开展精确征兵试点,探索建立需求提报、精准征集、定向补充、对口使用的征集模式,最大限度发挥大学生专业特长和能力优势,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长期以来,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课存在“重军事技能训练轻理论教学”的状况,整体构建研究的成果较少。提高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课教学的实效性, 必须坚持理论教育和行为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遵循教育规律,进行整体构建。在提通论视域下,以课程论为指导,把素质教育核心课程改革里面贯穿于普通高等学校国防教育工作系统构建的始终,对课程体系的立体化构建,教学内容体系的创新和课程评价体系的初步框架进行研究和讨论,以期构建普通高校国防教育渗透进专业课程体系的系统工程,为高校国防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可参考的方案。
三、军民融合式专业课程体系
以我校汽车营销与服务高水平专业为例,构建与国防教育相渗透专业课程体系,让国防教育走进专业课堂。
(一)部队汽车技术兵岗位能力分析
部队精准征兵培养模式如下图1所示:
部队汽车技术兵分为车辆维修和汽车驾驶两个专业。无论是义务兵的征集还是士官的直招,均以专业技术能力为优先考量指标。
(二)汽车营销与服务专业课程体系现状
汽车营销与服务专业力求培养既具有汽车专业技术能力又具备市场营销管理能力的复合型汽车后市场人才。汽车营销与服务专业课程体系如图2所示。
(三)军民融合式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根据汽车技术兵的岗位能力分析,军民融合式专业课程体系设计的思路是:在专业基础和专业核心类课程中的技术类课程的课程标准中,融入一定比例的该课程相关军事领域前沿科技,嵌入在某模块的某任务中,作为特色说明。
(四)多元课程评价体系
与国防教育相渗透的专业课程评价体系,既要符合一般课程的评价原理,也要符合国防教育的特性和发展需要。本课题认为,多元的评价指标包括七个一级指标,在一级指标的基础上再细化二级指标。
四、总结和展望
通过了解现阶段我校国防教育开展的情况和学生国防意识的水平,发现学校在国防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探讨问题的原因,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希望可以有效地帮助学校聚焦国防教育教学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缩小解决问题的闭环,提高学生的国防素养,推动汽车营销与服务高水平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通过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以及专业课程标准的实施,推动国防教育进专业课堂的研究;提高大学生国防素养和军事素质,推动兵役部门精准征兵工作在高校的顺利进行,使得更多的拥有技术专长的大学生投身到我国的国防事业建设中,拓宽大学生的职业发展渠道。
参考文献:
[1]刘兵勇,徐松伟.高校国防教育、大学生入伍与人才培养的融合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8(19):47-49.
[2]王林.新时期高校征兵工作困境与对策的探讨[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17(01);113-115.
[3]李科.我国高校国防教育:基本模式、问题及对策[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报),2013,15(04):455-459.
[4]卢文刚,黄小珍.军民融合背景下基于新媒体视角的大学生国防教育和海洋意识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中国海洋社会学研究,2017(00):8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