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融合“省带县”模式:财富和包袱

2019-10-08 06:59赵子忠张坤
新闻论坛 2019年4期
关键词:县里甘肃体制

赵子忠 张坤

近日,作为甘肃省新媒体集团专家组特聘专家,我们调研和参观了甘肃省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情况。由甘肃新媒体集团和甘肃日报牵头,完成了省级移动新媒体平台“新甘肃云”的搭建任务,并为各县整合原有媒体机构、对接省级技术平台等工作规划了清晰的路径。今年内,由甘肃日报搭建的“新甘肃云”平台带动各县共同建设融媒体中心,全省69个县融媒体中心全部挂牌。

这就是“省带县”的融媒体建设模式。去年在《网络传播》上发表一篇文章,阐述了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的四种模式和出路,甘肃日报的县级融媒体建设正符合第三种模式——县级媒体入驻省市媒体云平台,也就是“省带县”的模式。这个模式最早是湖北长江云、津云进行的探索,由省里的报业集团或者廣电集团推动县级融媒体建设,并为其提供技术、资源、运营等方面的支持。现在看来这个模式已经成功实践。

“省带县”的媒体融合建设体系有很多好处,是相对路径简单、容易实践的一种模式。第一,技术上来说,县里的新媒体技术水平比较薄弱,技术人才不好找,重复建设融媒体平台难度大,不切实际,不如由省里提供一个技术平台,省市县共同建设,形成高效集约的工作流程。第二,省里传媒集团业务管理水平整体较高,经验丰富,如果能够将整体工作流程传输给县里,对县级融媒体的成长非常有好处。第三。省里有省级新闻要事,县里也有县里的新闻内容,汇集一起成为内容池,都为新闻工作贡献内容,涓涓细流成云。第四,省级和县级融媒集成后就是很好的联盟,联盟的机制和体系共同探讨,进步更快。毕竟人多力量大,众人拾柴火焰高。

省带县的关系是辩证的,省媒而言,县级融媒体中心可能是财富,也可能是包袱。如果搞好关系,落实资源,县级融媒体中心就是财富;如果没办法搞好关系,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不好,那就成了包袱。

第一个关系是省级和县级融媒体建设的业务落差。省级融媒体中心做新闻、做传播都专业水准较高,是站在全省的高度,视角宽阔;而县级视野相对专注,更多是县里发生的事。因此这个业务能力是有落差的。省里要“俯下身来”,需要明白县的业务模型和逻辑,更接地气;县里需要“抬起头来”,由下至上认真学习,将业务落差之间的关系转换好。

第二个关系是人才落差。省级融媒体由于地处省会,信息情况和资源渠道都比较多,工作者受教育程度高,业务能力高、经验多;县里的融媒体地域下沉,人才虽然保持一定水准,但是整体业务能力还是有一定差距。此时,省里人才和县里的人才是有落差的,怎样使省里的人才理解县里的情况和实际条件,照顾到信息相对闭塞的基层情况。县里人才也需要积极投身媒体融合任务,提升新技术的水平和能力,提高专业水准。像移动优先的能力,省里传媒和县级传媒的同事玩手机都能玩得好,间接证明做手机业务也是有可能做好的。

第三个关系是体制机制的落差。省里的体制机制比较综合、健全、丰富,是事业型和经营性的组合,事业空间大,体制模型健全,业务处理和经营处理上方法和手段更多,能够保证宣传任务实现。而县里媒体是偏财政型和事业型,体制不丰富。这样的情况下,省里的机制要向县里倾斜,对体制机制的创新、促进提供帮助,县级应该完善创新,通过改革体制机制释放活力。

第四个关系是资源体量的关系。省里的融媒体经过这些年发展,有了几亿、几十亿规模,人员上千。这样的规模体量下,省级媒体能够与资本市场对接,参与全国省级媒体的市场竞争,获得省里各项资源的支持。县融媒体中心规模只有几十万几百万,传媒人员十几个到几百个。小体量和大体量的媒体对接一起做融媒体中心,必然有落差。省里要理解县里资源少,市场规模有限、经营经验也有限,在此基础上考虑小锅小灶的模式应该如何激活;县里要思考怎样共享资源,借鉴经验,与大体量进行对接。

省带县的模式已经得到了一定体量的推广,有它成功的合理性和先进性。因此理顺关系,建立好模式,推动县级融媒体中心成为财富,不要变成包袱。

(赵子忠系中国传媒大学新媒体研究院院长,教授;张坤系中国传媒大学新媒体研究院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县里甘肃体制
县里办大学:产业升级与货币产业政策
试论乌俄案对多边贸易体制的维护
行走甘肃
甘肃卷
大美甘肃,我们来了
甘肃卷
建立“大健康”体制是当务之急
为“三医联动”提供体制保障
建立高效的政府办医体制
阅读花瓣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