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本文运用修辞学、传播学等理论,通过对我国重大突发事件新闻报道的宏观分析,揭示了重大突发事件符号化的过程、修辞幻象的运作机制、修辞幻象的心理抚慰和精神激励功能。初步探讨了修辞幻象在重大突发事件新闻报道中促进受众产生趋同行为、战胜灾难方面所起的作用,以期能够指导新闻工作者进一步运用好修辞幻象,为重大突发事件新闻报道及舆论引导、民族精神凝聚服务。
【关键词】重大突发事件 修辞幻象 新闻话语 精神抚慰
一、修辞幻象的本质和内涵
“修辞幻象”是指通过建构象征性现实,促进受众产生象征性趋同的一种话语生产策略。它由幻想主题、幻想类别和修辞图景构成。“幻想主题”最早由罗伯特·拜尔斯(Robert Bales)提出,是指幻想的内容、实质,是对过去、现在或将来事件进行表述的话语。它可以是非虚构的事件、人物、情景,也可以是虚构的故事、想象、戏剧等。
拜尔斯在研究人际传播时发现,在群体的人际交往中,把个体连接成一个整体的是语言建构的现实中的共同幻象部分。这种“共同幻象”就是后来欧内斯特·鲍曼(Ernest G. Bormann)在《想象与修辞幻象:社会现实的修辞批评》中提出的“修辞幻象”,即“对满足心理或修辞需要的事件进行的创造性、想象性的阐释”。 “修辞幻象”不仅存在于群体交往或组织传播中,而且还出现在政治演说、社会动员、竞选演讲和大众传播活动中。在欧内斯特·鲍曼等学者的持续研究和推动下,“修辞幻象”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一种修辞批评范式——幻想主题修辞批评。这种方法被广泛地应用于研究和分析人际交往、新闻与传播活动中的话语修辞方法。
修辞幻象与我们常说的想象不同,它指的是对社会现实、客观事实的创造性、想象性、象征性解释,它是以客观事实为基础的。客观现实中的事物,只要进入人的视野,经过人的认知、思考、评价和判断,就进入了象征性建构的过程。客观世界、社会现实,经由人际交往、大众传播的符号化而形成。这种客观现实符号化的过程,就是修辞幻象的运作过程,即象征性建构的过程。可见,客观现实在修辞幻象的运作中才成为了客观现实。新闻报道或大众传播也是一种信息建构、事实建构、价值建构的过程,它以“真实性”为第一要义。在这一点上,新闻报道也是一种修辞幻象的运作过程。
修辞幻象的理论基础是象征趋同理论。象征趋同理论认为,社会现实是通过“幻想”建构起来的,人们在交际和传播过程中用符号建构了社会现实。这和修辞幻象的基本内涵是一致的。由于象征具有公共性,在社会现实符号化的过程中,语言环境中的个体不仅自己建构现实,而且还与其他个体形成共同现实、共同意识。基于这种共同、共享的象征现实,个体对象征性建构意义的理解、体验才会趋于相同,人际交往和传播中的说服和引导才得以实现。而这恰是“修辞幻象”的本质和归旨。
“修辞幻象”之所以会建构一个群体共享的现实世界,主要归因于符号互动和幻象主题的形成。在人際传播或大众传播中,每个个体都可以呈现自己所认知的世界,随着传播活动的推进,不同的幻想主题逐渐展开,人们之间的社会互动激活了彼此的认知图式,关于事件、人物、行为等的态度、情感、意义和关系也得以分享,有关的共同经历也会达成某些共同理解。可见,关于现实的意义是通过媒介符号的互动形成的,不是外在于人的纯客观存在。鲍曼所谓的“幻象”是传播活动参与者对客观事物想象性、创造性解释的产物,不是不切实际的幻想。对交际者、传播者来说,“修辞幻象”的运作是话语生产的内在机制,它常常成为一种有效的说服策略。因此,在重大突发事件新闻报道中,恰当有效地进行“修辞幻象”运作,可以与受众形成一种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相互支持、相互亲近的关系,在社会动员、舆论引导、信息传递、有效沟通、精神抚慰、民族凝聚等方面发挥积极有效的作用。
二、重大突发事件报道中的修辞幻象
新闻报道以客观世界为基础,看似与虚幻绝缘。但是,新闻话语也是在一定的话语系统中建构的话语,它基于现实又常常超越现实。语言建构象征性现实的特点拓展了语言的表现功能,话语建构所造成的“拟态现实”复杂而多元,具有不可限定的无边界性。在新闻话语的生产过程中,经由话语建构所形成的象征现实赋予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客观现实要素以象征意义,形成了新闻话语独特的基于现实而又超越现实的修辞幻象。新闻话语的意识形态蕴含、传播功能和传播手段、策略的多元化等话语建构的影响和制约因素决定了内蕴各异的修辞幻象。客观事实的要素,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情景等在不同维度上拓展了修辞幻象的象征意义和传播功能。
在重大突发事件新闻报道中,比较常见的修辞幻象主要是从三个层面来建构的:国家民族层面、社会层面、个人层面。“挫折,是对国家意志的考验。磨难,是对民族精神的砥砺”。“国家民族修辞幻象”在重大突发事件新闻报道中是被经常建构并发挥重要作用的修辞幻象类型。作为一个重要的类型,它可以细化为以下几个层次:政治修辞幻象、国家修辞幻象、领袖修辞幻象、军队修辞幻象、党派修辞幻象;“一方有难,八方支援”,重大突发灾难报道中的“社会修辞幻象”主要包括慈善组织修辞幻象、社会团体修辞幻象、互助团体修辞幻象、村庄或社区修辞幻象;“危难中挺起的民族脊梁”“人民群众是战胜灾难的真正英雄”。突发灾难事件新闻报道中的“个人修辞幻象”主要包括英雄修辞幻象、母亲修辞幻象、儿童修辞幻象等。修辞幻象在不同时期的新闻报道中表现出不同的类型和建构策略,这和社会语境、时代特征、社会心理等要素密切相关。
修辞幻象是话语对客观现实的修辞性建构,它指向并赋予客观现实以意义。新闻报道中的修辞幻象不是脱离客观实际的主观想象,它是传受各方共同象征性、创造性地解释、建构、传播、解构客观事实的认知活动。以此来观照我国重大突发事件新闻话语的生成过程,我们发现建国初期到改革开放前,甚至现在都存在泛政治化倾向。对新闻报道效果先验的预期,使主流意识形态的生产者以更明确、更主动的话语姿态,甚至过分粗暴地干涉新闻话语的生产流程。在重大突发事件新闻话语的生产流程中英雄范式的调试、成型乃至批量复制成为其修辞幻象孕育的最有效手段。在一整套英雄范式的非常态流水生产线上,其修辞运作的思路清晰可见。在重大突发事件报道中引入一套结构严整的英雄范式往往是制造修辞幻象的有效手段。但其有效的前提是:符号化的英雄具有特定的象征意义,在话语生产过程中,它能够顺利地使话语参与各方实现“象征趋同”。 在1998年的特大洪水、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2010年的玉树地震等灾难报道中,我国的很多媒体都会报道“大禹式”的英群形象,通过这一“修辞幻象”激活沉淀在民族集体记忆中的英雄原型,从而起到有效动员民众、凝聚人心、众志成城战胜灾难的作用。在我国重大突发事件报道中,英雄的脸谱各异,但作为修辞角色个体的差异并不影响意义生成的模式化,其功能指向最终完形了一系列英雄范式的修辞幻象。
三、修辞幻象及其精神抚慰功能
重大突发事件的巨大危害性,除造成有形的损害之外,还会给公众带来深远的心理伤害,也往往成为一个国家、民族不能忘却的精神伤痛。重大突发事件新闻报道除了信息传播、环境监测之外,还具有精神抚慰的功能。因此,在重大突发事件新闻报道中,应该努力寻求有效的与公众进行心灵沟通交流的修辞方法。从新闻话语建构者、编码者、传播者的角度来说,借助语言及其象征系统建构种种修辞幻象往往是与受众建立认同、谋求最佳传播效果的有效策略。修辞的目的——说服或抚慰并不仅仅是通过严谨的逻辑话语,单方向地来完成的,而且是通过相互交往和相互创造来实现的。
长期以来,受我国“家国情怀”和“集体主义”主流价值观的影响,新闻报道大都以宏大叙事为特征。这种叙事模式不注重解读者的认知和心理特点,不讲究话语建构和话语传播的策略,只是从建构者的角度、以先验性的观念和抽象的概念建构客观现实。由于意识形态色彩和政治宣教特点太过彰显,这种报道无法收到理想的传播效果。在2008年汶川地震报道中,很多媒体改进了过去那种宏大叙事、宣教色彩过于直白的弊端,通过建构具有较强认同色彩的文化和情感类修辞幻象,将政治宣传隐藏于这些不同的修辞幻象中,在“政治—文化—情感”的结合点上发挥了新闻报道心理抚慰、精神激励作用。
重大突发事件新闻报道的心理和精神抚慰,是新闻媒体通过新闻策划、议程設置,运用稿件组织与发展、版面编排、专题专访、现场连线等手段或策略对受众或灾区群众实施的心理救援。由于大众传播的广泛影响,媒体的精神抚慰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安抚灾区群众,消解他们的悲痛、焦虑、恐慌、不安等不良情绪,使其心理上免受突发事件带来的破坏性冲击和不良影响。
重大突发事件新闻报道一般分为救助报道、安置报道和重建报道三个阶段。新闻报道的精神激励、心理抚慰功能也贯穿于初期、中期、后期这三个阶段。突发事件报道初期,新闻报道的心理抚慰功能的实现主要是通过各种信息的及时、客观、准确、全面的传递,消除他们因信息缺失、信息不对称导致的恐慌;在突发事件报道中期,媒体主要通过报道社会动员、政府救助等进行舆论引导和人心安抚。重大突发事件报道后期,媒体的心理抚慰功能主要是通过反思、重建和精神凝聚等报道来实现的。重大突发事件因其巨大的破坏性、秩序的失衡性、负面影响的广泛性往往会对灾区民众造成深远的心理伤害。因此,大众传媒应该进行必要和有效的修辞幻象运作,在事实和信息建构、价值传递、舆论引导等环节关注民众心理健康,充分发挥新闻报道的心理抚慰功能。
总之,“修辞幻象”作为一种话语建构艺术,在重大突发事件新闻报道中,话语建构的客观现实以非现实的形式影响着受众的认知、判断和情绪。新闻生产者只有以客观现实为基础、遵循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原则,把握修辞幻象的本质内涵,进行有效的修辞运作,才能实现对客观突发事件的最佳选择、分割、重组和包装,从而发挥修辞幻象正向的心理抚慰和精神激励作用。
注释:
①邓志勇. 叙事修辞批评:理论、哲学假定和方法[J]. 当代修辞学,2012(03):70.
作者简介:惠东坡,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新闻传播系教授
编辑:徐 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