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珍
摘要:当前高中化学课堂教学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各行各业不仅需要具备良好化学文化知识的人才,更需要具备高尚道德情操,行为素养和应用意识的人才,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一方面,自己要努力扮演好德艺双馨的角色,另一方面,更需要通过科学教学指导,让高中生达到德才兼備的目的。以下就是笔者以高中化学学科为例,对有效渗透德育的方法实施的简要分析,希望对同仁有所帮助。
关键词:化学学科;高中教育;德育途径
常言道,条条大路通罗马。也就是说德育在与高中化学学科进行融合的过程中,总会有很多的道路可供选择,而最忌讳的就是单一、保守、故步自封,更或者是生搬硬套他人的成功经验。须知,教学方法的应用会因人而异,因客观情况而异。下面就是笔者个人对高中化学德育教学渗透的经验之谈,如有不足,望同仁斧正。
一、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必要性
我国自古以来,就被国际友人视为“礼仪之邦”,而“礼仪”从何处而来?笔者认为,应当是从德育中得到。近代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道德是树人的根本”,并且,原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也对道德教育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如“必须把育人看作是头等重要的事情。因为一个人学业上的缺陷并不一定会影响他的一生;而道德、人格上的缺陷却可能贻害他一辈子”,此外,2014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印发,由此我们可以看到落实教育改革,推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了。而高中化学学科,其一,是高中理科科目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二,化学工程类人才,应当具备为国为民的服务意识和奉献精神,而这些都必需从德育中寻找,而试想一下,如果我们的高中生拥有良好的化工应用技能和文化知识,但却缺少良好道德品质将会如何?笔者认为,其后果必然是十分严重的。
二、高中化学与德育实施融合的方法
(1)结合化学知识,实施安全教育
高中化学教学,我们一直坚持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理念,倡导人的生命安全高于一切,切实保证高中生、高中化学教师以及其他人生命安全。比如,我们可以通过一些课堂问答的方式,来启发学生尊重生命,热爱生命,保护生命。如“假如,一项化学实验的进行会威胁到人民的安全,你会怎样做?”,有的学生回答,“首先,我会想办法对实验进行改进,尝试将危险降到最低。”,也有学生回答,“还可以尝试最好相关的防护工作,如果实在避不开,宁可放弃实验!”,由此我们引申出化学“安全教育”。另外,实施安全教育,还可以从规范学生化学实验操作动作、操作步骤和方法等入手,让他们提前了解化学元素、化学药品的危险性。比如,我们可以取少量氢气进行点燃,让学生观察氢气在混入其他气体杂质后变得不再稳定的性质,由此更启发学生思考:“这仅仅是我们所采集的少量可燃性气体,而如果是大量的氢气呢?”通过这一番反思,认识到化学实验以保障自己和他人生命安全为前提的重要性。
(2)组织化学实践探究,培养合作和艰苦奋斗精神
合作与发展依旧是当今时代的主题,高中生需要团队合作精神和不畏困难,艰苦奋斗的斗争精神。比如,对于一些复杂的化学实验,学生无法以一个人的智慧和力量完成,并且,严重缺少拼搏进取,艰苦奋斗的精神,稍微遇到一点问题,一些疑难就开始产生退避,退缩的情绪,无法承受挫折的他们,无论是在学习中,还是生活中,都将成为一个失败者。因此,科学组织高中化学实验教学,合理设计教学的“坎坷”,让学生们合作起来,踮起脚尖足够触碰到学习的果实,从而克服化学实验学习中的畏难情绪,提升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成长为国之栋梁。
(3)启发学生保护环境,树立生态平衡意识
环境保护意识和能力的培养,自然是德育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我们常说“保护环境人人有责”,但是,看到化工原料、化工污水随意排入河道,工业废气肆虐蓝天,以及温室效应才会稍显一些愧疚,隔一时间,又再次被生活琐事淡化,这就是人民整体环保意识匮乏的表现。而对此,教师可以尝试结合一些化学实验,如氧气和含有硫的固体粉末进行燃烧,产生二氧化硫气体,又如,以四氯化碳从碘水中制取碘时,我们会在实验结束后得到大量的四氯化碳溶液,这些溶液如果直接排放到土壤中,会造成严重的污染,因此,强调学生养成环保意识,还应当从回收废弃、废渣、废料,并且将其做无害化处理的角度入手。另外同样的道理,二氧化硫气体也是不能直接排放到空气中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它会迅速与水汽结合,形成酸雨,给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损害。所以,实施环保教育,践行“立德树人”尤为必要。
综合来看,总结以往教育成败得失,我们可以知晓,在高中化学课程教学中,渗透德育是很有必要的。对此,笔者从生命安全教育、环境保护教育,以及团队合作和挫折困难教育等方面实施了分析,其方法尚且存在很多不足,但希望同仁加以完善,促使“立德树人”教育观落到工作实处。
参考文献:
[1]范春杰.浅谈高中化学课堂德育的渗透[J].中国校外教育,2018 (14).
[2]张阳阳.浅谈高中化学教学中对德育教育的渗透[J].学周刊,2018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