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伶俐
摘 要:“对分课堂”教学模式,把教学过程分为讲授、内化吸收和讨论三个过程,强调师生交流互动,改变教师“独角戏”的角色,使教学具有针对性和实践性。笔者运用“对分课堂”模式在班级进行实践教学,证明这一模式激发了学生学习热情,提高了课堂参与度,加强了团队合作学习能力,提升了思辨思维品质。
关键词:对分课堂; 大学英语;讲授;讨论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216(2019)08B-0102-02
一、大学英语教学现状
当前我国大学课堂多以权威型管理为主,即以老师的管理规则来控制学生的学习行为,这种课堂往往是约束多,弹性少,从而造成了师生之间言说失衡的现状。以笔者所在的大学为例,新生每周两次精读课,一次听力课,一次是两节课共80分钟。授课方式基本上是教师利用课件讲解单词和分析课文讲解语言知识点,学生记笔记。课堂有四分之三的时间是教师讲话,学生偶尔回答问题被动接受,很少主动思考学习。布置的课后作业多是背诵单词和句子,课上提问检查,教学方式比较单一。这就导致学生学习枯燥无味,学习兴趣不浓,教学效果不甚理想。因此,如何引导学生课下积极思考、课上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如何提高英语的学习效果这些问题亟待解决。
二、“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简介
复旦大学张学新教授结合传统课堂与讨论式课堂各自的优势,于2014年提出了一个新的课堂教学模式,称为“对分课堂”,并在复旦大学心理学系二年级必修课“心理学研究方法与实验设计”中首次尝试了对分课堂。截至2018 年春季,有250所高校和1000多门课程已经尝试了对分课堂,学生覆盖面达10万多,被上海市教委和教育部纳入高校教师培训项目。“对分课堂”把教学过程清晰分为三个过程,分别为讲授(Presentation)、内化吸收(Assimilation)和讨论(Discussion),简称“PAD”。“对分课堂”的核心理念是一半课堂时间由教师进行讲授,讲解基本框架和重难点,另一半课堂时间分配给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交互式学习;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课下独立学习思考、完成内化吸收过程;再回到课堂,进行分组讨论、合作学习,与全班同学及教师进行深入地互动交流。其创新之处是将讲授和讨论的时间错开,让学生有机会对知识进行个性化的吸收,尊重了学生的个体差异。传统的教学中,下一次课只是上一次课的延续,之间无太大交集。而在“对分课堂”中,下一次课是对上一次课的总结和学习成果汇报。正是这延长的学习时间和主动性的探索式学习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帮助教师改善教学效果。
三、大学英语“对分课堂”的基本特点
(一)教师角色的多元化——从“满堂灌”到“引导者”
传统教学理论过分强调和维护教师的主体地位,教师是单向的知识传授者,忽略学生的认知感受和课堂的参与性,导致学生缺乏学习热情,师生之间缺乏沟通,教学效果不理想。对分课堂强调师生互动,教师回归指导者、引导者的角色。在内化吸收环节,教师对学生的课后作业给予恰当客观的评价,并及时反馈给学生,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定时间和精力的投入。在讨论环节,教师主要是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要协调好不同英语水平不同能力和不同认知的学生参与讨论,避免讨论过程中出现冷场及课堂秩序混乱。在各小组讨论结束后,教师给予適当的总结评价,指出讨论过程中的优点及不足。
(二)教学具有针对性和实践性
教师在讲授的过程中划出重难点,让学生进行课下的充分准备,下次在课堂上每人对所准备的内容进行分组讨论。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巡回课堂,关注学生学习中遇到的共性难点,及时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同时学生也得到充分实践的机会,英语学习需要不断地练习听说读写译,学生在对分课堂上互相交流讨论教师布置的作业,很大程度上督促了学生课外实践的完成。大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普遍的问题是:学生不做课前预习,不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课后不认真做作业。而对分课堂的学生讨论环节,促进了学生课前预习,积极参与课堂讨论,课后认真独立完成作业。对分课堂注重整个学习过程,有相应的考核体系,学生不仅要重视期中和期末成绩,整个学期都需要积极参与。
(三)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是大学教育不可或缺的一 部分,在大英教学中,教师必须注重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学生为了在讨论环节展示自己的观点,他们课后自主查阅资料,独立思考问题,小组内成员相互交换各自发现的知识点,逐渐培养他们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意识。而且学生的思辨思维也得以提高,每次课上及课后老师会有针对性的提出问题,他们自己先思考,然后在组内互相交流思想观点。在课本学习的过程中,有一项是对所学知识的总结和找重难点及出题考考大家,学生课下会尽力挖掘所学内容,提出的问题有时具有难度和思想,从而学生的思辨思维也得到了拓展。
四、对分课堂在大学英语精读教学中的应用
笔者以所在学校使用的教材《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第三版)》第一册第一单元“Toward a brighter future for all”为例,采用对分课堂教学模式进行了两次精读课即四节课一次完整的对分课堂设计。
(一)对分课堂的第一次课(2节课)
由于笔者授课对象是2018级新生,对对分课堂不太了解,因此在第一节课对对分课堂教学理念及如何操作向学生作一具体阐述,第二节课开始第一单元的授课。首先话题导入十分钟。这一环节首先抛出两个问题:What is the ideal university like in your eyes? What are your expectations of your college life? 学生自己先思考两分钟,然后小组互相分享自己的观点四分钟,学生讨论很是激烈。之后小组代表开始表达他们对大学生活的期望想法四分钟。在学生分享完他们的观点之后,再引导学生听听高年级的学长们给新生的建议,播放听力学习十分钟。播放第一遍后让学生小组互相交流自己所听到的答案,再播放一遍,对学生感到困惑有难度之处教师加以解释讲解。小组学习缓解了学生学习的焦虑情绪,还可以缩小学生之间的差距。接着,教师开始针对课文的文体进行分析十五分钟。由于该课文是一篇演讲,所以重点围绕演讲稿的结构、写作特点和方法等展开,并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出相应的线索。最后布置课后作业五分钟。本次作业考虑到课文内容与美国高等教育有关,故想增加学生对美国高等教育体系的了解,布置学生课下利用网络等对美国高等教育体系加以掌握,并和中国高等教育作一比较。
(二)对分课堂的第二次课(2节课)
第一节课为讨论课,分为三部分。第一步,分组讨论二十分钟。各个小组围绕上次布置的作业展开讨论并做好记录。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教师不参与讨论,在小组间来回走动,观察他们的作业完成情况及讨论过程是否顺畅。讨论过程中如有争议可以到组间讨论,即和其他小组成员讨论。第二步,讨论结束后每组代表就讨论的结果上台发言十五分钟,学生争先恐后地上台发言。经过讨论学生对问题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上台展示也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第三步,教师点评。尽量使用鼓励性语言,给学生更多积极的反馈和引导。
第二节课讲授环节。先是对文章进行泛读十分钟,分析课文的篇章结构及每部分的中心意思,层层剖析了课文的结构及写作手法,这对他们以后写作能力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然后精读课文二十五分钟。这个环节主要是讲解文章中的重点词汇、短语、重要语法知识点,以及长句难句的分析。最后课后布置作业五分钟。主要是要求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点进行内化吸收,查漏补缺。摘抄课文中好句好段,找出教师讲解后自己依旧不懂或者教师没有讲到的知识点,在下次小组讨论时寻找帮助;针对课文中的重难点设计一些题目,下次课时考考同学。
五、结束语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既传承了传统教学的教师讲授,又融合了小组合作、探究、討论等学习模式的特点,在解决学生不课前预习、课堂不积极参与、课后不认真做作业几大问题方面有重大突破,使教学多样化,激发了学生英语学习的热情,提高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且“对分课堂”教学模式还打破了教师的思维定势,从传统的满堂灌转变为精讲,教师要更合理地取舍讲授内容,更用心备课;面对在讨论环节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和困惑,教师也会“知困”和“知不足”,引发教师的危机意识,激发教师自省,深入思考有效教学及学生发展及教育的意义等问题,在促进大学英语教学质量提高方面有重要意义。“对分课堂”虽然可操作性很强,但是在实施的过程中,会有一些难以忽略的问题,比如,难于预测和监督学生的作业实际完成情况。总之,我们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
基金项目:宿迁学院教改课题(sqc2018jg35)。
参考文献:
[1] 张学新. 对分课堂中国教育的新智慧[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6,(12).
[2] 孔冉冉. 基于“对分课堂”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模式初探[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6,(7).
[3]周杏莉. “小组合作课堂展示”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实践与反思[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