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宗生
概念是数学学科要求学生掌握的初级知识,对其学习能力的提升十分重要。教师进行概念教学时要防止重结论、轻过程的错误做法。要通过积极有效、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体验、思考,最终构建数学概念。
在教学实践中部分学生的数学学习效果不尽如人意,细心观察和分析便能看出,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在于学生对一部分数学概念尚未厘清、弄懂、吃透。数学概念不仅是数学的初级知识,是学习能力提升的关键所在,更是准确、科学、快速地展开逻辑推导和计算的前提。学生准确完整地理解数学概念,是掌握数学基本技能的前提。若他们在这方面处在一知半解的水平,便会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其学习积极性,成绩也会因此而受到影响。学生唯有弄清概念,才能够展开后续的推理和剖析,抽象思维以及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水平才能得到持续的提升。学生的生活阅历及知识面等都较为有限,抽象思维能力和对概念的认识水平较低。所以,教师在实践教学当中,应当基于学生的具体情况,将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结合,让学生对知识产生亲近感,利于培养他们的自主创新能力。
一、利用实物操作,以现实模型引入概念
俗语有云,实践出真知。学生利用相关的学习用具,能够更加清楚地把握某些难以用语言描述的概念。如北师大版一年级“比大小”这一部分内容,笔者让学生先阅读教材,然后提问:“小猴子最爱吃的就是水蜜桃了,一只小猴子吃一个水蜜桃,水蜜桃够吃吗?你是如何确定的?”让学生小组合作借助学具卡片动手摆一摆、比一比,进行数字的认识与對比。又如教学“同样多”这个概念,笔者也是用摆一摆的方式来引导学生进行对比。通过多媒体展现3只小猴,水蜜桃也有3个,让学生体会它们是一对一的关系,数量相同。通过让学生数一数、摆一摆学具,指导其开动脑筋、亲自操作、开口表达,让学生在操作中充分融入学习过程中,切实发挥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
二、以新旧概念之间的关系引入新概念
苏霍姆林斯基曾言:教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取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之所在。而就小学阶段而言,数学教学的内容具有综合性强,各部分关联性高的特征,可学生的自主思考及接受能力都较弱,某些领域内容的教授通常被细分成数堂课或是数个学期来进行,如此容易减弱知识间的关联性。对某些存在关联的概念或是准则,应集中起来展开系统地梳理,让学生在脑海中构建起较为完整的网络。特别是中高年级的学生,可指导其对概念展开归类,把握它们之间的关联和差别,以构建完整的概念体系。比如正比例与反比例、长方形与平行四边形等知识内容,需要教师在课前准备时,明确其和学生已学过的知识之间的关联性。通过知识迁移的方式向学生传授新的知识。以旧引新,再把新的概念变为旧的知识,这样不断反复,不仅有助于温习已经学过的内容,还能了解前后两者间的关联,建立牢固的概念系统。
三、以“问题”的形式引入新概念
通常来讲,以问题的形式引出概念的教学方法有两种:一是,通过学生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引出此方面的概念;二是,从该学科或是理论演进的诉求引出这些概念。教学中教师应发挥好主导作用,要多为学生创造机会,利用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经过观察、思考、认知、表达等环节,逐渐调整思维模式,从之前的具象知识转变为抽象知识。如,在教授“质数与合数”这一部分知识时,笔者先在黑板上写下——1、2、3、4、5、6、8、9、11,让学生依次答出它们对应的因数。为了更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进行观察,笔者有意识地将学生给出的答案以如下的形式进行板书。
1的因数是1〓2的因数是1、2〓5的因数是1、5。
3的因数是1、3〓11的因数是1、11〓4的因数是1、2、4。
9的因数是1、3、9〓6的因数是1、2、3、6〓8的因数是1、2、4、8。
学生对自身答案进行改正后,笔者引导他们概括归纳找自然数的因数规律。第一步是给予学生一定的提示,让他们判断所求的数的因数可以分为哪三种?①一个自然数仅有唯有一个因数的;②一个自然数有两个因数;③一个自然数有三个以上因数。学生对数字进行分类后,笔者进行下一步的引导:“拥有一个因数的数是怎样的?两个因数的数是怎样的?三个以上因数的数又是怎样的?”学生轻松地就得出只有一个因数的数仅有1;有两个因数的包括1和它本身;三个以上因数的不仅有1和它本身,还有其余的因数。笔者对他们给出的答案表示认可,并且让他们阅览课本后尝试归纳出具体的质数、合数概念。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将各种感性信息进行汇总,经抽象处理后展开剖析,牢牢把握其根本特点并建立起相应的概念。而这些均是学生在实践当中自行获得的,因此更易于把握,且不容易遗忘。
四、从现象到本质,抽象概括出新概念
在教学实践当中,教师不仅要充分配合学生的思考方式,还应当注重培育其抽象思维,引导其从感性认知逐渐向着理性思考的方向转变,更加准确地理解知识的内在含义,也能使其思维逻辑更为严谨。如“圆周率”的教学,笔者利用相关的教具,引领学生一起经过实际测量,推导出圆形的周长和直径之间的关系,学生经过观察及自主测算得出:无论圆形的面积如何,所有圆的周长和直径关系总是“周三径一”,这是一个不变的数值,也就是所谓的“圆周率”。以这种方式,指导学生借助各种直观的信息,经抽象处理后把握事物最为根本的特点(周三径一),形成“圆周率”概念。
五、利用相似概念的比较加深理解新概念
就小学阶段的数学课程来讲,有许多概念从表面上看是十分相似的,可是实质上却有很大的差别。对于这部分概念,学生通常很难分清楚,所以需要将其分别展开对比,寻找根本上的差别,以免它们彼此影响。对比过程中,不仅应让学生直观地看到概念间的异同点,使他们不但能够看清它们彼此间的关联,还能够清晰地分辨本质差别所在。如此一来,所学的知识便会更为明确。教师对相似概念的反复指导,让学生展开对比分析,不仅有助于培育其自主学习的能力,更能够增强其辨识力。
总之,数学概念教学担负着“数学启蒙”的重任。这不仅是因为儿童在牙牙学语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产生数的意识,还在于其中蕴涵着丰富的数学思想。若要提升教学品质,教师认真讲授概念只是第一步,更为关键的在于学生建立概念以后,为其打造更加有利的环境,使其有足够的使用机会。唯有学生真正学会使用概念之后,才能够深入地把握概念,进而更加充分地吸收新知识。唯有如此,培育能力,开发能力才能顺利进行。
(作者单位:福建省政和县铁山中心小学 本专辑责任编辑:王振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