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

2019-10-08 05:12叶盛潘朝杰张慧群林爱华叶明
文教资料 2019年12期
关键词:培养模式教学改革

叶盛 潘朝杰 张慧群 林爱华 叶明

摘    要: 以实施“卓越医师教育培养计划”为出发点,本校通过开办“统筹实验班”,改革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卓越医学人才    培养模式    教学改革

医学教育是培养医学人才的基础,它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建立覆盖全民的医疗保障制度中具有重要作用。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医学模式由“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医疗服务从单纯以“疾病为中心”转向“以病人为中心”,医生的角色由“诊断-治疗”型转变为“预防—诊断—治疗—康复”型[1]。这些社会功能的变化,使我国传统的医学教育人才培养模式面临挑战,深化高等医学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已成为当今高等医学院校的迫切任务。为培养适应我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的高水平医学人才,我校在已有教学资源和教学改革的基础上,通过开办临床医学专业“统筹实验班”(南山班),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管理机制,取得了初步成效,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一、当前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改革的出发点

我国医学本科教育始于20世纪50年代,基本采用苏联模式,即:采用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体系和“基础—临床—实习”三段式的教学模式,实施专门化人才培养。近年来,我国各医学院校先后进行了教育教学改革的探索,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但由于过去长期以来受计划经济体制及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的惯性影响,我国医学教育人才培养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人才培养目标与宗旨缺乏特色,定位欠准确;二是课程体系单一,课程结构与设置不尽合理;三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遏制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教育部在2010年发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要实施“卓越医师教育培养计划”,教育部和财政部在《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提出支持“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在医学等领域开展专业认证试点,建立与国际实质等效的医学等专业认证体系。这说明国家和教育部对医学教育高度关注,这为高等医学院校开展卓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提供了相应的政策支持和依据。我校从2010年开始创办临床医学“南山班”,每年从临床医学专业的本科新生中选拔30余名优秀学生组成“南山班”,积极探索高素质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从课程设置、实践教学、管理机制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改革,为实施“卓越医师教育培养计划”提供平台。

二、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主要举措

为了扎实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我校围绕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管理等方面,积极探索创新大众化教育阶段培养精英人才的人才培养模式。

1.明确培养目标

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张大良在教育部新闻发布会上指出“卓越医师教育培养计划”是要培养一大批卓越医师,他们当中有的是在大医院解决疑难病症的专科医师,有的是进社区、下农村的全科医师,还要培养一大批各级各类学校需要的卓越教师。总之,他们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都表现卓越,成为高素质的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据此解读,我们将“南山班”定位为培养出色的临床大夫、优秀的临床工作管理者或优秀的研究者,具体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医疗卫生事业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宽厚的人文素养、较高的科研素质、较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专门人才,从事医疗、预防、保健及医学教学和科研等相关工作。

2.优化课程体系

一是重视人文素质培养,加强人文课程模块。以“南山精神”为精髓,导师言传身教,以自身的素养影响教育学生,学生要学会尊重生命、尊重他人,有社会责任感。组成医学人文教育核心课程模块,增设“医学哲学”“医患沟通”“卫生法学”“医学社会学”等课程。采取多形式强化医学人文教育,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适应能力,使学生心存远大志向,德才兼备。二是实行三个早:早临床、早科研、早实践。尽早安排学生接触临床,在新生入学第一学期就开设“医学导学”课程,并由钟南山院士为同学们上第一课,此外还邀请到医院优秀的医学专家给学生授课,并安排参观医院门诊、手术室,使学生尽早接触临床。尽早开设科研基础课程,增设了“科学论文写作”“实验动物学”“生命科学实验理论与技术”课程模块,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本科期间实施全程导师制,让学生加入导师的研究生课程及实验室学习,使学生尽早接触科研。开设“临床技能学”课程,进行临床技能教学新模式的改革,课程安排在3学期—7学期,使学生早期接触临床实践,并与8学期—9学期的临床实习相贯通,该课程深受学生的欢迎,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2]。三是强化英语教学。在南山班选拔程序中增加英语考试,在培养过程加强专业英语学习,除增加专业课程学时及聘请外教上课外,在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中共有19门课程采用全英教学,英语教学贯穿整个教学全过程,培养学生的阅读与听、说、写的能力,熟练掌握英语。

3.更新教学内容

一是根据医学科学的发展和疾病谱的变化,将新兴学科、边缘学科、交叉学科及时引入教学,增加急救医学、社区医学、卫生管理学等综合化、社会化学科的内容。二是确立以基本知识、理论、技能为重点的教学内容,同时积极吸收医学科技的新成果。三是对实验课程减少验证性和演示性实验,增加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专门开设“虚拟机能实验与人体机能学”“模拟机能实验学”等医学实验课程内容,将生理学、药理学和病理生理学等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整体化、系统化,并设计了多个与临床医学课程相近及临床表现相关的基础与临床相结合的知识内容,放到临床技能培养的实验室内完成。实现多学科知识融合,基础与临床相结合,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4.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

实施小班教学,注重互动式教学、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注重全程临床能力培养,临床核心课程教学以床边教学为主。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改变单一的教学模式,倡导PBL教学、启发式教学、研究性学习等教学方法,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推行网络式PBL教学方法改革,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丰富、信息量大、内容形象生动、交流沟通灵活便捷的优势,通过网络平台给学生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如理论要点、病例,组织学生通过网络平台开展小组讨论、师生互动等教学活动,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效解决问题的技能、沟通能力、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及确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意识。除了在课程教学中运用PBL教学方法之外,我校在2012级南山班开设独立PBL课程,目前已建立PBL导师库负责案例的撰写及实施,经过一段的实施总结,该课程能有效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效训练学生的临床思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创造力、人际交往及协作能力,达到了预期效果。

5.改进评价方式

注重形成性评价的运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有机结合,综合评定学生课程成绩,重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鼓励学生将精力放到学习能力的提高、综合素质的培养上。各课程的成绩评价应由平时成绩和考试成绩综合评定,逐步增加形成性评价的比例,根据学生课堂讨论、作业、平时测验、期中考试、病例分析、实践考核成绩、出勤情况等,客观评定综合成绩。实行三段式考核,在第5学期结束对所有南山班学生进行基础医学知识阶段考核,检验学生在基础医学阶段的学习效果,在第7学期进行临床医学知识阶段考核,检验临床课程的学习效果,在毕业离校前进行毕业综合考试,全面衡量学生的临床综合能力。

6.创新管理体制

一直以来,我校都高度重视南山班的建设工作,在初始建班时,生源经选拔,有一定的素质基础,采取小班制教学,由钟南山院士担任班主任,学生管理实行导师制和班级管理相结合,前期(1学期—5学期)安排医学基础课教师担任导师,后期(6学期—10学期)安排临床课教师担任导师。从临床见习开始,学生分组进入各临床学院,导师“一带二”强化临床技能培训。为进一步深化医学精英人才的合作培养模式,2013年学校在“南山班”的基础上成立南山学院,2014年获广東省试点学院立项支持。通过学院的平台与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医学院密切合作,每年定期派师生前往香港大学等国际学府进行学习、交流。为全面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入竞争机制,实行“南山班”与临床大班之间实行双向滚动管理机制,对于成绩差的学生要求转入临床专业大学继续学习,对于临床医学专业大班学生在第一或第二学年结束时,综合表现优秀达到学校规定条件的学生可申请进入“南山班”学习。为进一步深化精英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总结前期教改的经验基础上,学校还重新修订了《广州医科大学南山学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案》《广州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统筹实验班(南山班)学生选拔办法》《广州医科大学“南山班”导师制管理办法》《广州医科大学南山学院教学管理规定》等系列制度,进一步规范管理。

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成效

通过一系列的教改探索,培养南山班学生良好的临床思维能力、临床实践能力、科研创新能力和国际视野。南山班英语四级累计通过率为100%,六级累计通过率平均为89.5%,2014级为96.7%。在学校组织的基础医学综合理论知识统考当中,南山班的平均分要明显高于临床医学其他大班。考研率逐年提高,从2015年的54%上升到2018年的87%,多名学生考上香港李嘉诚医学院、协和医科大学等知名高校攻读研究生。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不断增强,近年来学生获发明专利12项;承担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国家级9项,省级16项;发表论文19篇,其中2篇影响因子超过5,最高达8.98(学生为第一作者)。在“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获国家级二等奖1项,广东省特等奖2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学生综合素质不断提高,在各级面试模拟大赛、国际标准舞锦标赛、司仪大赛、辩论比赛、书画大赛、英语综合技能大赛、英语演讲大赛等比赛分别获得好成绩。同时,学校还把南山班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经验加以推广应用。比如,在临床医学专业开设独立的PBL课程和临床技能学课程;在药学和生物技术专业开设卓越班,实行全程导师制。教学改革试点班8年取得了初步成绩,为高等医学教育教学改革进行了可喜的探索。

卓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对于高等医学院校教育教学改革具有引导作用,各高校之间可以借鉴但不能盲目照搬。各高校应根据自己学校的办学传统和办学资源、生源基础和服务面向等实际情况,合理设置卓越医学人才的培养目标,科学设计具有本校特色、切实可行又行之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实施过程中采取实验班试点先行、再逐步推广到全校的方式稳步推进教学改革。只有在实践中积极探索,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才能为区域和国家卫生事业的发展培育更多卓越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1]周道清,孙立荣.新形势下医学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9(9):42-44.

[2]吴丹桂,刘世明,郑建民.临床技能教学新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5,36(17):2598-2599.

基金项目:广州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青年专项课题(11A005)。

猜你喜欢
培养模式教学改革
青年农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