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翠玲
摘 要: 教学策略是教学的重要因素,直接影响教学效果。道德与法治教师要结合具体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让每一位学生都能融入其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策略进行研究。
关键词: 多元化策略 “道德与法治”课 政治课教学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广,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和道德观的培养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道德与法治教育正是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人生观和道德观的重要途径,在初中学习阶段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为此,我们要重视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开展,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动力,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培养学生的法治观和道德观,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一、明确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率
只有明确了教学目标才能保证教学质量和效率,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掌握教學大纲的要求,还要明确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目标是什么,不仅要引导学生掌握道德与法治相关理论知识,还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道德观,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明确道德与法治教学目标,在此基础上注重知识技能的传授,培养学生健全人格,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例如在教学《敬畏生命》这节课时,为了让学生正确理解和看待生命,建立基本生命观,由于初中生经验和阅历的限制,学生很少思考关于生命这方面的问题,因此,教师要发挥引导作用,启发学生思考,设立合理清晰的课堂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生活经历,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生命的含义,从而拓宽学生对生命的感知和体验,让学生从心里敬畏生命、爱护生命。学生的三观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渐成形、树立,通过学习道德与法治知识,法律知识越来越丰富,理智对待社会现象和问题,拥有基本的正义感和责任感,正确明辨是非,提升思想素质和生活行为。高素质人才不仅要有渊博的知识和掌握扎实的技能,更要具备较高道德水平,才有利于社会进步和国家发展,成为这个世界需要的人才。
二、创新合作形式,引导体验学习
有效的教学过程应该是教学统一的整体,但是在以往的教学中,老师“教”的时间大于学生“学”的时间,忽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一些教师喜欢将自己备好的知识一点点地传授给学生,要求学生按部就班地拷贝教师的劳动成果,导致“填鸭式”教学,学生成为知识的容器,降低主体性,导致教学效率下降。因此,教师要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采用多样化的方式引导学生发挥主体作用。合作学习是一种高效的学习方式,对学生学习和成长发展具有非常大的帮助和促进效果。合作学习形式丰富多样,比如小组分析案例、班级课堂演绎、集体观察、小组竞赛、小组对话、小组调查、小组辩论等,要结合实际情况和教学需要创新合作学习的形式,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体验机会,引导学生进行体验学习,满足学生的成长需求,提高道德与法治教学质量。例如,在教学《友谊与成长同行》这节课的时候,首先教师引入话题:古人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朋友会对我们的人生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接下来就让我们说一说朋友对自己产生了什么影响。然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谈谈切身体验,在讨论过程中,教师要参与进来,倾听学生的讲话,发现学生随着讨论明白更多的道理。比如,有一位学生说道:“我有一个坦诚、正直的朋友,他真诚待人,乐于帮助别人,做的很多事情给我深刻的启发,比如我的朋友曾经捡到了一部手机,担心失主找不到手机而着急,主动联系失主,把手机还给了失主,为了表示感激,失主要给他报酬,但我的朋友坚决不要,并且说这是应该做的。这件事情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在以后生活中我以此为榜样,严格要求自己,坚持拾金不昧。由此我体会到有一个正能量的朋友对自己的一生是多么重要,和优秀的人做朋友自己也会更加优秀。”通过学生的讨论,我们发现这样的教学设计具有非常大的价值,学生获得更加鲜活的体验感知,促进学生正确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形成。
三、融入传统文化,增强人文积淀
道德与法治教学中道德占据重要地位,首要目标是增强学生的人文积淀,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和文化水平。因此,我们要积极融入传统文化,挖掘道德和传统文化的深远渊源,用文化丰富教学内容,实现道德与法治教育目标。例如,在学习“相亲相爱一家人”时,为了让学生明白如何正确处理邻里之间关系及如何和父母相处,消除学生的逆反心理,让学生掌握调节自我情绪的方法,养成节俭的好习惯,可以将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文化内容融入课堂教学中,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比如,可以借助中国的诗词文化宣扬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理念,修养身心“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勤俭节约“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不浪费一粒粮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孝敬父母,懂得感恩“白头老母遮门啼,挽断衫袖留不止”“十月胎恩重,三生报答轻”“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首先,带领学生品读这些诗句,让学生独立思考,尝试理解这些诗句的含义,然后再引出这节课的重点内容,从勤俭和孝道两种民族文化传统入手,指导学生一边理解一边背诵这些诗句,理解诗句的深刻内涵。如此不但可以有效导入新课内容,还可以增强学生人文积淀,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四、巧选教学案例,吸引学生兴趣
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常用的交互性教学模式,即:在以往教学的基础上,通过引入案例进行理论知识的讲解,化抽象为形象,让学生通过听故事的方式获得知识,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更自觉地参与学习活动。案例教学法如果运用得当,不但可以突出教学主题内容,突破教学难点,还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效果事半功倍。因此,在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仔细分析教学内容,巧妙选择教学案例,将教学内容和教学案例完美融合在一起,准确把握时机,合理呈现案例,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例如,在教学热点知识时,可以融合“一国两制”案例进行讲解,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网络信息,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又如,在“合理调控情绪”学习中,可以搜集一些新闻报道的真实案例,增强课堂生活气息,这样不仅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学生的探究意识,还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分析案例,思考案例,最终明白“保持一个良好情绪”的重要性,将理论知识落实到实际生活中。此外,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案例教学必须遵循理论联系实际的基本原则,脱离理论基础的案例教学,往往导致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相互脱节。教师在呈现案例时,一定要准确把握呈现时机,确保案例教学的最大效率,不能为了呈现而呈现,使案例教学趋于程式化。可以在教学某一重点知识时呈现案例,也可以在教学完一节课后呈现案例,还可以在教学理论知识时呈现案例,总之,呈现方式一定要合理有效,根据实际情况而定。
五、信息技术辅助,激发学生兴趣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科学技术的进步,二十一世纪的教育已经成为信息技术的教育,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已经成为新课标对教育的新要求,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之所以难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一方面是因为教学内容过于抽象,部分内容成为死记硬背的产物,另一方面是难以运用针对性的教学手段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信息技术的出现恰好為道德与法治教学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将知识直观、形象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对政治热点及政治概念形成深刻的印象,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积极创新教学手段,利用信息技术等先进的教学手段创设教学情境,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自发地参与课堂学习活动。例如,在教学《认识自己》时,教师利用课前时间搜集整理了一些和这节课教学内容相关的资料和视频,借助多媒体课件给学生展示了乔哈里的视窗理论,给学生介绍分析理论内容,然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讨论,思考如何才能做最好的自己,如何才能让自己成为理想中的自己。最后,让学生大声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教师在一旁及时指导修正和给予鼓励赞赏。如此不但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动力,主动参与到讨论学习活动中,还可以对自身有更加深刻、更加全面的认识。
六、完善评价机制,提高学生能力
新课标教学要求评价方式多元化,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往往采用单一的评价模式,就是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但这样的评价模式违背学生身心发育规律,不能满足学生的多元化成长需求,所以应不断丰富评价方式,通过多角度、多方面加强对学生的评价,健全和完善“道德与法治”课程评价机制。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设计有效问题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并观察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判断学生对待学习的情感态度、学习能力、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等,以提升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
总之,老师要坚持道德与法治学科的育人理念,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教育之本”的意识,平等地看待“教”与“学”,推进理论学习与探究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教学活动的自主性、多向性,强化学生的理解感悟,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实现道德与法治学科的功能和价值。
参考文献:
[1]王郁.基于课程标准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J].新课程(中),2017(06):90.
[2]刘德东.试论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方法[J].中国校外教育,2017(13):209-210.
[3]李彦.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方法微探[J].新课程(中),2017(07):126-127.
[4]李爱国.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的教学反思[J].科普童话,2017(22):133-135.
[5]肖文区.关于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模式创新的探讨[J].吉林教育,2017(26):98-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