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路 钱怡 吕智宇
摘 要: 大学创业创新教育方兴未艾,课程体系正走向深度开发。“大学生创业特质与沟通”课程是面向所有在校大学生的一个诱导创业心智和初步了解创业过程的基础启蒙课程。本文介绍了课程开发的背景,从国内创业教育的理念、教学体系和教学手段三方面分析了课程开发的意义,从教学目的、教学体系和教学方法三方面介绍了课程开发的过程,并根据教学开展情况提出了看法。
关键词: 大学生 创业特质与沟通 课程设计
创业教育是当下高等教育的一个热点。在创新驱动的国家战略下,具有创新创业意识与素质的高等教育人才供给,不仅对国家转型和社会发展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培育包括大学生在内的各类青年创新人才和创新团队,还可以充分扩大就业,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保障社会经济创新活力。对大学生而言,能够通过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多元的思维视野、动手与实践能力,增强心理品质,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自主能力和就业能力。对高校而言,是进行教育改革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必要之举。
然而,如何针对大学生不同层次、不同种类的创业创新需求开设相关课程,正成为摆在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组织者面前的难题。大学生是一类极其需要引导和接受知识的人群。对于处于学习成长过程中的大学生而言,知识深度、生活阅历的储备都不足,进行创新乃至实施创业显得尤为困难又难以下手。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中应首先设置一类进行兴趣启蒙和创新启发的课程。一方面,这类课程可以设置在低年级公共课程中,增强所有在校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另一方面是对“少数潜在创业者”进行甄别,唤醒这类学生内心的创业热情,帮助他们及早形成正确的创业观念和创新技能。
“创业特质与沟通”在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中的作用即是如此。“创业特质与沟通”是以人才测评基本内容为基础,以创业管理为背景,运用人格特质理论,通过卡片教学、案例教学、视频教学、情景模拟及沙盘桌游模拟形式,直观形象地展示不同属性人群的性格特征、行为风格、沟通方式、激励因素、优势局限等特质在创业管理领域的应用,是一门集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于一体的体验式演练课程。
一、研究回顾
美国是全球最早的开展创业教育的国家,主要是由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经济”产生于美国。近三十年来,新的技术经济兴盛,新的知识经济成为主流,智识者的创业活动在西方流行,创业教育在西方具有深厚的社会需求,大学生更成为其中的主流。
张瑞瑞等人分析了美国主要的创业教育模式,包括精英模式和大众模式两种[1]。前者由商学院组建具有近乎实战特点的创业项目(课程),并挑选具有创业潜质的学员进行创业集中训练;另一类是所谓的“大众模式”,这种模式强调创业教育在大学中的广泛开展与学科融合及相互渗透乃至支撑。通过对其他专业尤其是理工科专业教师的创业教育师资培训,引导教师在专业课程或专门课程中开发学生的创业倾向并发现、实现技术机会。这两种模式应当说在西方国家具有代表性,如英国、德国、日本主要创业教育模式与之类似,只是做法上有所区别。共同的先进特点体现在:一是政府全程有重点的核心支持;二是学校在教学组织上的创新和重视;三是创业课程体系非常丰富。
王文通等人进一步探讨了国外高校创业教育组织模式,包括商学院模式、创业学院模式、创业团队模式、跨学科项目模式和模拟公司模式[2]。商学院模式主要發挥大学中商学院的教育功能,既包括“精英模式”,又包括麻省理工商学院进行的类似通识课程建设的创业教育及支持服务。创业学院模式是指在大学中组建独立的创业教育管理机构,又分为虚拟与实体两种。目前创业学院模式在国内是比较流行的。跨学科项目模式是在高校中构建独立的创业教育必修课程体系,更强调创业教育的普及性。团队模式和公司模式强调主要通过“干中学”进行创业教育。
2010年,教育部出台《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2014年我国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国家战略,创新创业教育开始全面进入高等院校的教育体系之中。近十年来,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面对这一盛况,很多研究呼吁理性思考当下的出路。一是国内外在创业教育理念及教育能力上的差距是明显的。我国创业教育起步较晚,同时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相当滞后,在高校创业教育理念、教学师资能力及教学方法上,与西方国家的差距是明显的。在能力储备、改革动机不足情况下一哄而上,不利于创业教育的发展。二是我国高校之间差异性较大,各类高校不同的定位,如理工科/综合性大学、高职高专、直属/地方院校等,创业教育的需求是不同的。如果简单地将创业教育纳入教学序列之中,创业教育将与专业教育脱节。陈辉的研究指出了创业课程与专业课程融合的困难之处,包括: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课程缺少融合的动力、课程开发和评价机制僵化、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课程目标有待整合等多个方面[3]。针对这一问题,近年来我国创业教育的发展开始强调改革和完善。重点在于宏观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与支持体系建设上及微观的课程设计与专业融合两个层面,支撑体系与课程建设逐渐成为创业教育的改革共识。
二、课程设计
(一)教学目的
课程教学要达到以下六个目的:一是了解创业的基本概念并熟悉和识别国内外新产业演化的机会,特别是中国有优势的新产业和创业新机遇;二是掌握现代创业基础理论策划和撰写具有吸引力的商业计划书的能力;三是创业者创办企业的基本素质要求,正确分析和评价自己的创业素质及条件;四是了解现实中国创业者的现状、创业家的特征、行为及创业成功的关键要素;五是熟悉沙盘软件模拟创业,团队的创业精神、团队的合作与沟通能力;六是理解创业成长中的各种关键要素,通过个案分析加深对创业不确定性的理解。
(二)教学体系
课程设计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环节。理论教学分为四个章节:一是创业与人生。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和新常态下的年轻人面临的新机遇与挑战进行分析。二是创业生涯的性格解析。对于一个创业者来说,性格的不同会给自身带来怎样的影响?内向与外向的性格究竟是优势还是劣势?三是创业选择的职业解析。在分析了创业的宏观背景和自身性格后,如何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适合的职业呢?四是创业团队的沟通解析。创业需要团队。团队使各成员联合起来,在行为上形成彼此影响的交互作用、在心理上意识到其他成员的存在及彼此相互归属的感受和工作精神。团队成员之间的沟通就变得尤为重要。
实践教学部分分为三个部分:一是创业计划。创业计划是创业者叩响投资者大门的“敲门砖”,一份优秀的创业计划往往会使创业者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创业计划是创业实施的关键准备步骤,创业计划书的撰写过程实际上是创业者进一步思考、完善甚至创造性颠覆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创业者可以认真考虑创业项目所要实现的目标、所需的资源及可行的应对策略。关键在于很多人不敢迈出那一步,总觉得还没准备好,显然很迷茫。三是创业管理。创业与创新有根本性的区别,创新是从0到1的完成创造的过程,创业是从1到100的成长过程,创业不是冒险,更多的是在考虑风险的把控的基础上,以合理的过程用最小的资源进行市场试错,找到商业意义而非技术意义成功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创业者的预期思路与市场反馈、总体目标与职能管理、团队分工与合作,会产生一些不可预知的墨菲效应。从某种意义上讲,创业管理的过程是一个不断解决问题和矛盾的过程,這非常考验创业者的创业执念与应变素质。
(三)教学方法
在教学方法上,课程进行了相应的创新。主要包括以下几种:一是讲授法。虽然讲授法与传统教学方法无异,但是讲授内容已经大大缩减,教师的身份不再是授课者,而是管理者和导师,主要交代教程的学习规则、必要的理论模型及分析工具的使用要点;二是讨论法。讨论法的优点是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性、积极性,促进学生集思广益,营造开放轻松的学习氛围。教师在其中主要作为讨论活动的主持人、引导者和总结者。三是作业法。听过探索性学习,学生按照作业任务,通过锦标竞赛的形式进行资料收集、方案讨论和最终演示,最大限度地调动创造能力,往往收获意想不到的效果,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育效果最好。容易控制教学进程,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系统的科学知识。四是结合电子教育资源进行慕课教学。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可以将大量指导资料、视频、书籍置于网络,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自主学习。通过实践,发现当学生自主参与的程度加深时,自主学习动力非常充足。五是沙盘方法。通过实物沙盘和电子沙盘,让学生在创业管理过程中进行团队模拟经营,更好地理解团队分工合作与沟通的重要性,六是点评法。可以邀请校内外理论和实践导师参与教学与讨论,通过各方面权威的现身说法,开阔学生的视野,并通过多元性不断弥补和完善自身的认识。
三、教学体会
(一)教师身份的转换是教学组织的关键
传统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组织,教师安排教学整个过程,通过讲课进行知识灌输,而学生作为“学”的一方进行知识领会,很少有参与的机会,更谈不上主导作用。但在本课程中,教师既有传统的教学角色,又有引导学生认识问题和发现自我的功能,更多的是扮演课程的设计者、引导者和监督者。传统教学模式向开放式教学模式转化,实际上对师生都是一种挑战。前者往往感到教学能力匮乏,后者缺乏“主人翁”的自觉性。因此,教师身份和能力的提升就成为关键。既要熟悉新的教学环境、教学条件,更要提高课程设计能力、课堂教学组织能力。在一些细节问题上的设计更要全面周到。这些教学设计过程的付出实际上远远大于传统授课式教学方式。传统教学准备是面向四十分钟,这类教学活动是全方位的,包括课前的准备与指导,提出问题、作业并建立相应的要求规范和循序渐进的指导规范;课中的诱导与辅导,在互动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有规律的路径教学及面对突发情况进行“即兴教学”;课后的总结概括,通过一整套教程管理才能帮助学生自主学习和生成知识。
(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是增强教学效果的关键
现阶段各高校大学生学习兴趣和注意力下降是一个普遍现象。学生往往对课前组织的任务不认真准备,课堂上在小组讨论中对问题不善于交流和分享,在课后继续思考和摸索的动力也不足,影响开放式教学活动的效果。特别是当课程列为必修课程时,如不能有效解决学生的参与和自主学习的积极性问题,将影响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在实践中,我们体会到几点值得注意的地方:一是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创业教育学习观念。教师要首先把创业教育形式与意义告诉学生,帮助学生树立正面的创新创业冲动,让学生在认识上把课堂学习和将来就业充分挂钩,意识到学习有利于今后职业发展。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更有意识地、更加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二是用互动性和实践性引发学生的兴趣。从课程开始就进行互动性和实践性教学。从创业特质识别、创业团队沟通、创业案例讨论、创业实训等多个环节充分调动学生讨论的积极性,营造积极的教学氛围,利用团队作业充分安排学生之间的团队管理和团队竞争实现自主学习目标。此外,充分利用教学电子化手段引入一些必要的进展控制达到督促学生学习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张瑞瑞,陈茹.中外创业教育模式比较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8(40):89-90.
[2]王文通,雷利.中外高校创业教育组织模式比较[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8(3):230-233.
[3]陈辉.方向与挑战:创业教育融合专业教育的路径分析——基于课程开发层面[J].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3):109-112.
基金项目:2019年广州市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项目《医科院校大学生创业机会识别与商业模式设计课程研究》(项目编号:2019KC211);2017年广州市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项目《南方医科大学大学生生物医药科技创新创业实训与孵化基地建设》(项目编号:201709P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