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玲玲
摘 要: 知识性与教育性交融是重构现代教师专业发展的逻辑起点。教师是知识群体,毫无疑问,知识增长是其专业发展的本体属性。立德树人是学校工作的根本任务,学校要把立德树人贯穿学校的一切工作中。立德树人的关键在教师,能否教好书育好人,是判断一个教师工作成绩好坏的最核心的依据。无论是教育主管部门、学校还是教师,都要充分认识教师工作的重要性,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积极创造条件满足教育性与知识性协同融通的时代需求。
关键词: 知识性 教育性 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作为一种职业,有其专业发展的逻辑起点,即教师除了要掌握任教学科的知识外,还要掌握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的知识。这是教师不同于医生、律师等职业在知识准备方面不同的地方。从根本上说,知识性与教育性交融是审视现代教师专业发展理念的逻辑起点。
一、知识性:教师专业发展的本体属性
教师是知识群体,毫无疑问,知识增长是其专业发展的本体属性。韩愈曰:“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就是教会学生做人,也就是我们现在强调的立德树人,古人所谓“文以载道”,清楚地指出,道要有载体,这个载体就是知识,我们要借助知识向学生传道。授业、解惑更是需要知识作为基础,对于当代教师来说,首先应该把增长知识放在专业发展的首位,这也是为师之德的必然要求。
1.学科领域的知识性。每位教师都要承担一个学科领域的教学任务,有的还可能承担多个学科领域的教学,不同的学科涉及不同的知识,没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就难以胜任学科教学任务。比如历史、地理、物理、生物等不同学科,都有各自领域的知识体系,这个知识体系需要进行系统的学习才能掌握。虽然现在的教师都曾接受过系统的专业训练,具有该学科的知识基础,但只能说他们已具备从事学科教学最基本的东西,而不能说他们在知识准备方面已完全胜任教学。现在的学科知识更新比较快,现在拥有的知识相比应该掌握的知识远远不足,如果满足于现有的知识储备,难免捉襟见肘。教师的知识水平与其教学水平有着必然的联系,它决定着这个教师的思维水平、教学境界。教师要有独立的思考能力、判断能力,就要加强知识学习。不管哪个学科领域都要加强知识学习,知识是能力的基础,没有知识的积累,能力就失去提高的基础。
2.学科教学的知识性。学科的知识性是自明的,不同的学科就是不同的知识体系,之所以要谈学科的知识性,就是因为现在的教师多不注意知识的学习,没有意识到学科知识学习的重要性。对于教师来说,除了要掌握学科知识外,还要具有丰富的学科教学知识。教师不仅要拥有丰富的学科知识,还要把学科知识传授给学生,这就需要不同的知识,即学科教学知识,如课程教学论、教育心理学等。知识传授有一般的规律,这涉及授者与受者之间的复杂关系。在以往的教学认识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主体与客体、主动与被动的关系。教师是主体,决定着教什么、怎么教,教学的主动权掌握在教师的手中,教师靠自己的权威督促学生学习。现在对教学的认识已有较大的进步,认识到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并不是最佳教学模式,它不能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而且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因此,教学思维开始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变。思维模式的转变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师更新教学认知体系,重新思考教与学的关系,这需要教学论、心理学、教育学、哲学等知识的支撑。
教师不仅要成为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更要成为教育教学领域的专家、学者。虽然教学有普遍的规律,但要看到不同学科的教学所具有的特殊性。正因为每个学科都有自身的特点,所以需要对每个学科的教学进行研究,形成学科教学论,以科学的教学方法开展学科教学。学校一般比较重视教学培训,让教师接触新的学科教学方法,但是支离破碎的知识不能转化为教学能力,反而会让教师无所适从,他们需要的是系统的教学论、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知识,只有建立系统的学科教学知识基础,才能对新的教学方法产生正确的判断,才能为我所用,而不是亦步赤趋,没有自己的教学风格。
3.教书育人的知识性。孔子说:“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论语·泰伯》)在传统思想中,人的德行总是放在第一位,教学是一门学问,教育更是一门学问。育人既是专门的学科,又是一门艺术。每位教师都有育人的责任。除了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外,其他任课教师也有育人的责任,这个育人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根据学科特点、教学内容有机融入育人内容,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尽管教育主管部门反复强调育人的重要性,而学校迫于竞争的压力,并没有在事实上把育人放在首要的地位来抓,特别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们只注意知识的传授,而对育人环节的重要意义缺乏应有的认识。
二、教育性:教师专业发展的本质属性
立德树人是学校工作的根本任务,学校要把立德树人贯穿学校的一切工作中。就专业发展而言,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位教育家,然后才是某个领域的专家、学者。一个教师在学科领域无论取得多么伟大的成就,都要意识到自己的职责就是教书育人。
1.教育性贯穿知识传授全过程。传道必然要借助媒介,学校教育的主要媒介是知识,正是在知识传授过程中,对学生实施了潜移默化的教育活动。最好的教育是让受教育者并不认为在接受教育,而其思想、行为却受到了感化。要让学生在接受知识教育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产生爱国情感。教师有没有素质挖掘教材和教学内容的教育性,能不能在知识传授过程中以合适的方式渗透思想教育。渗透就是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正如“滴灌式”教育就是把渗透具像化。我们不能把学科教学上成思想教育课,学科教学也承担着思想教育的任务,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能恰到好处地开展思想教育,是一门艺术,处理得好,既能够对学生形成潜移默化的教育影响,又有助于深化教学内容。
2.教育性覆盖立德树人全维度。立德树人是学校的立身之本,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中国传统教育的一个特点是重视德育,把德行的培养放在了最重要的位置上。当然,中国传统教育对孩童进行思想教育时,并不是空口说教。比如把爱国、爱民、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等作为教育内容,甚至要求小学低年级学生熟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这些过于抽象的内容如果不能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加以体验,那么效果就得不到保证。即使古人所谓的“大学”,虽然有着治国平天下的远大理想,但依然强调要从修身入手,以修身为起点,而现代教育很少强调修身的重要性。中国人自古就特别重视“立志”,强调孩童要有远大的理想,但并没有把理想理论化,而是化为实践的动力,从点滴做起,故有“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之说。不能洞察教育的本质,就不可能有正确的行动。现代思想教育的通病在于空讲道理,不务实行,导致学生掌握了爱国、爱民的若干道理,却不知道如何踐行。无论是哪个阶段的教师,都要深刻把握教育的本质,“以学强德,育情与育境融通,以身立德,育人与自育兼具以及以教传德、育才和育德并重”[1]。
3.教育性植入教师终身专业发展。教师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知识学习、能力提升和德行增强,德行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谓的师德教育。国家特别重视师德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应该是师德师风。师德师风建设应该是每一所学校常抓不懈的工作,既要有严格制度规定,又要有日常教育督导。”教师要认识到修身是一个无止境的过程,既不可能一蹴而就,又不可能一劳永逸,必须心存敬畏,兢兢业业。必须时时注意克服私心杂念,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把修身作为一辈子的事业去做,彰显作为师者的教育性。
三、从职业化到专业化:教师专业发展的知识性与教育性融合路向
2018年2月出台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明确指出:“教师承担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的历史使命,肩负着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时代重任。”[2]基于对教师特别重要地位的深刻认识,文件对教师职业的公共属性对其专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高素质”是教师队伍建设的主要目标,其核心要义是知识性与教育性的高度融合。
1.重塑知识性在教师专业发展中的基础功能。知识是基础,扎实的学科知识、教学知识、教育知识是开展教育教学的重要基础。无论是哪一个层次的学校,都应该把增长教师知识作为基础工作来抓。国家层面正在全面提升教师培养层次,提高教师培养质量,强化知识性在教师专业发展中的基础功能。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对师资的学历要求是本科,高中阶段则为研究生,这是从学历层次上提高对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除了加强师范学校要加强师范教育外,支持高水平综合大学开展师范教育专业,参与基础教育、职业教育的师资培养。学历要求的提高,将从整体上提高中小学教师的综合素质,凸显知识性在教师专业发展中的基础功能。
要重视通过各级各类培训全面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特别是要加强知识性培训。国家很重视各种各类教师培训,但从总体上看,知识性培训占比很小,多是教学类、师德教育类培训。究其原因:一是对知识性内容在教师专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没有深刻的认识,总以为教师在知识方面能够胜任教学工作;二是把知识性提升可以通过学历提升来解决;三是认为知识性内容的增长可以通过教师个人学习来解决。在一些学校,一些教师长期从事某年级段的教学,对某年级段的教学内容很熟悉,一旦超出这个范围,知识就显出不足,事实上,教师拥有的知识越丰富、越系统、越高深,对问题的认识才能越深刻,也才能做好教育教学工作。
2.重构教育性在教师专业发展中的核心地位。教师这个职业不同于其他职业。教育者总会“有意识地选择出这样一种方案,在该条件下,这种方案能够保证在完成学生的教养、教育和发展任务方面”[3]。教师专业发展的教育性,有两层含义:一是通过适当的教育教学方式,让服务对象掌握相关的学科知识;二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让服务对象在思想上受到教育。教育性是教师职业区别于其他职业的显著特点。要强化教育教学效果,就要开展相关的教育性培训。师范学校在培养师资时,一般会有相当数量的教育性课程,通过这些课程的教学,培养学生基本的教育素质。中小学教师多毕业于师范学校,因此多接受过教学论、教育学、心理学、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等课程的训练,而大学教师在这一方面就显得比较不足。大学教师多是某学科门类的硕士、博士,拥有丰富、精深、系统的学科知识,但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教育类课程的培训。因此,高校要重视加强教师教育性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
3.满足教育性与知识性协同融通的时代需要。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之中,新一轮科技和工业革命正在孕育,新的增长动能不断积聚。“面对新方位、新征程、新使命,教师队伍建设还不能完全适应。有的地方对教育和教师工作重视不够,在教育事业发展中重硬件轻软件、重外延轻内涵的现象还比较突出,对教师队伍建设的支持力度亟须加大”[4]。有的教师素质能力难以适应新时代人才培养的需要,思想政治素质和师德水平需要提升,专业化水平需要提高。“时代越是向前,知识和人才的重要性就愈发突出,教育和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就愈发凸显”。因此,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全面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是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和根本性民生工程任务。无论是教育主管部门、学校还是教师,都要充分认识教师工作的重要性,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积极创造条件满足教育性与知识性协同融通的时代需求。
参考文献:
[1]鲁烨.教师专业发展须重视师德师风建设[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05-03(004).
[2][4]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8-02-01(12).
[3][苏]巴班斯基,著.吴文侃,译.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6.
基金项目:教育部在线教育研究基金2016年重点项目“在线专题教育社区评价体系的构建”(项目编号:2016ZD 313),江苏省第七批教育改革发展戰略性与政策性重点研究课题“江苏省民办高校分类评价体系构建研究”(苏教法函〔2018〕6号)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