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冠楠
摘 要: 管理专业化已经成为高校发展的必然趋势,现实需要和发展规律要求高校管理专业化。本文围绕高职院校科研管理专业化建设这一中心,通过分析高职院校科研管理专业化发展现状,总结其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并结合高职院校的科研定位,对科研管理专业化建设提出改革对策。
关键词: 高职院校 科研管理 专业化
我国高职教育已开始从扩大教育规模的粗放发展模式进入提升教育质量的内涵建设发展道路,内涵式发展对高职教育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管理专业化是其中的重要内容。科研管理工作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科学性,需要专业化的管理制度和管理人员。相比本科院校,高职院校起步晚,发展水平相对较低,专业化建设进展缓慢,科研管理专业化水平不能适应现实需要。高职院校要在明确科研的内涵、找准科研定位的基础上推进科研管理专业化建设,使专业化建设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高职院校实行科研管理专业化的必要性
1.科研管理专业化是社会分工发展的必然趋势。
社会分工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之一,有利于提高劳动者的生产力,提高劳动者的职业技能水平,进而提高生产效率。随着社会分工的不断细化,管理从其他工作中分离出来,管理科学迅速发展。不同的行业和职业需要不同的专业化人员依据不同的专业化制度从事管理工作。高校管理工作也不例外,社会分工发展要求高校管理实现专业化。科研管理是高校管理工作的一部分,而且科研管理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更需要专业化的制度和人员实现专业化管理,提高管理水平和效率。
2.科研管理專业化是高职院校发展的客观需要。
根据美国教育社会学家马丁·特罗的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低于15%属精英教育阶段,当毛入学率大于15%小于50%时为大众化阶段,毛入学率大于50%则为普及化阶段。马丁·特罗认为,从精英高等教育向大众化高等教育发展,会在高等教育系统内的各个方面引发一系列变革。我国的高等教育已从精英化阶段步入大众化阶段,入学率的提高促使高校规模不断扩大。内外环境的变化在给高校发展带来新机会的同时也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是高等教育的三大职能,这三大职能形成高校的管理系统。原有的管理理念和方式方法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的发展,高校管理工作的责任和难度都越来越大。为了适应高职院校发展的需要,实现高等教育三大职能的科学、有效管理,必须实现管理专业化。
3.科研管理专业化是提升管理水平的必然选择。
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高校科研工作呈现出新的特点,对科研管理者提出新的要求。随着科技发展的需要,高校承担的科研项目越来越多地呈现学科交叉的特点,而且高校中开展科学研究工作的人员不断增加,科研项目数量逐年上涨,科研管理人员必须对这些学科知识有所了解,同时掌握专业的管理知识和技术,实现对项目的有序、高效管理。科研管理是一项专业化的工作,需要具备专业化素养的管理人员依据专业化的管理制度和方法实现。管理专业化是高职院校提升科研管理水平的必然选择,也是高职院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
二、高职院校科研管理专业化发展现状
1.理念尚未完全转变,定位不准确。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化迈向大众化,对于管理水平的要求不断提高。高等教育管理要实现科学化和专业化,这是发展规律也是现实需求。我国高校已经逐渐树立管理科学化、专业化的理念,逐步推进改革,取得一定成效。与本科院校相比,高职院校起步晚、基础较为薄弱,管理思想较为落后,对于管理专业化的理念尚未完全转变。虽然高职院校提高了对科研工作的重视程度,但是还没有完全认识和理解科研管理专业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一些高职院校仍然停留在传统理念,仍然把科研管理等同于一般的行政管理,认为科研管理就是为教师提供科研方面的管理服务,态度是最重要的,对管理水平没有高要求。还没有真正认识到科研管理是专业性较强的工作,需要具备专业化的制度和专业化素质的管理人员。同时,还会把管理水平等同于教学水平,认为教学水平高管理能力就会强,忽略高校管理专业化的特性。“双肩挑”人员仍然大量存在于高职院校的管理队伍中,这既不利于高职院校管理水平的提高,又会影响教学工作的开展。
另外,高职院校对于科研的定位仍然不明确,认识存在偏差。第一,没有真正认识到科研对于整个学校发展的重要作用,都停留在形式上的重视,没有把科研摆在应有的位置,人力、物力、财力方面的投入不足。第二,没有正确认识科研的目的。认为科研是学校的“面子工程”,片面重视科研的“量”而忽视“质”的提升。第三,没有从高职培养目标出发,结合本校实际确定科研的重点。目前一些高职院校在科研上是“一把抓”,涉及面广但实力不强,没有把重点放在能够发挥自身优势的科技开发研究和应用性研究上。科研定位的不准确,从根本上影响高职院校科研管理工作水平和效率,影响科研管理专业化的建设和发展。
2.专业化机制不健全,制度不完善。
科研管理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涉及多个环节,需要多层面共同完成,除了学校层面的管理外,还需要基层管理,主要包括二级学院管理和项目组管理等。随着高职院校对科研重要性认识的提升,学校层面的管理正在逐步完善,但是仍然有行政化的痕迹,专业化机制不健全,管理效率仍需提高。同时,科研基层管理缺位严重。由于机制和人员的限制,多数高职院校都没有设置分院系一级的科研管理机构,这一层面的管理工作都是其他人兼职完成,不能很好地履行二级管理职责,使得管理出现断层,影响管理效率从而影响科研工作的开展。
管理专业化要求科研管理人员具备专业知识和良好的职业素养,但是科研管理只是高职院校诸多管理工作中的一项,没有受到特别的关注,缺乏科研管理人员专业化培训制度和职业发展路径。教育主管部门和其他机构都有面向高校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的培训制度,较少有专门针对科研管理人员的职业、专业化培训。影响他们专业化能力的提高,限制他们的发展空间,从而影响工作积极性的发挥。
3.管理人员专业化素养和能力参差不齐。
高职院校科研管理分为校级管理和基层管理。校级管理由学校的科研管理部门专职负责,主要负责科研项目、专利、成果奖项的申报、立项和日常管理等工作。基层管理包括二级学院管理和项目组管理,由分院管理人员或者专任教师兼职承担。这样科研管理人员就有了专职和兼职之分,由于他们的工作重心不同,管理专业化水平参差不齐。对于专职的校级科研管理人员,随着学校对科研工作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他们更加重视自身素质和能力的培养。这些管理人员一般对科研管理这项工作都具有较好的认知,具有较强的处理事务、推进项目的能力。虽然部分校级管理人员不是专业教育管理出身,但是经过长时间外在工作环境的熏陶、积累和内在的感悟,他们的职业能力、专业化水平都会得到潜移默化的提升。但是二级科研管理人员和项目组管理人员则不同,他们都是兼职人员。二级学院主管科研的领导一般科研能力较强,在申报科研项目和成果推广方面占有优势,但是具体的科学研究不能等同科研管理专业化,加之他们还承担其他行政管理工作,有些还有较多的教学任务,难以兼顾;高职院校基本上没有专职的科研秘书,二级学院的科研秘书都是兼职,在需要时临时安排承担二级学院的科研管理工作,他们本身承担了许多琐碎的行政事务,很难有精力和动力思考如何科学、有效地开展科研管理工作,更不具备现代管理意识和专业化思想;具体项目组管理人员都是专任教师,属于教学岗位,主要任务是教学,同时还承担着项目研究工作,教学与管理的性质和特点差别较大,他们往往习惯于教学思维,对于管理工作鲜有思考,管理专业化水平不高。
三、高职院校科研管理专业化建设思路
1.树立专业化理念,找准定位。
高职院校从领导层到管理者再到专任教师都要加深认识和理解科研既是高职院校的基本职能,又是高职院校自身发展的需要。科研是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重要内容,对于高职教育发展、高职院校服务社会、教学水平提升、学科建设与专业发展都有重要作用。更深一层,认识和理解科研管理的专业化性质,认识到科研管理不同于一般的事務性行政管理工作,具有较强的专业化特点。高职院校科研管理的专业化水平影响着科研本身水平和能力的发挥与提升。必须转变思想,树立专业化管理理念,以此为指导,进行科研管理专业化建设和改革。
高职院校要科学客观地评估自身现有条件,准确合理地确定科研定位,进而促进科研管理工作绩效的提升,科学准确的定位是高职院校良性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要从内容上重视科研,加大对科研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力度,建立导向性和倾斜性的科研政策,调动教师开展科研工作的积极性,形成以科研促教学、以科研促管理的良好氛围。注重科研“质”的提升,培养高质量的科研项目和成果,而不是片面追求“量”的增加。立足本校,从教育教学实践出发,进行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办学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职业技术教育专业和课程体系等研究,解决职业技术教育教学实践中涌现出的问题和困惑。立足地方,面向生产第一线,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从生产实际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成果转化、技术开发和产品开发为目标,开展科研和技术服务。同时,主动参与地方政策机制、发展战略研究,为地方发展提供最佳决策、战略、思想和方法。
2.完善管理机制,实现制度的专业化。
针对基层管理缺位的问题,高职院校要建立健全科研管理机制,强化基层管理,建立由学校科研管理部门、二级院系管理机构和项目组组成的专业化三级管理体系,形成一个由多部门分工负责、分级管理的管理链。各部门各司其职,进行专业化管理,形成良好的协同管理机制。学校科研管理部门主要负责学校科研规划、科研管理相关制度的制定,科研项目和成果奖励的审核上报,科研经费预算分配,科研项目跟踪检查管理,提供科研信息服务和对外交流协调等较为宏观的工作。二级院系负责本院系科研工作的部署和落实,科研项目进度检查,科研经费管理,科研团队建设等具体工作。项目组的工作更加具体细致,主要负责本项目研究工作的实施,包括本项目组成员的具体分工,资料搜集整理,仪器、设备、实验材料的使用,经费的具体使用和审核,最终成果的转化等。二级院系管理是科研管理链中的关键环节,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对上可以与学校科研管理部门共同探讨有关专业、技术的问题,为学校科研管理出谋划策;对下可以与项目组直接联系,将学校科研管理部门的信息及时传递给项目组。因此,高职院校必须高度重视二级科研管理,加强二级科研管理建设,配备强有力的管理人员,提高管理专业化水平,保证管理的有效性。同时,规范项目组管理,加强科研团队建设,调动基层科研和管理的积极性,提升项目的质量和水平。
建立健全科研管理人员的专业化教育培训与培养机制和激励机制。教育主管部门和其他相关机构应当建立专门针对高校科研管理人员的职业和专业化培训机制,进行定期培训,使科研管理人员及时了解科技政策、管理文件和办法的更新。为高校科研管理同行之间创造交流和讨论机会,促进科研管理人员及时总结经验,改进提升。高职院校要注重对科研管理人员的培养,在保证工作正常进行的前提下,有计划地支持管理人员在职攻读相关专业学位,同时为他们创造培训和进修的机会,尤其是时效性强的指导具体实际工作的短期专门培训,使科研管理人员有更多机会更新和充实专业知识,开阔视野,培养专业技能,提升专业化管理水平。
3.加强管理人员专业化培养,实现人的专业化。
管理的根本在与管理者,管理者的业务水平是影响管理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科研管理是一项技术性比较强的工作,需要一支懂科学、善管理、高素质的“专业化”队伍。高职院校必须加强科研管理人员专业化建设,建立管理人员准入、培训、考核、激励等系统化的职业发展机制,使科研管理者既有压力又有动力,从而促进科研管理人员的专业素养和服务能力的提升。专业化要求科研管理者需要具备较强的综合素质和能力。高职院校科研管理人员必须了解和掌握高职院校科研管理的特点和规律,遵循规律开展工作;知识结构合理,具备较强专业知识的同时知识面广阔,具备一定的科研功底;与时俱进,及时抓住科研的新动态,把握新特点,更新知识,优化自身知识结构,跟上科研工作发展的步伐;具有强烈的责任心和服务意识,务实讲究原则,具有实事求是的精神;工作中能够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善于开拓创新,以先进的管理理念为指导,提高技能水平,善于运用先进技术手段、现代化方法提高自己处理问题、管理科研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徐霞.论高校管理专业化的必要性及实现路径[J].现代教育科学,2011(1):119-120.
[2]王有存,张树青.高校行政人员专业化必要性可行性探讨[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10(6):106-109.
[3]钱海鹏.高校科研管理队伍专业化建设研究[J].中国高校科技,2017(6):31-34.
[4]张想玲.高校科研管理人员专业化的新思路[J].新乡学院学报,2016(11):50-52.
[5]李凤艳.高校管理人员专业化建设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2015:15-19.
[6]胡冬艳.高职院校科研管理的现状分析与对策[J].职教通讯,2016(14):40-43.
基金项目:1.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博硕基金项目“基于定位分析的高等职业院校 科研管理专业化研究”(编号TZYBS-15-7)。2.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基于人本管理的高校管理人员职业发展研究”(编号:2018SJA 1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