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海燕
[摘 要]小学高年级的语文课堂,教师应巧妙地运用讲授法和讨论法展开教学。讲授学习追求的是教学效率,小组讨论能够启迪学生的思维,将两者结合进行教学,做到因材施教、因生而异议,能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语文教学;讲授法;讨论法;有机结合
[中图分类号] G623.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22-0061-01
传统语文课堂注重的是教师讲得有多么精彩,而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学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探究。这两种教学方法本来就不矛盾,但如何在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堂上将它们有机地统一起来呢?
作为班级授课制的最基本的教学方法——讲授法,它的出现是时代的要求。在一个班级中,教师通过科学、系统地讲授,在最短的时间里面,传递出最多的信息,能让学生最大效率地进行知识的学习,从而快速积累相关的学科知识。
例如,部编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五组课文《少年闰土》《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面》等都与我国伟大的文学家、革命家、思想家鲁迅先生有关。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的时候,关于鲁迅的生平介绍,是不可回避的问题,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三篇课文的内容,从而增强对鲁迅的敬佩之情。这时候,采用讲授法就比较恰当。教师用语言,配合幻灯片进行课文呈现,可以快速地把这些知识传授给全部学生,从而高效地完成教学。
讲授法的优势很明显,但是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新课标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这无疑是针对讲授法不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的弊端而言的。教师发挥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让学生进行小组内的合作、小组间的讨论乃至于辩论,能够培养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锻炼学生的理解能力。
例如,在教学《伯牙绝弦》这篇课文的时候,教师在疏通文义之后,让小组学生结合文章的内容讨论伯牙为什么要绝弦,回答要求准确、全面。有的学生只是从某个人的角度去理解,而没有综合两个人的关系去思考;有的学生只是从字面来理解,而没有深入到两人深厚的情谊中去思考。于是,教师首先组织学生在小组内讨论,然后让小组间进行讨论(辩论),而后教师围绕着一个核心问题,引导学生展开多角度、深层次的辩论。学生只有真正理解了两人之间“知音”的关系,明白了知音难求的道理,才能够真正理解“伯牙绝弦”的含义。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会不断地生成灵感的火花、思维的结晶,教师要善于把握这些极其珍贵的内容,恰当地进行引导,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热爱语文、善于思考的学习品质。
例如,教学《寻陆鸿渐不遇》这首诗的时候,教师的预设很简单,就是让学生理解诗人对陆羽不以尘事为念的高人逸士襟怀和气度的赞美。可是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课堂生成了对“桑麻”具体形态描绘的争论。“郁郁葱葱的桑麻”到底对不对?这个课堂生成非常好,涉及农业知识、生物学知识和季节的知识。这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全诗去讨论,从后面的“菊花”来看,应该是秋天了,而秋天的桑树也已经枯黄,开始落叶了,所以用“郁郁葱葱”来形容肯定不恰当。至于“麻”,在秋天用“郁郁葱葱”来修饰肯定也不恰当。教师抓住学生的这个小小的错误,生成了课堂教学的新资源,指引学生学习了关于桑麻的一些知识,把学生带入了五光十色的语文天地中。
一堂语文课,如果只是运用讲授法进行教学,课堂气氛必然死气沉沉;如果只是运用讨论法进行教学,必然效果不佳。那么,如何将两者结合,有效地开展语文教学呢?
教师首先要因材施教,就是要根据课堂教学目标来确定讲授法和讨论法的分配和协调方案。当课堂内容主要以记忆、积累为主的时候,就要充分运用讲授法,把知识点讲透彻,形成系统,帮助学生构建起“知识系统树”。当课堂内容要进行必要的阅读理解的时候,教师就要发挥引导者的作用,不轻易让学生获取答案,而是让学生在讨论、辩论中,在寻觅答案的过程中获得思维的顿悟和启迪。
其次,两种方法的运用还应该根据学生的年龄段做出适当的调整。在小學低年级,学生的语文基础不够牢固,知识面狭窄,这时候应该主要运用讲授法进行教学;而到了高年级,学生的语文素养、思维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这为讨论法的运用提供了必要条件。
语文课堂不应该是教师的“一言堂”,也不能够只有学生的喋喋不休、争吵无度,而要把学习和思考有机地结合起来。讲授法和讨论法的运用,教师在备课前要进行精心预设,这样在课堂上才能够及时地抓住生成,带领学生登堂入室,进入语文学习的美好天地,从而培养学生热爱语文的情怀,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责编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