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飞 许利刚
摘 要: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宝贵的精神财富。当今阶段,面对多元性文化环境的影响,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教育中,不仅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而且有利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本文分析现阶段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面临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法,论述多元性文化背景下大学生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实际意义。
关键词: 多元性 大学生 优秀传统文化 教育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作用。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深入挖掘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国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1]。大学生作为社会新思想、新技术的前沿群体,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更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他们能否继承和发扬好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中华民族未来的前途和命运。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国外文化随之而来,面对多元文化的冲击,如何处理好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中的教育问题显得尤为重要。唯有唤起国人的文化自信,才会有道路自信和实现中国梦的不竭动力。
一、中国的文化发展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研究
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化是人改造自然的劳动对象化中产生的,理想的、真正的文化是人人自由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文化,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改进社会制度,扬弃历史文化,提高人的文化修养,才能实现[2]。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掀起了“文化热”,许多学者进行了多种阐释和对文化体系的探索。钱学森于1987年就呼吁建立文化学。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当代中国,众多学者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作用进行研究和探讨,如刘新华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一文中阐述了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的悠久文明历史,其文化事业在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但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提出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分析了现阶段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及教育方式的路径选择[3];曲江滨、张薇探讨了中国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与应用,提出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对于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具有巨大的实践意义[4];朱淼阐述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涵结构基础上,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出现的衔接问题、“说教”模式问题,以及大学生生活世界分离问题等,分析了当前面临的困境,并提出了超越这些问题的建议[5]。
二、大学生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面临的问题
(一)全球化趋势下,外来文化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冲击。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民族精神。目前,外来文化对我国本土文化形成了一定的冲击。特别是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竭力扩张自己的文化产品,兜售资产阶级自由化、个人主义价值观等。一方面外来文化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面给我们的本土文化带来冲击,使人们的一些行为方式和生活习惯发生变化,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所忽视。例如,圣诞节、情人节等西方节日,学生张灯结彩,互送礼物,而对于中国传统节日重阳、七夕则有所忽视[6]。
(二)市场经济环境下,媒体导向弱化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
媒体作为人们关注社会时政、了解生活百态、娱乐趣事等各方面资讯的重要工具,在文化传播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大学生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方式除了课堂学习、长辈说教外,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媒体报道和宣传。受市场经济的影响,现代媒体在宣传报道方向上发生偏离,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报道不多。人民日报曾发表文章《媒体要重导向,不要娱乐至死》。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要求,新闻舆论工作各个方面、各个环节都要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媒体在促进社会凝聚力方面有着特殊的作用。当前,移动新媒体、视觉技术等新的传播手段强势崛起,呈现出图像化、碎片化和交互性等特点,这些都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传播提供了新的思路。媒体应当自觉担负起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
(三)新的历史条件下,大学生接受传统文化教育的形式和内容面临新问题。
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以高校开设相关课程、实行课堂教育为主,但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大学生的年龄层次发生大的变化,受教育对象以“90后”“00后”为主,这代人年轻、强调个性、可塑性强。调查数据显示,“90后”“00后”对传统文化的认知程度较低,接受心态并不积极。但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仍怀有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以往教育形式和内容已经不能满足时代发展的需要。面对新的历史环境和受教育群体,对大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形式和内容必须紧扣时代发展脉搏,与时俱进,注重理论联系实践。
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教育中的方法
(一)吸收消化外来文化,发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全球化背景下,国与国之间的交流日益密切,文化呈现多元性特征。对大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应跟上时代步伐,实事求是,对于外来文化,我们既不能全盘接受,又不能一概否认。每一种文化都不是十全十美的,外来文化虽然有不足,但是也有各自的长处,我们应学习其文化中优秀的东西,用以丰富自身文化。另外,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发展也不例外,在学习优秀传统文化中,不能流于形式,应启发大学生对传统文化进行创新和发展。我们不是复古主义者,应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主动适应中国社会发展需要,创造出有活力的新型文化。既能凸显中国文化魅力又能有效面对多元性文化的冲击。
(二)构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新型传媒体系。
一,发挥国家和地方电视传媒的龙头作用,在黄金时段制作和播放传统文化的优秀节目。二,重視纸质传媒的宣传力度。无论时代发展到如何程度,纸质传媒都有独特性,除了社会报纸期刊开辟传统文化专栏外,学校内部的校报、校园广播等更应在宣传传统文化教育方面凸显其价值,特别是作为接触学生第一线,深受学生喜爱的校园广播,主持人都是身边的同学或室友,通过他们的宣传、报道,学生更愿意主动接受和参与互动。三,网络媒体的宣传教育也是不可忽视的一方面,现代大学生对网络的接受程度高、速度快。高校要正视网络媒介的优势,走入学生习惯和熟悉的网络环境中,敢于并善于使用网络载体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活动。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网络教育宣传,注重充实校园网络内容,建设校园网络传统文化学习资料库。最终,通过大众电视传媒、纸质传媒、网络媒体等多种类媒介宣传中国优秀文化,构建多媒体学习的新型传媒体系。
(三)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丰富优秀传统文化学习方式。
现代大学生接受的思想更加广泛,與以往思想相比有很大的区别,往往表现出不同的价值理念。应当让传统文化内化于学生心中,让其主动学习并承担起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责任需要让学生对其拥有足够的兴趣点。高校传统文化教育工作者需要丰富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第一,注重课堂教学,通过开设优秀传统文化精品课程和选修课程,发挥课堂教学的作用。第二,发挥第二课堂作用,定期邀请专家学者、民间传统文化传承艺人等来校开设讲座、学术论坛。第三,发挥社会实践的积极作用,组织青年学生参加各种文化活动,安排学生参观各类历史博物馆、纪念馆、民俗文化馆等,让学生聆听历史的声音,更直接地了解我国人民的奋斗历程,感受我国丰富的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四、多元性文化背景下大学生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实际意义
多元性文化背景下,大学生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直面全球化驱使下多种文化的冲击,培养大学生具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品质。具体地讲,就是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教育中,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基本素养,帮助他们在多元性文化影响下形成符合中国社会需要的价值观念,自觉抵制国西方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侵袭和渗透,坚定不移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新的辉煌。
总之,高等学校要大力推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使当代大学生从古老文明的熏陶中得到精神境界的升华,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使他们成为实现“中国梦”历史进程中可堪大用、大有作为的青年才俊。
参考文献:
[1]人民网:名家视点: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蔚成风尚[EB/OL].http: //cpc.people.com.cn/19th/n1/2017/1019/c414305-2959 6165.html.
[2]王仲士.马克思的文化概念[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1):20-26.
[3]刘新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12):10-12.
[4]曲江滨,张薇.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与应用[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1):68-69.
[5]朱淼.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23):37-38.
[6]杨学义,陈洪兵.全球化背景下大学生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3):4-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