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娟
【关键词】 数学教学;导学教学法;应用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9)15—0165—01
导学教学法指的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通过引导指引学生学习,它是一种凸显学生主体地位的实践性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导学教学法以学生的“学”为基础,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以及成长的规律,为学生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数学思维。由此可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导学教学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导学教学法实施的原则
首先,重视思维强化训练。小学生正处于心智发展的阶段,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以培养学生的能力和思维为主,并且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从而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课本中的知识,进而锻炼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其次,还应该重视导学结合。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一直处于主体地位,学生只是单方面地接受知识,没有思考、质疑、探索的机会,学生整体的学习积极性不高。而导学教学则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一难题。它强调师生之间的平等交流、和谐相处,它更是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学生思维不断碰撞,进而获取知识和能力的过程。最后,重视合作互补。在导学教学模式的背景下,课堂上的某些环节可以通过合作的方式来进行,让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达到互补共进的目的。
二、导学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1.设置问题导学,培养学生良好的思考能力。众所周知,传统教学中,教师一直处于主体地位,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被动接受教师灌输的各种知识。导学教学法为小学数学教学带来了新的希望,将该教学法应用于小学数学教学中,能够改变传统教学中“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局面,为学生营造了良好的课堂学习环境,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促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有效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思考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内容进行课前设置,让学生交流课本上的知识,并且对比之前学过的知识,发现新问题,然后联系新、旧知识解决新问题,并在此过程中提升思考能力。比如,教学“时、分、秒”时,教师可以给学生展示钟表的动画,然后让学生观察,并且设问:“秒针走一圈用了多少秒?在秒针走一圈的时候,分针走了几小格,也就是走了几分钟?你发现了什么?时、分、秒这三个单位有什么关系?”通过设问引导学生学习,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学生经过思考最终能够解答以上的问题,无形之中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思考能力。
2.创设教学情境,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设教学情境也是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效率的一种有效方法。针对小学生思维比较简单的现状,教师在导入时可以融入一些趣味性的因素,这样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然后教师通过适当引导,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活动中。比如,教学“因数与倍数”时,教师可通过创设情境的方法引入新课的学习:“今天我们请来了王国的小博士,让我们听一听他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样的问题。”播放课件:“在一次活动中,美术小组想将12个大小一样的正方形贴在墙上。假若要贴成长方形,有几种贴法?”然后教师继续问:“小博士问的问题大家都明白了吗?现在请同学们用手中的学具摆一摆,看看有几种摆法。”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开始动手操作,最终可发现有三种摆法。教师顺势引出“因数与倍数”的学习,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比较高,学习效果事半功倍。
3.分组讨论导学,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分组讨论是近年来比较常用的一种方法,学生在分组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借此机会了解学生,知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优点,及时给学生提出建议,从而让学生不断提升自身的能力。比如,在教学“年、月、日”时,为了引导学生更好地学习,教师可以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分组讨论的内容有:2014年全年有多少天,你是怎么算的,请列出你能想到的计算方法。然后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每个学生都积极说出自己的想法,并且积极参与到讨论中。最终重点掌握两种算法:第一种将每个月的天数加起来,即31+28+31+30+31+30+31+31+30+31+30+31=365(天);第二種将大月的总天数、小月的总天数和2月的天数加起来:31×7+30×4+28=365(天)。这样一来,通过分组讨论引导学生学习,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编辑:谢颖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