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红燕
【关键词】 小学语文; 拓展阅读;教材文本;目标;引导;留白
【中图分类号】 G62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9)14—0066—01
语文课程的第一基本理念,就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只有扩大阅读面,让学生在多读中才能培植语文素养。小学六年,教材文本很有限,于是,“大语文教材观”等新课标理念应运而生,并广泛流行。“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语文阅读课不再是一篇一篇教课文,以课文为基点引发的拓展阅读成为了语文教学的强力支撑,语文课变得丰富、灵动,充满生机与活力,“教是为了不教”的最终目标的实现因为拓展阅读而变成了现实。作为一线教研员,听了100多节小学语文课,发现拓展阅读存在目标模糊、喧宾夺主、牵强附会等误区。笔者认为,要使拓展阅读成为语文教学的强力支撑必须把握以下原则。
一、立足文本
就是以教材文本为基点,以发展思维和提高语文素养为目标而进行适当迁移延伸。经典的文学作品是作者和读者的共同创造,在读者和作者的相互解读中经典才能“常读为经,常数为典”。但是,如果读者的解读仅仅是“反映文本”,缺乏“超越文本”的解读,这种解读只能算是“浅表解读”。在小学高年段阅读教学中,一些一线教师却把拓展阅读的前提——立足文本给淡化了,去追求形式上的拓展延伸,这是典型的本末倒置。课堂学习资源的开掘与引进,归根到底都是为“反哺”教材文本这一最终目标服务的。拓展阅读是以教材文本为内核向外拓展进行的学习辐射,拓展的时机、内容、宽度和深度等要素都要围绕教材文本考虑和设计。如,一位教师上《归园田居》其二,教师用15分钟时间让学生感知诗歌内容,接着引入《归园田居》其三,然后又补充了大量陶渊明的资料,又引入《五柳先生》。一节课下来,让人云里雾里。就这节课笔者的看法是:拓展阅读是超越教材文本的解读,不能也不应该成为教材文本的替代品。只有立足教材文本的拓展才不会使语文教学走向虚化,教学目标才能得到有效落实。
二、明确目标
在当下一些阅读课上,教师呈现各种拓展文本,学生完全处在应付状态,根本没有时间深研教材文本。整堂课用在“拓展文本”上的教学时间占了一大半,一节课下来学生不能正确流利地通读全文,甚至连生字词都没能熟练掌握,更谈不上有感情地品读课文了。因此,拓展阅读必须有明确的目标,不能为拓展而拓展。目标明确了,课堂上才不会出现资料的堆砌。课堂上,教师要引领学生潜心阅读教材文本,让学生在自主诵读、感悟、发现、体验和创造中真正拥抱教材文本之后,引入拓展文本阅读。这样的拓展阅读,才会对学习教材文本起到实质性的作用。教师要记住,教材文本是最好的课程资源和阅读范本。我们在引导学生进行超越教材文本的拓展阅读时不能把教材文本边缘化,应当从教材文本的特点入手,琢磨编者的编写意图和作者的写作意图。明确了“为什么而拓展”,拓展阅读和教材文本才会殊途同归,共生共进,成就高效的阅读课堂。
三、适时拓展
在一节阅读课中,适时展示拓展文本,往往会让学生眼前一亮,成为高效阅读课堂的亮丽风景。什么是适时拓展呢?1.突破难点的拓展。突破教学难点是课堂教學是否到位的重要标志。在教学难点处进行拓展的主要目的是给学生提供理解课文的支撑点,丰富学生对课文的感悟。2.在文本的留白处拓展。教材文本大多属于经典美文,文本中有召唤读者参与的想象空间,这个想象空间就是“留白”。在课堂上教师要有敏锐的语感意识,善于捕捉这些言犹未尽的“留白”。在这些留白处引入拓展文本,对留白进行合理的补充、解释和说明。这样,既充实了教材文本,也圆满了学生在教材文本阅读中的情感体验。3.在拓宽视野处拓展。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教材文本学完了,当学生意犹未尽的时候,教师要有针对性地找一些同题材、同时代、同作者或同风格的文章作为拓展文本,引导学生阅读。这种拓展文本教学,要让学生明白,阅读教材文本仅仅是个“起点”,要使自己到达“终点”,真正提高语文素养,还需要大量阅读,阅尽“无数风景”。
总之,拓展阅读是大语文教学观的具体实践,教师要立足文本,明确目标,把握时机进行拓展。要利用各种可能的语文资源,整合、运用教材文本,以最轻松的方式使学生切实提高语文素养,真正有学习语文的“获得感”。
编辑:张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