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辉甲
【关键词】 有效性;德育实践;实践性;针对性;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9) 15—0023—01
有效性德育实践是学校通过有效的教育形式、方法、途径和实际的教育内容提高德育教育的实际效果,是学校德育工作在精神和物质方面的实际成效与结果,是现代学校德育管理本质的体现,是学校德育管理工作的基本任务。
随着新时期教育的不断发展,与学生健康成长密切相关的学校德育工作也日渐被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农村小学也是一样。然而,就整体而言,农村小学因其特殊的环境因素,学校德育工作存在着实效性不强的问题。那么,我们如何来提高农村小学德育实践的有效性呢?
一、因地制宜,加强德育活动的实践性
就目前大多数农村小学的现状而言,学校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文化氛围不够浓厚等问题普遍存在。虽然,德育工作一直是学校工作的重点之一,但是,受到以上条件的制约,很多时候,农村小学德育的落脚点仅仅停留于理论化的说教。我们知道,对于学生而言,学校德育只有内化于心才能够取得应有的效果,正是从这个角度而言,要提高农村小学德育的实效性,首先必须凸显德育活动的实践性,即引导和幫助学生通过参加契合学生生活环境、符合学生身心特点的德育活动来达成对学生的道德培育,实现从育德于行到成德于心的德育根本性目标。比如,在春播、秋收时节组织学生走进田间地头,参与适当的劳动实践,切实感受何谓“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进而体会父母的艰辛,增强勤俭节约的意识。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道德培育是一个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自主感知然后逐渐内化为认知的过程,比起单纯的说教,这一过程对学生的教育要更真实有效。
二、有的放矢,提高德育实践的针对性
对学校而言,德育是一个宏阔的话题,不同地域、不同性质的学校,对德育的针对性也各不一样。农村的特殊环境决定了农村小学德育有其特殊的针对性,其中的重中之重就是必须关注农村环境下产生的特殊群体,如受到家庭经济条件的制约,很多家庭的年轻父母选择外出打工,这一现状造就了农村家庭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农村多子女家庭由于家庭教育缺失而造就的问题学生等,这些孩子由于长期缺少父母的关爱和与父母的沟通,缺少有效的心理疏导,在其心理成长的过程中难免出现孤僻、逆反、价值观扭曲等问题,而有效解决这些突出问题,恰恰就是学校德育的重点针对性目标,如果学校德育缺少了这一针对性,只是面向全体学生泛泛地开展道德教育,这一特殊群体就会成为学校德育中被遗忘的角落,久而久之,必将成为学校德育千里之提下的蚁穴。
三、携手共建,实现德育实践的一体化
学校作为一个特殊的媒介,通过对孩子的教育连接着学校和家庭两个方面,因此,学校德育实践活动要想真正取得实效,绝不能单纯地依靠学校教育,“剃头挑子一头热”式的学校德育虽然也能取得效果,但它注定是低效的,因为就德育而言学生学习成长的时间除了在学校学习知识、接受教育的时间,还有一大部分在家庭。一方面,学校的很多德育实践活动本身就是延展性的活动,不能止步于一时一地,比如老师组织开展以“感恩父母”为主题的孝德文化教育,除了让学生了解孝德文化的内涵和意义,还需要学生参与孝德活动实践,这样的活动如果仅凭想象去完成,自然就失去了其存在的价值,这时,这一由学校组织的德育实践活动就自然地延伸到了家庭,要使这一实践活动达到预期目标,就必须家校携手,及时交流反馈。像这样的活动在学校德育实践中还有很多,我们只有构筑好家校共建的德育平台,实现德育实践的一体化,才能真正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农村小学有效性德育实践是一个细微而繁杂的过程,我们要认真探究,把握其规律和特点,开展德育活动,实现德育目标,为农村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助力、护航。
编辑:蔡扬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