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班幼儿共享区域活动中资源共享的行动研究

2019-10-08 04:31陈舒灵陈美琴
课程教育研究 2019年28期
关键词:小涵区域环境班级

陈舒灵 陈美琴

【基金项目】本文系福建省福州市2017年度教育科学研究课题:“共享区域游戏,提升园本区域游戏课程质量”(立项批准号:FZ2017G21103)的阶段研究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6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28-0008-02

所谓共享区域活动是指幼儿打破班级的界限,到其他班级参加活动的一种学习模式。本园目前针对三个年段开展了不同的共享模式,小班以角色游戏为试点开启了户外区域环境的共享游戏,中班通过班级间的环境共享增进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而大班形成作坊式的共享区域,孩子们以小组的形式进入共享区域开展共享游戏。

一、聚焦发现问题

1.提出疑问:(1)如何合理利用班级室内和室外的空间。(2)如何满足幼儿在合作、交往中学习与游戏。(3)如何在区域环境创设中发挥教师特长,并满足幼儿学习的需要。

2.分析问题:解决单一的班级空间,单一的老师,一成不变的同伴——打破班级界限,整合班级空间資源环境及材料等。

二、行动观察进程

第一阶段共享活动

1.课前讨论:(1)以往的点心屋是在区域游戏中创设的一个美食区块,但是共享开始后,人员的流动量大,饮食安全等方面都出现了问题,因此我们通过讨论在共享游戏开始前各班开展点心活动,然后再进入共享区域。(2)数学区、表演区的内容在共享活动中存在不一致。每个班级的数学教学和表演教学的进程都不一致,导致孩子们在共享区域中没有共同的知识经验,无法共同表演、游戏。(3)对其他班级的环境不了解。许多孩子已经习惯了在自己本班开展区域活动,他们对其他班的区域产生不了兴趣。

解决问题的初步想法:(1)共享活动前集中在班级吃点心,然后再开展区域共享活动。(2)统一本学期数学区和表演区的内容。(3)两个班级的老师在活动前先带幼儿互相熟悉彼此班级的环境。

2.共享活动中的场景分析:

场景一:活动一开始,小涵和小然两个朋友手牵着手径直走向大四班的表演区,摆弄起挂在衣架上的服装。站在大四班后门四处张望的小矜看到了,便跑过去跟小涵和小然说:“哇塞,这个衣服真漂亮,我们班都没有!我们一起来表演吧!”小涵说:“这个唱戏机!我们不会用!”小矜笑嘻嘻地说:“我们先穿上衣服试试看。”于是,他们三个便开始挑选服装,小涵拿起一件黄色的水秀穿起来,小矜见了立马也抽了一件粉色的水秀穿上说:“好看!”小然看了看他俩说:“我也想要这个,可是没了,那这件粉红色的吧!”于是,小然穿上了小姐的服装。这时,大四班的阿姨来了,打开唱戏机放出闽剧的音乐便离开了。他们三个开始手舞足蹈,挥舞手中的袖子,哈哈大笑。

分析:在这个活动,小涵和小然在换班活动径直走向表演区的动作,表现了她们对于表演的向往和热爱,平时在班级的区域中没有办法接触到她们喜欢的表演方式,而这次的换班活动,在环境中给予孩子更多的选择的空间。由于之前并没有接触过闽剧,缺乏相关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所以作为主角的小然仅能跟着音乐随意哼唱,小涵和小矜两个作为配角,他们也只是用简单而富激情的动作表现自己愉悦的情绪,但缺乏对闽剧人物、动作、表现形式的正确理解。

推进:1.根据两个换班班级中老师的特长整合区域环境内容。2.在区域中营造与幼儿对话的环境,促进其更好的适应环境,自主学习。

第二阶段共享活动

1.课前讨论:(1)各班内保留的区域环境以及整合的区域环境是什么?(2)班级门口走廊设立的公共区是什么内容?(3)如何知道孩子们在区域中的选择呢?

2.调查发现:(1)两个共享的班级中存在许多相同或类似的区域。(2)专属于各班的特色区域百分比都不会低于10。(3)对于规则性强,有制式要求的区域例如(数学、阅读)等区域,孩子入区兴趣不高。

3.共享活动中的场景分析:

场景一:大三班的A君来到大四班的美工区,一开始A君拿起瓶子和颜料画笔,正准备在颜色瓶上画画,这时大四的B君,立刻和她说,我们班的老师规定在画瓶子之前,要先用勾线笔,先打一下草稿。同时B君还和A君说:如果你不会画,你可以看看这上面(教师课前准备的瓶子装饰图示),你也可以画自己喜欢的图案,这时A君看了一下挂在栏杆上的瓶子图案,思考了一会儿,拿起了画笔开始作画了。

分析:共享活动中,教师在环境创设中的隐性经验支持尤为重要。图中的A君在自己班级中很。喜欢参与美工活动,进入新的环境中,他也想加入自己感兴趣的活动,B君帮忙他建立了基本的游戏规则,而教师创设的瓶子欣赏图,则是给予他继续进行游戏的方向。使他的活动可以持续进行下去。

场景二:共享区域活动的时间到了,大三班的5个小朋友和大四班的小源小朋友来到了我们的小课堂里。“今天,我来当小老师!还是小萱当班长,那个大四班的小朋友来当组长吧!”小然大声地叫起来,“好吧、好吧!”大三班的小朋友附和着。大四班的小源坐在最后一排默默地听着,没有说话。“上课、起立、同学们好、老师好!”小源看到大家都站起来,他也站起来,嘴里很小声地跟着老师和学生们在互相问好。接着,小然老师说:“今天第一节是数学课,请大家拿出一张纸和自己的笔,我们要进行数学小测试。”小溢大声地叫起来“老师,昨天考过了,今天是不是上语文啊!”老师回答:“因为你们昨天错得很多,所以今天再考考。”小玥又说:“老师,这样天天上数学课,小学里面好像有数学有语文还有音乐什么的?没有连在一起。”这时老师回答:“那好吧,我们做完数学测试就上语文。”小源听了点点头,站起来说:“老师,我会认很多字,等会语文课我能不能当小老师?可是,现在的测试我没有笔和橡皮,怎么办?”小滔马上站起来,说:“我有,我有,我借给你,我们交个朋友吧!”小源接过笔,笑着说:“好,谢谢你!”作业做完后小源起来收作业并交给老师。于是,大三班的小朋友们高兴地叫起来:“下课了,下课了!”,都跑到平台上去跳绳。小源看着他们玩,愣愣地站在那里。

分析:1.大三班的孩子们因为有前期的经验,因此对于小课堂的游戏内容、以及游戏环节都很熟悉,她们自己安排课程,同时也能对于课程中出现的疑问,及时提出,进行同伴间的讨论。2.小源小朋友来自大四班,他不了解大三小课堂的规则,只能跟着同伴模仿,玩游戏时永远是慢半拍的节奏,不能愉快的享受到小课堂游戏带来的乐趣。

三、阶段总结心得

传统的师生关系是在相对封闭的班级活动中建构起来的单维关系,即一个或几个教师与一个班级内的幼儿形成一种独立的教育关系。而通过共享活动一方面教师可以取长补短,发挥各自特长。更加促进各班教师间的交流,明确学习的目标,对于孩子的成长也更有方向性。根据教师的特长,整合区域资源,有选择性的在班级开展区域环境创设。利用户外环境增加活动空间让孩子更快融入大环境的游戏。班级中应利用图示、图谱、照片等方式,让孩子了解游戏的方式,明确学习的方向,规则方面的隐性资源。每个班级从小班到大班都有属于自己不同的规则,而其他班级的孩子进入新的环境后,难免会做出违反的事情,为了减少这样的现象发生,我们应尝试在孩子的帮助下,用她们理解的方式,在环境中加入规则标示,让所有的孩子真正做到“入乡随俗”。

参考文献:

[1]刘晶波.社会学视野下的师幼互动行为研究[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猜你喜欢
小涵区域环境班级
幼儿园区域环境的建设现状与思考
班级“四小怪”
鹞子和天鹅
小景和小涵
区域环境生态建设
机器人与我
不称心的新班级
便携式气质联用仪在区域环境现状调查中的应用
班级被扣分后
创设可操作得区域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