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丹 刘娟
摘 要:以案例的形式呈现啦啦操教学的真实场景,从热身与放松部分、主体部分、拓展部分以及体能练习部分的具体分析来探究如何以最佳方式达成啦啦操教学目标,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研究表明,在体育课堂教学中,要遵循不同运动技能层次结构,以技术动作的学习为基础,强调学生体育学习的身体练习体验过程,来培养学生的运动能力;突出“自我选择与学习”,满足锻炼需要,达成“身体动作—动作技能—运动技能—知识技能”的升华;适时渗透锻炼知识,经历“想学—乐学—会学 ”的心理体验,领悟其运动技能对于自身发展的意义,促进学生生命的发展和完善。
关键词:啦啦操课堂;有效教学;案例研究
中图分类号:G807.3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6-1487.2019.04.005
1研究目的
在文献中,对有效教学的定义是“在符合时代和个体积极价值建构的前提下,其效率在一定时空内不低于平均水准的教学”。简单来说,所谓“有效”,是指通过教师的教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在中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如何使课堂教学效益最大化,既是当前课程改革的重要方向,也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有效的途径之一。
目前,在以动作姿态、动作结构、动作组合为主的啦啦操课堂教学中,教师并未认识到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和不同状态下有其自身的“体验感知”,仅仅按照“示范动作-分解动作-带领模仿练习”的教学组织形式进行教学。这就导致课堂教学过于追求学生对动作组合的记忆程度,过分关注教学过程的简捷性,忽视了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亲历性和自主性,不利于学生运动能力的发展,也不利于学生在学习情境中进行相互交流、协作能力的发展。我们在啦啦操课堂教学中应注意提供给学生不同能力水平发展的平台,让他们学会在解决复杂情境的实际问题过程中来发展自己。
2 案例描述与分析
2.1案例背景描述
案例是一节高中技巧啦啦操的教学实录。此次课为啦啦操选项单元教学的第10次课,教学内容为小组合学习以及动作层次的创编。教学对象是高一级啦啦操选项班学生,男生3人,女生37人,通过之前9节课时的练习,已具有一定的啦啦操学习基础,具有一定的组织纪律性,但协调能力、自学能力以及创编能力尚欠缺。
2.2不同阶段的案例实施及分析
2.2.1热身与放松阶段
案例描述:热身与放松阶段,都是采用教师带领下的练习来完成,在热身阶段教师摒弃了传统、枯燥的徒手操,将各个关节动作经过改编融入到欢快的音乐中并带领学生进行热身。在放松阶段同样将从头到脚的拉伸动作融入到舒缓的音乐过程中来完成。在练习过程中,教师通过语言和肢体提示来强化学生动作幅度和力度,并用语言和表情鼓励学生、感染学生,力求营造一个欢乐、主动的学习氛围。另外,在动作過程中增加了学生的互动动作,跑步时也通过学生相互间的击掌来增进同伴间的交流。
分析:热身活动的目的是唤醒肌肉,预防损伤,使肌肉的温度达到适宜状态为即将进行的主要运动做好准备,同时能让学生尽快进入课堂学习状态。放松活动的目的是通过肌肉的拉伸,帮助人从运动到停止运动之间有一个缓冲、整理过程,促进疲劳的消除。因啦啦操项目和其他运动项目的不同点在于技术动作与音乐节奏的完美统一。因此教师在热身与放松阶段都运用音乐的情境,将各关节动作、肌肉牵拉完美融合,既提高了热身与放松的效率,又在无形之中提高了学生的乐感与节奏感,这也是啦啦操项目需要具备的素质之一。而学生之间互动动作的加入,相当于创设了学生交流互动的情境,将核心素养中的德育品质进行点滴渗透。
2.2.2小组合学习阶段
案例描述:在小组合的学习中,教师提供了5组以基本手型与步伐为基础的操化组合,先运用接受性示范讲解,将5组操化组合进行示范,让学生对动作建立初步的图像认知,进而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与兴趣选择想要学习的小组合进行学习,选择了相同组合的同学成为一个团队。之后,在队长的带领下,结合挂图展板进行小组与个人的体验练习。
分析:此阶段学生经历了三个动作学习过程,一是根据自身能力和兴趣进行动作组合的选择;二是通过小组与个人的体验学习来巩固强化啦啦操动作的定位控制、动作力度、发力顺序以及身体姿态的呈现;三是将组合动作完整、流畅的呈现出来。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淡化了对固定组合套路的记忆程度,关注学生的个人兴趣以及学习能力的差别,提供给学生对学习内容自我选择的权利与充分的身体练习体验时间。此过程也是帮助学生认识自身特点,学会选择适合自己的练习内容,为学生养成自主健身的习惯打下良好的基础。
从学生技术动作的学习过程来分析,学生通过观看教师动作组合的完整示范及挂图展示,形成动作图像认知,并借助视觉等感官获得的新动作的形象结合已获得的概念与经验,通过对自己身体的实际操作来表现新动作,这时候学生所表现出来的新动作会出现各种错误。但与此同时,“身体的各种传感器也在向主体传递着各种信息。其中某些信息如果得到强化,该部分信息则在主体方面得到一定程度的秩序化,以上过程持续到主体与身体的表达相互一致为止,那时也意味着新动作的获得”。也就是说,在学生通过自我体验完成对新动作的初步学习之后,教师再将正确的动作进行呈现与要领的讲解,有了身体预先体验的动作肌肉感受以及已经通过体验获得的各种身体运动性内在关系之上再进行学习,学生对动作的习得将要高效得多。
且在练习过程中,除了自我模仿练习还有小组内的交流学习。多种形式的学习方式能减少学生对动作反复记忆所产生的抵触情绪,最终当学生完成从不协调的肢体动作到完整、流畅动作的展示,成就感与自我满足感会形成积极的身体练习体验,此体验过程又会进一步刺激学生参与到积极的练习中去,由此形成动作学习的良性循环。
2.2.3拓展练习阶段
案例描述:当学生能完成规定的组合动作之后,教师将2个小组不同的动作进行巧妙融合,通过队形的变化形成具有空间层次、变化丰富的新的组合,并以此为范例,演示给学生看。之后,要求2个小组进行动作融合,并引导学生如何将2个小组不同的动作内容,根据啦啦操队形变化的原则与要求,依据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对动作图示进行主题思维的加工,进而完成动作空间层次的编排。
分析:这一阶段中,学生从对动作图示的模仿上升到实践运用。队形与空间层次编排效果的呈现是按照一定的身体姿势、练习轨迹与编排原则将组合动作进行加工再创造的过程,学生在学习与编排练习过程中,根据之前已经建立的图像与概念认知,经过小组与小组、个人与个人、小组与个人之间多次重复的练习刺激来修正初始感知,又通过进一步的练习来验证新的感知。在這种反复的身体练习、认知交织与整理中、在不断地通过语言、肢体的交流与团队配合,对啦啦操动作组合的本体感觉形成记忆;对队形编排的认知由概念上升到理解;对运动形态知觉、运动幅度知觉、身体空间位置和方向知觉、自身运动的时间知觉得到强化,最终形成统一。由此呈现出来的动作就不仅仅是身体动作,而是按照动作的逻辑顺序经过主体思维加工而形成的运动技能。
2.2.4体能练习阶段
案例描述:此阶段的体能练习内容包括两种,一种是发展下肢弹跳力与有氧耐力的跳绳,一种是发展核心力量的垫上练习。教师将学生分为两组进行轮换练习,保证学生每种练习方式都能接触到。在练习过程中,教师带领完成,并适时进行体能练习意义与效果的说明,并以语言鼓励学生坚持按质按量完成。
分析:体育学科的本源性就是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而体能是体现学生身体素质强弱的有效标杆,也是实现学生完成各种运动项目的基础。没有良好的体能,所有的运动项目都无法得到正常运转和实现。因啦啦操项目的特点,使身体始终处于不稳定、非平衡状态,此时身体核心部位的力量强弱对协调上下肢用力及力量传递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且一套啦啦操动作完成伴随着爆发力强,运动强度高,变化多样,非周期性等特点,需要有良好的体力作为支撑。因此这一阶段教师选择了腰腹部的核心力量练习内容来发展学生的专项素质,辅以跳绳来发展学生的心肺功能与有氧耐力水平。教师在练习过程中适时进行体能练习意义与效果的说明,能帮助学生理解为什么这么练,怎么练。为学生掌握科学的锻炼方法,自主健身打下基础。数量和质量的要求与鼓励,则是培养学生不轻易放弃,努力坚持的意志品质。
3 启示
3.1遵循不同运动技能层次结构,培养运动能力
啦啦操是由具有一定逻辑关系的身体动作符号组合而成的。其教学是从“动作符号学习”开始,历经动作技能形成,再按照啦啦操的逻辑关系,将不同的动作技能进行组合,形成运动技能,最后将竞赛、健身、娱乐的知识、规则、方法等融入其中至最终形成啦啦操的应用技能。简言之就是运动技能的学习过程是“从身体动作到动作技能的动作符号学习阶段,从动作技能到运动技能的运动逻辑学习阶段,从运动技能到知识技能的应用意义学习阶段”(见下图)
在案例的主体部分,从学生根据教师示范选择学习内容(图像认知)→小组与个人的体验练习(动作符号学习)→根据创编的原则和方法对已有的动作图示进行主题思维加工的创编练习(运动逻辑学习、应用意义学习)。教师对内容的安排除了是随着技术动作的加强而逐级深化的过程,也是充分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强调学生“个人体验”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以技术动作的学习为基础,强调学生体育学习的身体练习过程时的身体刺激带来的学生思维活动,这种思维活动又反过来帮助学生感知身体动作的姿势、轨迹、负荷以及与练习环境、人物之间的相互融合与制约,这样一个练习过程就不仅仅是技术动作的学习过程,也是运动能力的获得过程。
3.2突出“自我选择与学习”,满足锻炼需要
发展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目的就是通过运动技能的习得过程达到学生终身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在体育学习的身体练习中,学生由于某种身体运动的需求或欲望的驱使,就会把满足其身体运动需求和欲望的对象作为目标诱因,产生实现目标的外显行为活动”。因此,满足不同学生的锻炼需要是促使学生锻炼习惯形成的前提,(见下图)
在体育课堂教学中,需要教师处理好教材内容,在学生原始的身体运动需求上,根据其生理特点与心理体验感受,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选择、教学方法进行优化设计,使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正向的动力源,在教学方法上注重学生作为“主体”的身体感知,而不是“客体”的身体承载,进而通过反复的身体练习刺激,形成积极的身体练习体验,经此良性循环达成“身体动作—动作技能—运动技能—知识技能”的升华
3.3适时渗透锻炼知识,促进生命发展
运动能力的教学过程既是知识、能力的运用过程,更是诱发体育兴趣、提高体育意识、加深运动情感体验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适时融入啦啦操锻炼方法,如上、下肢动作要遵循什么规律进行整合,啦啦操层次与队形创编的原则与方法,以及体能练习阶段告诉学生为什么要加强这部分的身体素质,对身体发展与啦啦操学习有什么帮助,让学生在体验啦啦操学习乐趣的同时,经历“想学—乐学—会学 ”的心理体验,领悟其运动技能对于自身发展的意义,促进学生生命的发展和完善。
参考文献:
[1] 贾齐.运动学习:认识世界的一种方式—身与心如何走向统一[J].体育与科学,2003,24(4):36-39.
[2] 邓若锋.身体练习体验探索[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16:33.
[3] 邓若锋.身体练习体验的体育教学理论框架构建[J].体育学刊,2016,23(1):112-120.
[4] 张之沧.论体育的逻辑[J].体育与科学,2009,30(6):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