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沙 唐磊
摘 要:研究从大学公共体育课的现状入手,提出“契约锻炼”理论运用于大学公共体育课教学中,为提高学生自主锻炼意识,促进体质健康水平;促进学生运动技能的提升和掌握科学锻炼方法;提高课堂中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增强学生自我效能感,促进体育教学评价的多元化等观点,为“契约锻炼”理论运用于大学公共体育课教学提供了一定借鉴。
关键词:契约锻炼;大学;公共体育;教学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6-1487.2019.04.006
近年来,我国对学校体育教学的不断深入改革,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问题进入了众多学者的视野,体育教学效果逐渐成为评价教师的主要指標,对于如何提高教学效果问题,提出了众多观点,应该从教学方法的选择上不断的创新和改革还是在教学内容上重视运动技能、体能锻炼等,都成为研究的重点。然而,从目前学者们对体育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研究现状上来看,人们在体育教学效果与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之间的关系上产生了广泛的重视和关注。高校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随意性较强,对体育的认知程度普遍较低,学生体质健康水平较低,自主锻炼意识不强,缺乏主动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导致大学公共体育课的效果不尽如人意,学生始终在课堂中处于被动式学习,习惯性地将体育运动认为是体力消耗,意识中接受程度不高,因此,体育课教学方法和内容的创新成为改变当前大学公共体育课的主要途径之一。
1 契约锻炼教学法在大学公共体育课中的运用优势分析
“契约锻炼”理论是基于契约教育理论提出的,契约锻炼的定义依据美国学者Knowles对契约学习法的定义,我们可以认为是以契约学习为载体,通过学生和教师共同签订体育锻炼契约书,帮助学生组织并实施体育锻炼活动的过程或者手段[1]。可见,契约锻炼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建立个人体质健康档案,制定学习计划和内容。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与教师协商,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自主锻炼,以无形的契约精神,使学生与老师之间形成有形的锻炼协议,进而提高学生自主锻炼意识,并有目的地进行体育锻炼,充分体现公共体育课的特点,进一步促进创新大学公共体育课的新模式体系。
另外,契约锻炼理论是教育理论体系中的一股新流,在体育课教学中能够突破传统体育教学模式,变被动为主动。对于教师而言,将契约锻炼理论作为一种教学法运用于公共体育课中,它能够在展现教师专业技能知识的运用能力的同时,考验教师对学生个体的熟悉程度,并针对不同运动基础和体质水平的学生,制定不同的契约锻炼模式,继而提高教学效果。对学生而言,“契约”的意义在于改变自身的角色,从学生到社会人的转变,开启学生对社会人的向往和好奇,使学生将契约锻炼学习作为一种适应社会发展的过渡石,实现契约锻炼目标,则被认为是进入社会工作中的常见模式,感受“契约”效应,将被动的体育锻炼变为主动参与,并为达到契约目标不懈努力。
2 “契约锻炼”教学法在大学公共体育课教学中的运用分析
2.1 提高学生自主锻炼意识,促进体质健康水平
就目前大学公共体育课的教学现状来看,学生在体育课中为成绩而练、不考不练的现象比比皆是,无疑将体育锻炼的本质和科学性抛在脑后。体育课堂中的运动负荷、体能练习、运动技能掌握成为了学生愁眉相对的对象,从近年来的研究中发现,众多学者对大学公共体育课的研究,出发点基本都以学生体质健康为目标,探索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契约,最初是指双方或多方共同协议订立的有关买卖、抵押、租赁等关系的文书,可以理解为“守信用”[1]。它可以看做是一种关系纽带,将学生与教师联系在一起,学生要完成契约内容,就需要在课堂中主动学习,课后自主练习,及时与老师沟通,才能达到契约目标。另一方面,大学生活已逐渐由校园向社会过渡,采用契约式的锻炼模式,能够有效带动学生提高自主锻炼意识,使被动地参与体育课转变成为积极主动进行钻研学习,通过与教师之间的协商,根据目标计划设定,有目的地进行体育锻炼,最终促进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提高。
2.2 促进学生运动技能的提升和掌握科学锻炼方法
大学公共体育课是中小学体育课程学习的延伸,根据《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的运动技能目标要求,提出了学生应熟练掌握两项以上健身运动的基本方法和技能;能科学地进行体育锻炼,提高自己的运动能力;掌握常见运动创伤的处置方法等。因此,学生运动技能的掌握作为大学体育课的重要目标之一,而采用“契约锻炼”理论进行教学,是将运动技能的掌握作为契约中的重要目标,使学生与教师之间达成协议,在执行过程中互相商讨,督促执行,进一步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参与课堂,课后有目的地进行锻炼,为提高运动技能的掌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能够有效提高教师教学效果,提升课堂有效性,总之,学生在掌握运动技能的基础上,同时有效掌握了科学锻炼的方法,为养成终身体育意识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2.3 提高课堂中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如今,我国国内大学公共体育课多为选项课形式,大部分学生对所选课程呈现出一定的运动兴趣,但因为大学生心理特点原因,学生主观能动性和自主意识都较强,导致学生学习主动性不一,一周一节体育课,学生自主锻炼意识差,导致教学效果难以实现,学生运动技能掌握不够全面,体质健康水平提升慢。而“契约锻炼”理论则强调教师在制定契约前,需要根据教师教学目标和任务的安排,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不同运动基础的学生制定对应的契约目标,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应将教学中心由教转移到有效引导,注重学生课堂的参与性,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时刻注意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掌握效果,学生方面,则因为“契约”效应,引导自己自主参与体育运动,注重锻炼的科学方法。这种契约形式,在带动学生自主学习的同时,还避免了传统教学中教师以“教”的方式进行的被动式学习,教师则根据学生的执行情况,及时进行指导与纠错,强化契约效果,增强了课堂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频率,引导学生积极进入课堂角色,在掌握运动技能的基础上实现契约目标。
2.4 增强学生自我效能感,促进体育教学评价的多元化
自我效能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提出,是指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为所进行的推测与判断。被认为是人们对自身是否能利用所拥有的技能去完成某项工作行为的自信程度[2]。就“契约锻炼”教学法而言,要求的是学生主体的“自愿性”,学生自觉自愿地参与“契约锻炼”的整个过程。而教师与学生之间签订契约之后,学生对契约目标的期望产生一定的渴望,在为达到契约目标,经过运动技能学习掌握过程中,通过主动体验运动技能学习的全部过程,在逐渐实现契约目标的阶段中,产生正面效应,感受到来自老师、同学的认可和赞扬,从而心理上自信心增长,逐渐从渴望转变成满足。整个过程中,学生从心理、行为、身体各个方面全身心投入,逐漸增强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实现,进一步强化了教学效果,提升了学生运动兴趣,使学生真正参与到运动中,体会运动乐趣,掌握科学锻炼方法,为体育教学评价开拓路径。
其次,体育教学评价一直是高校教育质量体现的重要依据之一,学生评教更是每年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之一,体育教学效果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提升,需要学生实际地参与到体育锻炼中,“契约锻炼”的提出,不仅仅是教学方法的创新,更是体育教学效果提升的重要举措,从而实现体育教学效果评价的目标,丰富了体育教学效果评价指标,实现体育教学评价的多元化。
3 小结
契约教育要素是在合作、界限、自律、责任、选择中成长。而“契约锻炼”教学法的要素正是基于此,教师与学生在合作和契约目标的界限中,学生承担起个人学习过程中的责任,在属于自己的契约目标中学习体育运动知识,掌握运动技能,将传统的体育课变的多元化,提高学生自主锻炼意识,促进体质健康水平,促进体育教学效果的实现,让学生真正进入到体育运动中,把成绩目标变成运动技能掌握目标,感受体育运动带给自身的改变,使学生的专注力转移到体育运动本身。
参考文献:
[1] 吴杰.契约学习法在初中体育教学汇总的有效运用[J].学校体育学,2019(09):178-179.
[2] 张容.契约学习法在体育教学中钢的实验研究——以库尔勒市第四中学为例[D].新疆师范大学,2017.8.
[3] 张世榕.体育教学中契约学习法的应用研究[J].九江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3):116-119.
[4] 柯海宝.契约学习法在大学体育羽毛球教学中的运用研究[J].体育教学与研究,20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