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重新定义的“重新定义”

2019-10-08 07:37谢萌
语文建设·下半月 2019年2期
关键词:用法定义时代

谢萌

在现代汉语中,“重新定义”这一四字短语司空见惯,并不新奇。然而,就在最近几年,“重新定义”见诸各类媒体的频率日益上升,呈现活用与泛用之势,仅从下列文章标题便可略见一斑。

(1)习近平重新定义中国制造(新华网,2017年6月16日)

(2)硬科技重新定义中国力量(《光明日报》2017年11月29日)

(3)十九大重新定义主要矛盾,意味着什么?(中国新闻网,2018年4月8日)

(4)人工智能+教育重新定义教和学(《青岛日报》2019年1月7日)

值得注意的是,频频现身的“重新定义”并不是出自网络的新词新语。这一偏正短语由修饰语“重新”与中心语“定义”组合而成。“定义”有名词和动词两种词性,作名词时意为“对于一种事物的本质特征或一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确切而简要的说明”,作动词时指“下定义”。“重新定义”同样兼备这两种用法,且以后者更加常见。语料库检索显示,该短语多用于一般的“主一谓一宾”结构并作谓语,如“移动互联重新定义便利店”“智能化重新定义街区商业”等(网络版CCL语料库检索系统)。这样看来,在语义和语法层面,“重新定义”并未显示出特别之处。那么,该短语为何能够获得广泛关注,走红于人们的语文生活呢?让我们尝试转向语用学和语言哲学视角,将“重新定义”分别视为一种“言语行为”和“解释活动”,以便寻求相应的理论说明。

一、作为“言语行为”的“重新定义”

根据语用学言语行为理论,“重新定义”体现着人的一种言语行为,即重新下定义的行为。该行为的走红至少包含两大诱因。其一,特定时代背景下的社会体制及文化需求。回顾历史,“重新定义”的走红与春秋末年的“正名”之风颇为相似。两种行为皆缘起于新事物、新思想在新时期的频繁涌现,却在不同社会体制及文化需求的作用下有着截然不同的行为目的和效果:“正名”旨在通过名实相符规范语言用法,“重新定义”则倡导对新事物、新思想的接纳与表达;“正名”人为规定了语言的统筹划一,“重新定义”则恢复了语言应有的生机与活力。由此可见,时代环境对语言自身的演变与发展影响深远。“重新定义”的走红极大程度上得益于新时代的开放与包容。其二,社会热点事件显著提升了“重新定义”的语用热度。2018年5月,某科技公司在产品发布会上通过四个“重新定义”为产品推广打出响亮的口号:“重新定义下一个十年的个人电脑”“重新定义of_flee办公套件”“重新定义搜索方式”“重新定义即时通信”。事实表明,该公司通过“重新定义”人们所熟识的“旧产品”来凸显其“新产品”的行为方式效果显著。在网络营销平台及社会主流媒体的推波助澜下,“重新定义手机”“重新定义交互体验”等说法相继出现。与此同时,社会各界纷纷效法,各行各业掀起“重新定义”的热潮。

(5)3D打印:重新定义制造业(《中国纪检监察报》2018年5月14日)

(6)《创造101》能“重新定义”中国女团吗?(中国网,2018年6月16日)

(7)大事件!这个人空降江铃!江西智造将重新定义汽车!(《江西时报》2018年11月21日)

(8)民宿,重新定义人的栖居(《广州日报》2019年1月29日)

不难发现,科技与文化的飞速发展不但充实并丰富着人们的日常生活,而且不断迎合着人们在语言使用上的猎奇心理。这进一步说明,语言在保持语义和语法相对稳定的同时,具有一定的语用敏感性和活跃性。生活中的新变化通常会在短时间内催生新的语言用法。

二、作为“解释活动”的“重新定义”

一般认为,言语行为理论及其后来的发展深深植根于语言哲學。语用研究有必要借鉴语言哲学来获取营养补给。从欧洲大陆语言哲学主流“解释学”(“释义学”)来看,我们对“定义”或“正名”的反思最终都会指向语言意义的生成与存在问题。被活用与泛用的“定义”与解释学所研究的“解释”含义相近,用法趋同。“重新定义”相当于作出新的解释。解释学把解释看作人的生存方式,强调其主观性和历史性。在此意义上,解释即人的“解释活动”。人在此活动中通过视阈融合将新的认知成果融入已有的知识框架,从而加工形成新的意义和表达。据此,时代发展,社会变迁,人永远站在时代前沿,携带着对世界及其自身的历史认知作出新的解释。由此,不同时代形成了不同知识,不同知识汇聚了不同的时代信息。人们世世代代地重新定义世间万物,重新反思其价值观、思维方式和生活态度。如今,现实世界的瞬息万变使得人们的思想更加活跃,更加擅长对生活的发现与总结。人们厌倦了传统的语言用法,追求新奇的思路和表达。于是,在新的时代语境下,通过重新定义“旧事物”来凸显“新事物”的语用模式再次得以诠释。

三、被“时代”重新定义的“重新定义”

无论作为言语行为还是作为解释活动,不同视角下的“重新定义”共同揭示了一个关键点:语言是对时代要素的表征与凝练。“新定义”的产生意味着新时代对旧观念的抛弃。在网络自媒体方兴未艾的当下,网民大众被赋予更多话语权。“定义”这一经常出现于教科书、工具书等权威出版物上的词语,在追求标新立异的网络环境下挣脱旧的语用框架,并于新的时代氛围中被赋予更加灵活而丰富的用法。人们对事物或现象的重新定义通常以日常生活为背景,以朴实、平易的话语为基调。新定义也因此而更加符合大众的口味,易于被理解、接受,引起共鸣。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网友们“脑洞大开”,重新定义了“创业”“团队”“营销”“顾客”“成败”“幼儿园”“马尔代夫岛”“吹风机”……“重新定义”作为一种相对稳定的语模流行起来,成为网络亚文化的组成部分。各行各业的人们都能够借助这一表达发出自己的声音。这些声音融合了主观评价、体验与情感,从而令新定义带有或多或少的隐喻色彩和戏谑风格,同时尽显生命的创意与活力,人性的真实与可爱。一个微信表情可以重新定义“激情”或“勇敢”,一张搞笑图片可以重新定义“友谊”或“爱情”,一部小说可以重新定义一座城市,一首诗歌可以重新定义一位古人……“重新定义”不再被传统的书面表达所束缚,而是被生活于新时代的人们“重新定义”了。

质言之,“重新定义”的走红体现了语言与时代的深度契合和内在交融。在新的时代语境下,“新定义”的层出不穷昭示着世界观与价值观的重塑,同时唤起我们对复杂多变的精神世界的关注。如今,网络媒体主导下的“流量社会”对时代内涵与精神文明的建构不可避免地隐含着一种担忧,“重新定义”的活用与泛用不能排除一些网友“博出位”的心理动机及其对媒体声音的滥用。因此,为了营造良好的舆论生态和文化环境,顺应并引导精神世界及语言自身的健康发展,现已流传于网络的诸多新定义是否应当被主流文化适当吸收、提炼?这是值得当今学术界深入思考并抉择的问题。

猜你喜欢
用法定义时代
以爱之名,定义成长
“how many和how much”的用法知多少
定义“风格”
特殊用法
白噪音的三种用法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教你正确用(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