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先亮,徐明华,江一山,徐守坤,戴国洪
基于“新工科”的人才培养实验平台建设研究
陆先亮1,徐明华2,江一山3,徐守坤2,戴国洪3
(1. 常州大学 人事处,江苏 常州 213164;2. 常州大学 阿里云大数据学院,江苏 常州 213164;3. 常州大学 教务处,江苏 常州 213164)
“新工科”建设呼唤高等工程教育实验平台的改革创新。“校地企”合作共建产业学院,打破了专业学科的人才培养藩篱,构建起跨界与跨学科的“新工科”人才培养平台。通过有效整合多方资源,打造专业交叉融合式的“新工科”人才培养实验平台,构建专业群课程与教学资源的实验平台,搭建以创新创业为核心素养的实践平台,为地方高校培养未来产业和行业发展需要人才提供支撑。
实验平台;大数据;人才培养;新工科
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工科”建设行动正在全国高校展开,这是一次面向战略性新兴产业需求,变革工程教育领域人才培养模式的行动布局。“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明确指出,培育大数据相关产业,完善产业链,促进相关产业集聚发展,推进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建设[1]。常州大学响应“新工科”建设需要,主动与企业和地方对接,围绕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要求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搭建“跨界与跨学科融合”的人才培养实验平台,在推动人才供给侧结构改革方面做了有效尝试,为地方高校培养新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人才提供借鉴。
实验平台是人才培养的有效载体。培养具有创新创业意识、数字化思维和跨界整合能力是衡量“新工科”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准。高校在“新工科”人才培养实验平台建设过程中,一方面要加强对国家和地方产业发展的前瞻性研究,深入了解国家和地方产业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探索构建专业设置的新范式;另一方面要立足自身的学科实际,借用企业和地方政府资源,联动共建共管,构建实验平台建设的协同机制。在实验平台建设目标上,要直面产业发展的新动向、技术变革的新趋势,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方法,强化工程教育的新特征。
高校人才培养的实体化平台具有外在的实体形态,如相对稳定的培养场所、固定的培养内容、明确的培养目标等。虚拟化平台是相对于实体化平台而言,主要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以服务端—客户端为基本应用单位,建立具备实时交互的教学平台架构、交互虚拟教学核心以及网络布局。虚拟化人才培养平台主要包括MOOC、云课堂等形式。在“新工科”人才培养实验平台的运行方式上,高校要将“现实化”和“虚拟化”平台结合起来,创新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方式方法,提高人才培养的精准度。
“新工科”人才需要具备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能够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去解决未来产业技术问题。但是,一些高校在“新工科”人才培养实验平台的构建与管理方面,依然沿袭传统的院系管理体制,学科之间的藩篱依然没有被打破,不利于跨学科之间的融合交叉,“新工科”理念培育力度不够;在实验平台的教学课程体系方面,没有既定的培养范本可以参照,主要通过简单地改造升级传统工科专业,或跟随新经济开设课程内容,培养目标在课程设置上偏重于专业课程,交叉类课程所占比例相对较小,“新工科”教学模式不够创新;在实验平台的教学方式方面,“互联网+”等新技术在传统工科教学中的渗透不够,偏重基础理论学习、实践环节薄弱,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度不高,缺乏师生之间的互动,创新创业教育没有很好地融入其中,“新工科”范式不够深入。
新经济是一个跨行业、跨领域的概念[2]。地方高校破除管理体系壁垒,创新机构设置,成立跨界或跨学科的产业学院,推动“新工科”的发展。产业学院是“新工科”人才培养实验平台机制创新的产物,主要特征有:一是以资源共享、合作共赢为目标;二是高校以学科或专业为载体建立的办学机构,其合作主体可以是一定区域内的政府、行业、产业(协会)或企业[3]。地方高校可以打破管理体制壁垒,采用市场化的运作模式,借助多方力量进行协同共建,承载起行业、企业技术升级与创新的阵地功能。在建设形式上可以借助互联网等信息技术手段,实现虚实结合。在专业设置上,高校与行业、企业对特色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共同拓展学科发展空间,构建群落式专业建设模式[4]。
根据中国信通院发布的《中国大数据发展调查报告(2017年)》显示,2016年中国大数据核心产业的市场规模约为168亿元,预计到2020年,中国大数据市场规模将达到578亿元。全国的大数据人才只有46万人,将来3~5年内大数据人才的缺口将高达150万人。而当前的现状是,一些企业掌握了大量的数据资源,而有些企业数据得不到合理的使用,出现了结构性矛盾。我校作为工科优势明显、产学研办学特色显著、国际化进程推进加快的地方高校,瞄准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动向,主动适应新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积极策应教育部关于“新工科”建设部署,合作共建了阿里云大数据学院(以下简称“学院”),探求“新工科”人才培养路径。
多方协同育人的产业学院作为“新工科”背景下多方协同育人模式的产物,重点在于推动开放式办学,创新大学组织模式,推进科教结合、产学融合、校企合作的协同育人体制机制改革[5]。学院主要依托学校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数理学院而建,旨在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创新型的大数据领域人才,为地方打造全国一流的智能制造名城提供平台支撑。学院由常州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阿里云计算有限公司、慧科教育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与常州大学4方共建(见图1);学院充分整合阿里巴巴集团的合作资源,邀请行业领先的企业技术专家、资深工程师,以及国内外一流高校、研究机构的名师专家现场讲学。通过合作的方式,创新合作教育运行机制,在传授知识和训练能力的基础上,实现“情”“意”的培养[6]。
图1 “校地企”协同共建共管的大数据学院
学院引入产业资源,打造开放式大数据培训中心,搭建大数据专业群的实习实训平台、工程教育云平台,培养具备大数据专业技术能力的多层次应用技术人才。我校专业建设有着良好的基础,学校于2005年就制定了“校品牌专业、特色专业建设标准”,组织专家对各个专业进行评估,并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列入学校重点建设专业。2012年起,我校引进了与国际接轨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开始参与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确保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顺利通过了中国工程教育认证,为大数据学院成立奠定了专业基础。学院还引入阿里云,针对云计算与大数据人才的ACF(基础认证)、ACP(专业认证)、ACA(专家认证)、ACM(大师认证)专业和职业认证体系,构建行业认证和学历教育一体化融合的教学体系,培养具备大数据专业技术能力的多层次应用技术人才。学校还充分借鉴专业评估结果,逐步淘汰办学水平低、社会适应性差的专业,增设适应科学发展和社会需求的新专业,改造传统优势专业,专业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专业布局更加合理,形成了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专业评估促进专业建设水平不断提升[7]。
学院调整人才培养计划,共同探讨构建优势互补、利益共赢的工程教育共同体。在人才培养教学环节上,学院探索“5+3”式的阶段培养模式构建,即前5个学期侧重理论教学,主要以基础理论教育为主;后3个学期侧重实践教学,主要以专业核心课与企业项目实习实训、实践能力培养为主。在人才培养实践环节上,依托阿里云计算有限公司、慧科教育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设立实践教学基地,开展实践实训项目,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工程思维,提高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所需要的综合能力。学院引入针对学生特点的阿里云ACF专业认证培训和考试等服务。引入慕课课程、云中沙箱实训实践平台等多种教学资源,建设服务于大数据学院和整个学校人才培养的实践平台。
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是高校“新工科”建设的有力抓手。把创新创业教育质量纳入高校教育教学评估指标体系和学科评估指标体系,作为衡量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8]。学院秉承“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建设理念,上承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趋势,中承苏南现代化自主创新示范区现代产业集聚需要,下承常州市重点主导产业建设需求,积极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探索理论、实践、创新、创业等特色的工程教育模式建设路径。学院突出学生专业知识的融合学习,特别是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学院深化产教融合,主动争取常州市经济与信息化委员会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的政策支持,邀请信息产业园区、行业领先的企业技术专家、资深工程师等对原有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类专业进行把脉问诊,努力打造成协同育人中心、技术创新中心和产业培育中心,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
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给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动带来了挑战,也带来了机遇[9]。学院在建设过程中,不仅对原有的信息与计算科学、物联网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等传统专业进行改造升级,而且注重专业之间的交叉融合,建设打造大数据技术、数据科学等互联网领域方面专业。在专业建设中,学院将创新创业教育思想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依托早期成立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学院,对学院学生开展创新创业培训,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课外大学生科技作品竞赛,构建了以创新创业学院—创新创业伙伴项目计划—创业孵化基地—创业教育研究中心为主线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体系及平台。学院探索企业家+班主任的学生管理模式,邀请苏南地区、常州市重点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担任企业导师。企业导师侧重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向学生介绍企业生产实际状况和技术需求,传授工程实践经验,从基础概念、技术方法、案例分析、行业发展等方面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技能。
常州大学–阿里云大数据学院是地方高校探索“新工科”建设的一种模式。学院建设正处于探索期,组织机构已经搭建完备,新专业建设势头日上。学院深入实施“五位一体”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举办2018年“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训练营活动,人才培养呈现良好态势。在第十五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荣获特等奖2项,获得2018年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获江苏省大学生创业大赛金奖3项、银奖6项。
大数据开启了一次重大的时代转型[10]。“校地企”合作共建大数据学院,是地方高校顺应“新工科”建设的时代需要,是推进人才培养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有效探索。产业学院除提供学历教育、产学研合作外,还可提供社会教育培训、资源共享、信息服务、职业资格认证、建设公共社会服务平台等社会服务[11]。作为江苏省内本科高校中第一家大数据学院,常州大学阿里云大数据学院的成立,对优化常州高校学科建设,提升常州新兴产业发展能力具有重要的示范带动作用。但是,产业学院建设平台还需要进一步找准切入点,不断强化培养方案的共同设计、课程模块的联合开发等方面工作,更要在跨学科产教融合实训中心组建方面落细做实,促进学校教育与产业经济相融,实现人才链、创新链和产业链的有效对接。
[1] 国务院. “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EB/OL].(2016-12-19) 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6-12/19/ content_5150090.htm.
[2] 吴爱华,侯永峰,杨秋波,等.加快发展和建设新工科主动适应和引领新经济[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1): 1–9.
[3] 朱为鸿,彭云飞.新工科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产业学院建设研究[J].高校教育管理,2018, 12(2): 30–37.
[4] 李宝银,汤凤莲,郑细鸣.产业学院的功能设计与运行模式[J].教育评论,2015(11): 3–6.
[5] 范立南,李佳洋.新工科视域下多方协同产业学院的共建共管机制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8(1): 139–131.
[6] 朱林生,孙金娟.行业学院模式: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探索[J].大学(学术版),2012(12): 18–23.
[7] 陈群.创新校内专业评估加快建设高水平地方领军型大学[J].中国高等教育,2018(9): 40–42.
[8] 胡海山,杜文博,陈平.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校人才培养全过程的路径探析[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7, 34(9): 27–29.
[9] 姜春英.“互联网+”视域下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职思政课路径探究[J].职教论坛,2015(35): 31–34.
[10] 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肯尼斯·库克耶.大数据时代[M].盛杨燕,周涛,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
[11] 李宝银,陈荔,陈美荣.转型发展中应用型本科院校产业学院建设探究[J].教育评论,2017(12): 3–6.
Research on construction of experimental platform for talent training based on “New engineering”
LU Xianliang1, XU Minghua2, JIANG Yishan3, XU Shoukun2, DAI Guohong3
(1. Personnel Department, Changzhou University, Changzhou 213164, China; 2. College of Ali Cloud Big Data, Changzhou University, Changzhou 213164, China; 3. Teaching Affairs Department, Changzhou University, Changzhou 213164, China)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engineering” calls for the reform and innovation of the experimental platform of higher engineering education. The co-construction of an industrial college by “University-local government-enterprise” breaks the barrier of talent cultivation in professional disciplines and builds a cross-border and cross-disciplinary platform for talent cultivation for “New engineering”. Through the effective integration of multi-resources, a “New engineering” talent training experimental platform of professional cross-integration is constructed, an experimental platform of curriculum and teaching resources of professional groups is established and a practical platform with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as the core accomplishment is set up so as to provide the support for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train talents needed for future industrial and industrial development.
experimental platform; big data; talent cultivation; new engineering
G482
A
1002-4956(2019)07-0012-03
10.16791/j.cnki.sjg.2019.07.004
2019-03-06
江苏省2017年高等教育教学研究课题(2017JSJG136);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课题(D/2018/01/23);常州大学高等职业教育研究院2017年资助项目(CDGZ2017003);常州大学教育教学研究2017年课题(GJY17020056)
陆先亮(1982—),男,安徽无为,硕士,讲师,常州大学人事处科长,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E-mail: lxl@ccz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