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记者 刘梦雨 岁正阳
8月30日,2019 扶贫与乡村振兴领域信用体系建设座谈会在吉林汪清举行,业内专家围绕信用、大数据在扶贫与乡村振兴领域中的重要作用和发展前景,国家扶贫和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信用体系建设等进行交流,并为打造汪清扶贫与乡村振兴领域信用体系品牌建言献策。
围绕大数据在扶贫与乡村振兴领域信用体系的应用,清华大学数据科学研究院执行院长韩亦舜提出,采取“大数据+信用”的手段和方法,构建“服务链、供给链、需求链”中的核心信用链,引入保险机构、担保和保理类机构,形成风控维度的业务链,解决信用信息不对称、信用信息获取不及时、信用信息失真等风险问题。
当前,扶贫领域面临扶贫工作不到位、识别帮扶不精准,扶贫信息不全、存在错评漏退、资金使用不规范等问题,一些贫困户还存在“等靠要”思想等问题。对此,国家公共信用信息中心监测处副处长郭歌提出,信用大数据将助力精准扶贫,在实施层面做到精准识别、精准匹配、精准帮扶、动态跟踪监测,在工作管理层面推动扶贫成效指标化、数据化,开展扶贫工作精准考核、扶贫工作成效评估等。
记者了解到,国家发改委会同国务院扶贫办牵头负责推进扶贫领域失信问题专项治理工作,梳理扶贫领域失信治理重点情形,研究制订扶贫领域失信黑名单认定标准和管理办法、扶贫领域失信联合惩戒措施清单等。同时,在“信用中国”网站开设专栏,集中曝光扶贫领域违纪违规的失信案例。
扶贫信用是实现脱贫攻坚目标的保障手段之一,也是形成社会扶贫良性机制的有效举措。北京数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扶贫信用国家标准》起草组组长林成明分析了信用在就业扶贫、金融扶贫、消费扶贫、社会扶贫中的应用。
“深入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需要信用建设保驾护航。”汪清县委常委、副县长严畅表示,重点攻克深度贫困,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离不开信用体系的支撑。改善深度贫困地区发展条件,增强脱贫地区“造血”功能,培育提升贫困群众发展生产经营的基本能力,需要为创业扶贫、就业扶贫、金融扶贫建立完善的信用体系,营造贫困地区良好的信用发展环境,提升贫困农户的诚信素质和信用能力,从而形成促进稳定脱贫和防范返贫的长效机制,构建起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推动扶贫与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实现。
中国扶贫志愿服务促进会副会长王家华在总结发言中强调,“大数据+信用”的实施是实现 “两不愁、三保障”等脱贫目标的重要抓手和方法,“五个一批”脱贫方式与信用的结合,将实现有的放矢、精准施策,实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汪清县结合自身实际推动扶贫与乡村振兴领域信用建设意义非凡,特别是从数据、信用角度出发,拉开了乡村振兴发展的大幕。
吉林省政务服务和数字化管理局信用建设处处长弓龙植,中国扶贫志愿服务促进会顾问、国防大学教授刘振起,北京数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兼董事长张志勇,新华社中国经济信息社信用领域首席经济分析师胡俊超先后围绕当前扶贫领域信用建设的总体布局、对策方法与未来展望等发表主题演讲。
2019 扶贫与乡村振兴领域信用体系建设座谈会在吉林汪清举行。图为座谈会现场 摄/本刊记者 岁正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