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云鹏
《音乐课程标准》提出教师要重视加强合唱教学,这样能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声部音乐的丰富表现力;同时也能让学生建立和他人合作演出的经验,让学生增强群体意识,增强团体合作的协调性。在合唱活动中,学生能更好地体会到音乐作品的美,并不断地提高音乐核心素养。
一、聆听,体验角色差异
在指导学生展开合唱学习时,首先要让学生尝试从聆听开始做起。因为音乐是声乐的艺术,在合唱中如果能让学生深刻体验,自然要让学生先学会倾听。我在教学中先给学生播放该歌曲的伴奏音乐,让学生说说这首乐曲中展现出了怎样的主题和情感因素。此外,我还给学生倾听其他人的合唱作品,让学生说说要如何展开借鉴学习。
《好一个土娃子》是一首充满了民族气息和乡土气息的歌曲,我在教学中就鼓励学生先聆听歌曲,感受作品中的角色特点。我首先给学生播放了这首歌曲的配乐,并让学生展开积极的想象,说说在这首作品中听到了什么。学生提出:“听这首歌曲的旋律,给人的感觉是十分俏皮。”此后我又让学生倾听这首歌曲,并尝试诵读这首歌曲的歌词,并说说自己感受到的角色具有怎样的特点。如有学生提出:“我觉得这个土娃子是一个十分活泼开朗的人物。他喜欢抓鸟、抓鱼,和大自然在一起。”还有学生提出:“我觉得土娃子十分聪明,否则怎么能一会儿一个鬼点子呢?”还有学生提出:“土娃子其实也是十分勇敢的,他痛了也不哭。”在学生的互动交流中,逐步理解了土娃子的形象。此时我再让学生尝试展开合唱,学生就能更好地展现土娃子的特点了。
在指导学生展开倾听的过程中,为了让学生的感受更为深刻,我还鼓励学生尝试说出自己的倾听感受。有些音乐作品中还有不同的人物形象,我便会让学生尝试说出不同角色之间的差异性,这样能让学生有更深刻的体验,在合唱时也能学会如何体现出角色的差异性。
二、合读,找到声部感觉
合读指的是节奏合读,指的是展开多声部的节奏朗读活动;在朗读的过程中,并没有固定的音高,可以用各种不同的节奏来模仿大自然中的声音,又或者模仿各种动物的叫声。这样的活动十分有趣,能吸引更多小学生投入到活动中。同时,这样的合读活动也能让学生逐步找到声部的感觉,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在指导学生学习《银色的桦树林》的时候,我首先鼓励学生参与到合读的活动中。我给学生营造出了一个欢乐的森林场景,并让学生尝试想象森林中有哪些声音,可能会有哪些小动物。如有学生提出:“在森林中有森林狼,它们会发出吼叫的声音。”我鼓励学生尝试用低沉而舒缓的吼叫声引发学生的想象,让学生投入到合读中。还有学生提出:“森林中还有树叶的唰唰声,那是风吹过树林的声音。”此时我引导学生尝试思考用怎样的节奏能展现出这样的场景。如有学生提出:“可以用比较急促的沙沙声来展现。”在学生展现了森林的场景后,我再让学生回到《银色的桦树林》这首歌曲的学习中,学生就能更好地唱出大自然的感觉。我鼓励学生思考如何才能更好地体现作品中的切分节奏性,展现后十六节奏型的特点。
在引导学生展开合读的过程中,我常常創设一定的情境,将学生带入到特定的情境中加以感受,这样能促使学生激发参与的兴趣。在合读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更好地找到多声部的感觉,在合唱的过程中也会逐步学会倾听彼此的声音,逐步建立多声部的节奏观念。
三、轮唱,依次交织叠置
《音乐课程标准》提出,在合唱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先从轮唱开始做起。轮唱是一种比较简单的演唱形式,由一个或几个声部先行,然后其他的声部在一定的时间后加入进来,这样就产生了各个节奏之间相互交织、重叠的效果,能产生更好的艺术效果。我在教学中鼓励学生积极展开轮唱活动,尝试更深刻地体会不同声部的音色特点。
在教授《我的家在日喀则》的时候,我鼓励学生用轮唱的形式先展开练习,让学生尝试体会作品的节奏特点。我先让学生了解一下这首歌曲的节奏特点,思考一下要用怎样的情感投入到演唱中。如有学生提出:“这首歌曲展现的应该是一个十分欢乐的庆祝场景。”此时我让第一组的学生先展开演唱,在学生开始演唱后,又提出:“又有一群可爱的少数民族同胞来了,听,他们的声音响了起来。”这样就引导第二组的学生也开始演唱。在轮唱的过程中,学生感受到了热烈的欢庆场面,认为这样的演唱十分符合《我的家在日喀则》这首歌曲展现的气氛。我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尝试从简单到复杂,逐步了解如何展开轮唱的活动。此后我又让学生展开正式的合唱活动,学生有了轮唱的基础,合唱活动便更好了。
小学生的合唱能力不强,如果一开始就让其展开复杂的合唱活动的话,则学生会感到十分困难。我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尝试先从轮唱开始做起,注意每一个乐句之间的间隔,久而久之,学生就会避免演唱时音响混乱的情况,学生的学习效果会得到提高。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如果能找对教学的材料,则能促使学生更熟练地掌握各个不同声部之间的旋律,其学习效果会更好。我在教学中避免机械重复的单调训练方式,转而让学生进入到层层递进的、具有趣味性的合唱训练中,这样就能让学生的音乐核心素养得到全面提升。
【作者单位:涟水县安东学校 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