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彩侠
学生说话能力的形成一般都要经过“我想说—我能说—我能说得更好。”这三步进行。因此,必须遵循这条规律,扎扎实实地抓好说话训练。教师应该借助教材,采用多种多样的形式,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说话的生动性,将培养学生说话生动性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
部分农村小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比较差,很多学生当众说话畏畏缩缩、木木讷讷。究其原因,乃小学语文教学“重文轻语”所致。而能说会道、能言善辩是现代人的重要标志之一,所以老师和家长必须加强对学生的口语训练。
一、激发兴趣,让学生想说
首先,教师要善于用教材引导学生,激发兴趣。如教材中的口语交际内容《看医生》,教师可以安排学生穿白大褂,挂上听诊器,让学生像样地扮演小医生。学生在这样的语言环境中,就能很容易地体会到角色心理,揣摩人物心理,发挥想象。其次,电教手段也可以为学生创造出一片翱翔的蓝天,那春光灿烂的风景画将引起学生争先恐后地赞叹,那生动的多媒体画面将引导学生编织一个个美丽的故事。那争先恐后的说话场面在告诉人们:“我想说”。
二、消除顾虑,让学生能说
(一)在积累中模仿说
编故事,讲故事就是一种学生喜闻乐见的语言实践方式。如学生学了《谁的本领大》一课后兴趣盎然,老师就可以利用他们的兴趣,启发想象:你还知道哪些动物有什么本领?你能不能结合本课的寓意“各人有各人的本领,不能瞧不起别人”,模仿着编一个寓言故事《谁的本领大》。
(二)在教学互动中说
教学实践显示,教学活动中最活跃的因素是生生之间、师生间的关系。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友好关系是建立在互相切磋、相互帮助的基础之上的。教学活动中,通过师生、生生、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合作学习,真诚沟通。老师的一言一行,甚至一个眼神,一丝微笑,学生都心领神会。而学生的一举一动,甚至面部表情的些许变化,老师也能心明如镜,知之甚深,真可谓心有灵犀一点通。这里的灵犀就是我们的老师在长期的教学活动中,与学生建立起来的相互理解。
生生互动自古就有,不同的时间背景下互动的形式、特点存在有不同之处。互动教学模式的直接理论依据是交际教学法。它强调语言的多种用途和学习的多种目的,强调教学应以人为本,课堂组织应以学生为主,教师的责任是给学生提供交际情境、场合,帮助学生创造性地、自由地表达,交流自己的思想。从这个意义来说,互动不只是传递信息的过程,更是理解信息和加工信息的过程。真正的互动信息走向应该是多维的,因此,学生的主体性及主动性、自主性、独立性就得以充分的发展。
师生互动,应该建立在师生间相互理解的基础上。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看到的是一种多边交往活动,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教师指点,学生思考;学生提问,教师回答;共同探讨问题,互相交流,互相倾听、感悟、期待。这些活动的实质,是师生间相互的沟通,实现这种沟通,理解是基础。有人把理解称为交往沟通的“生态条件”,这是不无道理的,因为人与人之间的沟通,都是在相互理解的基础上实现的。也就是说,心灵交融,才能实现交往沟通。
有些学生开始有了说话的兴致,但因缺乏说话的勇气,还是不敢张嘴。针对这种情况,应反复强调,课堂上当众说话,可以得到锻炼的机会,还可以互相交流。出现问题可以得到及时纠正,指出在训练说话的过程中,说得不对,说得不好都是正常现象,教师和家长绝不批评训斥、讽刺挖苦。鼓励的作用是巨大的,学生个个踊跃发言,无所顾忌地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三、指导方法,让学生能说得更好
教师应该借助教材,采用多种多样的指导形式。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说话的生动性,将培养学生说话生动性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指导学生口头造句时,让学生注意加上一些修饰词,培养学生说话的生动性。如用“读书”这词造句时,我要求学生用上词语形容读书时情绪或环境。我先给学生说一句,让学生仿造。通过这样指导,学生很快造了很多好句。有的说:“小军在聚精会神读书。”有的说:“我在宽敞的图书室读书。”等等。要求学生在描述事物时,力求做到生动。语言的材料来自人们的感性认识,而感性认识大多是通过观察得来的。观察细致,描述就会清楚生动因为有了课内的训练,所以大部分学生能较生动地讲故事内容。由于多样的训练方式,让学生表现出丰富的创造性。这样,很好地锻炼了小学生生动的语言表达能力。
学生愿说敢说,还不等于會说。因此,要有组织地指导学生在实践中会“说”。比如,每周四下午的说话课,学生可以讲一段话、一个故事、一件有趣的事或者是自己所见所闻,也可以老师确定一个主题让学生上台大胆地“说”,从而提高学生“说”的能力。
总之,教师“说”是为了达到不需要“说”。在课堂上应让学生“说”起来,让学生的思维活起来,以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努力让更多学生训练有素,伶牙俐齿。
【作者单位:东海县房山中心小学 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