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语文课堂学生言语活动的冷思考

2019-10-07 12:57华梨萍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9年30期
关键词:发展性个体性主体性

华梨萍

摘 要:本文主要通过对语文课堂学生言语活动的现状分析及原因解析,从尊重学生的个体性、主体性和发展性的原则出发,寻找调控学生课堂言语活动的有效策略,追求充满自由民主发展和充满生命气息与创造力的活力课堂。

关键词:学生言语活动 个体性 主体性 发展性

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设置一定的话题,引导学生以课文内容的学习为出发点,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认识,以期不仅升华学生的思想认识、丰富学生情感,还欲借此种言语活动,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这样的言语活动,是当下较流行的一个教学环节。它既是学生思想发展、情感态度发展和知识能力發展的外化行为,又是评价教师是否“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和能否准确而灵活地调控课堂节奏的重要参数。正因为如此,言语活动也就成了新课程中最为活跃的课堂元素。

一、语文课堂言语活动的现状及原因解析

当我们理性地审视我们的教学行为和教学思想时,不难发现课堂很多时候依然只是部分尖子生的表演舞台,其他学生往往处于无语或失语状态。但是学生言语活动华而不实,缺少探究性,有时是情感苍白的“为赋新辞强说愁”的套话,或言不由衷,或众人一腔。主要因为学生的个体差异没有成为真正的教学资源,教师的课堂设计没有关注到学生可持续发展,教师的心理优势和现场强势话语的统治力量。[1]

本文欲从以下几个角度,探讨学生言语活动有效性的基本策略,以期在充满生命气息和创新意识的人文课堂中,优化并促进学生言语活动健康有序发展。

二、语文课堂言语活动策略研究

1.存同求异,尊重学生个体性

“人同此心”,说的是人们对一些事物的认识感受往往有共鸣。然而又因为学生是一个个有差异的个体,这就要求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对学生不同思维方式加以发挥和引导,引导学生不同思维方式的碰撞,鼓励学生从不同视角用多种思维方式研讨问题,把自己独有的感受表达出来。教师在肯定学生共同感受的同时,如对于美的理解,心灵的高尚是美,外观的宏大是美,真实是一种美,残缺也是美……每个学生对美的理解不同,正如一千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教师在肯定学生共同感受的同时,努力激发引导他们从传统的语言和思维中突围出来,把自己独特的感受勇敢地表达出来。如肖培东老师在教学《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一课中,在课的最后讨论标题中哪个字最美这一言语活动中,有学生说“自己的”,有说是“别人”,有说是“看”,学生各有自己的理解和认识,最后一生说“让”,肖老师及时评价和升华,“看花美,让别人看花更美,‘让字还有心灵精神之美,这不仅是德国的脊梁,也应该成为民族的脊梁,我们的精神家园的脊梁。”这样的言语活动,使课堂上不同层次的学生、千姿百态、风格各异的学生有完整的生命成长空间。

2.收放并举,关注学生发展性

科学的学生观认为,学生是具有潜力的个人,学生是发展中的个人。教育的根本任务应该是促进学生的发展。新课程要求课堂教学的重点应立足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上。法国教育家第惠斯多曾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的言语活动大胆放手。特级教师肖培东老师,在教《金岳霖先生》时,放手让学生继续探究,“两句话里出现了两个‘好好,为什么作者要好好地写一写金岳霖先生?或者说今天我们为什么要好好学习《金岳霖先生》这篇课文?”一个女生的回答带给大家感动,“作者崇敬金先生的崇高伟大,平凡天真和对学术的热爱钻研,在这个物质的社会,我们很需要这样的人,他的天真能让我们返璞归真……课堂语言活动从现实出发,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是一种既实际又创新的做法。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参与言语活动的积极性,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展性思维。

但是在尊重学生的体悟与发现时,同时也必须尊重文本意义,尊重作者的情感与写作意图,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还要引导学生联系作者,联系上下文,联系时代背景,联系特定的社会历史风貌进行全面理解,整体把握,细心揣摩;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发现、体悟是非、道德、审美、价值观的层面进行辨证和反思。这样才能使学生的阅读水平、思维品质得到应有的提高和发展。防止出现“父亲爬过站台过马路是违反交通规则”、“愚公移山愚不可及”等低效低俗的课堂。

3.宽向引导 ,尊重学生主体性

无论是引导学生评价人物,还是“链接生活,表述真情”,或是“说写迁移”,教师都应该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能使学生独立、主动和创造性地去学习。[2]让学生掌握话语权,成为课堂学习活动的主体。这就要求教师的引导话语不能牵制学生思维,问题的设计能够给学生一个相对自由的话语空间。使学生真正从教师的话语场中剥离出来。如《背影》的教学中,假如教师把重心放在送别时买橘子一事的记叙描写上,文中出现了几次背影?我流了几次泪?父亲说了几句话?以此来分析父亲的形象,那么父亲自然是没有血肉没有情感的干瘪的形象。因为学生限制在了教师所设计的狭窄的条条框框之中了。假如通过让学生体会我们“惨淡的家境”、“父亲颓唐的老境”和“我悲凉的心境”,再说说你眼中的父亲形象,开阔的思路和递进的思维引导必然会让学生的言语活动闪现智慧,真正走进那温情的生命境界,从而完成对主题的突破。

此外,学生的言语活动还有其合理性。像《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这样感情色彩较浓重的文章,教师不应一味地追求立竿见影的外在显现的拓展迁移。课堂上,如果教师有效引导学生内容到形式进行细致的咀嚼品味,如对“鲜血染红的征衣”、“腕上凝固了血的手表”、“爸爸张着的嘴”这些细节进行品读,再想象作者手拿鲜花,期待去实现和爸爸的约定、、、、、、现实和想象的强烈反差,自然对学生的情感造成冲击。这时让学生好好读读课文,其效果远比草率的言语活动更有效。

总之,学生的语言实践活动,要尊重学生个体性,引之有法;关注学生的主体性,导之有序;尊重学生发展性,放之有度而又收之有益。让每一个学生都拥有自己的话语权,在感受语言文字魅力,在对语言的理解和运用中,逐步形成自己的言语能力。

参考文献

[1]孙绍振.直谏中学语文教学[M].南方日报出版社,2003.

[2]吴学艺,黄南.课堂提问如何调控学生的话语权[J].语文教学通讯,2009,(2).

猜你喜欢
发展性个体性主体性
论邓·司各脱个体性概念的形成
浅析小学数学学生兴趣培养
基于中韩合作办学背景下的韩国语课程学业成就发展性评价
独辟蹊径,语文课堂要凸显学生“主体性”
幼儿教育改革进程中几个重要问题的探讨
网络直播下身体在场的冷思考
论“教学留白”在语文教学中的巧妙运用
让高中物理“生命化教学”绽放绚丽之花
个体化时代与我国社会工作的新定位
论个体化社会中社区教育服务居民个体性学习的策略和途径